李天利 侯勇嚴 陳蓓



本文為陜西科技大學教改項目階段性成果
【摘 要】 針對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二者的優勢和不足,應將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應用于本科生《電子技術》基礎課的教學中。這樣做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融洽師生關系,促進教師知識水平和修養水平的提高,利于教學相長。
【關鍵詞】 傳統教學;翻轉教學;教學改革;教學相長
一、本科生《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電子技術》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續專業課的教授,為了更好的給學生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將相關知識詳細地傳授給學生,大多老師更愿意接受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多媒體等視頻工具再加案例等,但學生本身缺乏對知識的探究和創造、或者學生沒有明確的知識對象、或者老師缺少對學生的指導,[1]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上課走神等問題影響教學效果;有些老師尤其是青年老師更樂意采用學生講教師聽的方式即翻轉課堂模式,但由于沒有對授課對象和授課內容詳細研究和分類,籠統采用翻轉模式,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以上兩種方式沒有混合使用,造成教學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課堂教學未能與專業課結合
《電子技術》的學習是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學習基本概念、思想及方法,為今后專業課的學習建立基礎。《電子技術》開設的時間在二年級第一學期,這時還沒有接觸專業課,學生往往不知為何要學習這門課,而且一般《電子技術》偏理論較難學,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顧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任務與計劃,不能也可能沒有時間與專業課結合,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主動性,使《電子技術》與專業課脫節不能適應專業課的需求,更沒有達到使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目的。
3、理論教學內容過多過細
傳統《電子技術》教學偏向于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認為教學知識點越多對學生以后專業能力促進越強,因此會過于注重各類復雜數學模型及公式推導等,學生又在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學生由此產生厭學的消極思想,從而不能完全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實踐教學。
4、學生與教師對各自角色的認識存在差距[2]
教師的價值取向是準備探索、傳授知識與思想,以知識為目的;而學生的價值取向是將知識視為實現目的的手段。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熱衷于傳授可證實的知識,注重知識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希望學生對所傳授的知識全部消化吸收,沒有質疑空間。而學生側希望通過大學教育實現個人的價值觀,希望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是最新的,可立竿見影。這種認識誤區致使師生間溝通減少,影響教學效果。
二、翻轉教學在本科生《電子技術》教學中的優勢及局限
1、翻轉式教學在本科生《電子技術》教學中的優勢
(1)督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和學習的良好習慣。《電子技術》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要課前預習,但由于缺少激勵機制和考核措施,學生很少預習甚至于不預習,給學習造成被動。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相關內容,由于課堂上要與教師學生交流,因此學生會把課前學習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再加上課前的學習可以利用網絡、手機等查找網上的優質教學資源,也可以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學習方法靈活,學習方式可根據個人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也可自己掌握。這些特點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習效率,自動養成課前學習預習的良好習慣。(2)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翻轉課堂可以讓教師有足夠時間與學生傾心交流,傾聽學生關切,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及方式讓學生能理解和滿意,從而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可根據學生暴露的共性問題統一解答,個性問題個別性針對輔導,從而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在這個過程中會是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3)有利于教師的課堂管理和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翻轉課堂中,教師有時間隨時關注每位同學的動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此有利于管理。同時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已不再是課堂主體,而是一個引導者,會面臨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會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水平和修養水平。
2、翻轉式教學在本科生《電子技術》教學中的局限
(1)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影響課堂翻轉效果。翻轉課堂能否成功翻轉之一是要求學生課前除觀看教師的PPT,有些還要獨立查閱大量資料才能基本弄清楚問題開展課堂交流。按照大學課程安排因為后面有較多專業課,所以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習任務往往很重,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有限導致有些學生不能完成課前學習任務,直接影響課堂的翻轉甚至于翻轉無法進行。(2)延長教學時間。翻轉課堂中,根據我們的教學過程看有可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針對某個較難問題展開廣泛討論,一節課也解決不了一個教學問題,因此如果大量采用翻轉課堂,有可能造成規定時間內教學計劃難以完成,勢必加課,少部分學生會有意見。
三、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實踐
1、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
《電子技術》課堂教學56學時,實驗10學時,它包括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部分,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理論、基本運算、基本電路(器件)的能力以及具有將電子技術知識應用于解決本專業工程領域問題的能力。根據傳統教學與翻轉教學的特點結合課程的特點,將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見表一。
這個分類教學方法會根據教學反饋進行變化。實施的對象:教改機械2017班,27人。
2、傳統課堂的實施
課程一開始采用傳統課堂,教師就課程的特點、發展史、重難點、學習方法以及與專業課的關系等內容做了詳細介紹,使同學們對本課程有了初步了解,邁進了電子技術的大門。以后的傳統課堂都采用板書+PPT+問題的模式。
3、翻轉教學的實施
將全班27人分成3組,每組9人。
(1)課前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制作的視頻并據此制作課堂匯報PPT。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及順序制作三份視頻,時長五分鐘,課前兩天分別發給三組學生。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視頻內容,之后上網學習慕課、微課等相關內容,弄清楚教學內容并就認識與難點以及未理解的內容與同學交流探討,制作匯報PPT,要求匯報時間十分鐘。每組匯報的學生由教師在課堂指定。
(2)課堂匯報及答辯(以運算放大器線性應用為例)。教師每組指定一名學生攜帶PPT上臺匯報,第一組匯報的內容:運放的“虛短”、“虛斷”和“虛地”。時間十分鐘,期間不提問,教師要求每個學生認真聽講,仔細辨別與自己理解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準備發言的問題。匯報結束后是二十分鐘的答辯時間,先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問題:“虛短”是什么。學生A搶先回答:“虛短”是運放同相輸入端與反相輸入端短接;同學B回答:“虛短”是運放同相輸入端與反相輸入端不真正短接,但具有相等電位。后面仍有同學回答但基本與AB同學回答相似,針對這兩種答案教師讓同學相互辯論,最后教師總結:理想運放的同相輸入端與反相輸入端“虛短”是指兩點電位相等,在沒有短接的情況下出現相當于短接時的現象,稱“虛假短路”簡稱“虛短”,因此B同學回答正確。經過這個過程后全班27人對這個問題當堂理解。
隨后是學生提問,答辯同學或同組同學回答。學生問題一:“虛地”是只指該點與“地”點相接后具有“地”點電位,這種說法對嗎。臺上同學回答:不對,“虛地”是指該點沒有接“地”點,但與接“地”點等電位。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又進行熱烈的辯論,教師總結:臺上同學回答正確。后來又有幾位同學提出問題,經過臺上臺下熱烈討論后,教師作了總結。第一組匯報完后第二組匯報,如此重復直至第三組。最后由教師就本次課堂做總結并留下課后作業。
4、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評價
(1)評價依據。按照各專業畢業生畢業指標要求指標點的內容編寫課程教學目標,以課程教學目標編寫教學大綱,用大綱要求的各項內容作為學生掌握知識的評價依據(大綱在此就不詳細表述了)。
(2)評價內容及結果。評價結果中的“實驗”部分,我們有專門一套考核標準,這里使用了結果。機械教改2015班32人、采用傳統課堂,《電子技術》評價結果見表2。
教改機械2017班,27人,采用翻轉課堂結合傳統課堂模式,為了突出學習過程的積累,注重平時及實驗技能提升,經課程小組討論,報請學院及教務處批準,將終結考試比例下降為50%,增加給過程指標中。教改機械2017班《電子技術》評價結果見表4。
(3)小結。從評價結果看,翻轉模式優于傳統模式,而翻轉模式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模式又優于單一翻轉模式。
四、總結
通過分析與實踐,傳統教學與翻轉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一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二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教學課堂看,沒有出現單一翻轉教學時有學生不完全課前學習或完全不課前學習的現象;三是提高了學生自覺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進行自學的能力;四是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堂辯論中,同學們相互學習,提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候還會產生一些新想法,為創新打下基礎;五是理論課程的掌握促進學生實驗環節質量的提升。對教師來說:一是教師能靈活掌握和控制課堂教學,利于質量提升和教學任務完成;二是利于教師自身知識水平和修養水平的提高。對教師和學生來說,由于師生、生生交流增多,使師生關系變得融洽,明確了各自角色,利于教學相長。
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既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又發揮了各自優勢,因此這種模式對本科生《電子技術》的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邢亞哲,馮蕭,姜超平,張鳳英,陳永楠.研究生專業課“反轉”式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9.4.180-183.
[2] 高小玲.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高等農業教育,2014-9.9.89-91.
[3] 盧艷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及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8.29.121-123.
【作者簡介】
李天利(1965—)男,碩士,陜西科技大學副教授,從事基礎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