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董云 李文琴 李靖 王元元 祝向榮 王金敏
本文為2018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編號:ZZEGD18041) 階段性成果
【摘 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于材料化學課程教學,應注重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找準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切入點,將材料的組成與結構、性質及應用結合唯物辯證法的物質觀、規律觀進行講授,強化學生辯證思維,實現知識傳播與價值觀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材料化學;課程教學;應用實踐
前言
在科技引領未來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教育更多的是強調用知識武裝學生的頭腦,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規劃良好的職業發展。然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正面臨著人生發展的最為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方針,也是大學生成材需要。[1]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全國高校都在積極推動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教育,但是如何將課程思政真正融入專業課程中是一個難點,具體細節問題還處于摸索中。[2]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等理論都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3]2016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4]事實上,材料化學作為一門典型的自然科學學科課程,它的認識論基礎以及其他方法論主張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存在必然聯系。因此,在材料化學課堂教授中適當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部分理念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又可以實現專業課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從而產生“1+1>2”的協同效應。
一、材料化學的教學現狀及思政改革思路
材料化學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其內容是后續材料及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的理論基礎。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在當前課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盡管任課教師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課堂中融入一些思政元素,但是大多數都是淺嘗輒止,例如:通過介紹材料和化學家的典型事例,讓學生愛上科學、崇尚科學、了解國內科學領域的先進技術成果,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等。然而材料化學課程內容本身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卻被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科學基礎上的,都是在對自然科學現象、社會科學現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認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運動觀、規律觀、矛盾觀、量變質變觀等在材料的組成與結構、材料的合成與加工、材料的性質等內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可以此作為切入點將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融入材料化學課程的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做到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材料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教學實踐
將材料化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傳播與價值觀的同頻共振,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結合。首先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其次是要找到材料化學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切入點和具體路徑。
1、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課程思政重在建設,教師是關鍵,無論是基礎課程教學還是專業課程教學,教師時刻都應該牢記的使命是教書育人,既要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又要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5]但是,在以往的觀念中,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把專業知識最大限度的傳授給學生,而德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課的任務,因此,進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后思政教育基本就缺失了,出現了斷層。這就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出了挑戰。我們必須意識到高校所有課程都應該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樹立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的教育教學理念。
2、材料化學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切入點和具體路徑
材料化學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材料的組成與結構、材料的合成與加工、材料的性質與應用。盡管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學科課程,它的認識論基礎以及其他方法論主張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存在必然聯系,但是課堂教學中的切入點需要恰當、流暢,貼近專業課程內容。下面以具體章節內容為例,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切入點和具體路徑。
(1)材料的組成與結構可結合辨證的物質觀進行講授。從物質是客觀實在的觀點出發,引出任何材料都是由元素周期表種不同的元素組成的,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但在微觀的角度上,客觀存在的物質都是由許多微觀粒子組成的,而這些微觀粒子是不斷運動的。帶領學生辨證地理解物質的客觀存在性,同時物質世界又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引出研究材料的組成與結構的最終目的,即發現材料本身的特征和規律性,啟發學生思考事物如何變化發展。
(2)材料的性質及應用可結合唯物辯證法的規律觀進行講解。在課堂講授中帶領學生從規律的普偏性和客觀性出發理解同類材料的性質所存在的普遍規律,同時又不能忽視不同材料所固有的獨一無二的特性。引導學生在應用中既要考慮到不同材料的共性,又要考慮到它的特性是否會產生不利因素。
(3)材料的制備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包括原料、制備方法和工藝過程。課堂講授中可同時融入物質觀、規律觀和量變質變觀,讓學生深入了解從原料到具體制備方法再到工藝過程之間的必然聯系,加深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首先原料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如冶金的礦石、陶瓷原料中的黏土、石? 英和長石等都是客觀存在的。其次是同一種制備方法可以制備出多種不同材料,因此在原理上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從而可以指導新材料的開發。這也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最后帶領學生從量變到質變角度理解材料的制備過程,這個過程對于原料而言是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而對于產物而言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即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重在建設,教師是關鍵,首先要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結合。其次,材料化學的“課程思政”還處于探索階段,雖然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還存在著很多不全面之處。今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尋找更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切入點,繼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專業課程在解決問題的思想方面的融合,加強學生辯證思維,實現知識傳播與價值觀的同頻共振,做到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2]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
[3] 王萍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18.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5] 高德毅, 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作者簡介】
馬董云(1984—)男,漢族,山西運城人,博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學部環境與材料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維納光電材料與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