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
傳統筆試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而發展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師的“教”。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采用發展性評價方式,以診斷和改進教學常態為目標,讓學生愛學、樂學,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把實際問題與學過的內容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設置趣味情境
“從做中學”是杜威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教師可以通過選擇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自主、協作學習,最后對學生解決問題的學識、能力等進行評價。
結合學生的學段特征,為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設置測試情境。主題的選擇既要“激趣”,也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有所收獲。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例如,我校2015—2016學年設置的測試主題是“社區生活”,學生作為雙榆樹社區的一分子,將通過社區地圖,到“超市發”“郵局”等社區中真實存在的場所里解決實際問題,考查能力的同時,增加學生對自己身為社區居民的身份認同感,提高學生在社區生活中的幸福感。
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我校2016—2017學年、2017—2018學年的測試主題分別是“童話故事”和“童年游戲”,童話和游戲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童話故事”主題中,學生在闖關時,遇到熟知的童話故事會湊在一起探討,遇到不熟悉的內容也會有其他熱心同學過來講解。在同伴互動中,提高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傳統游戲主題中,同學們“邊考邊玩”,體驗了爸爸媽媽小時候玩過的傳統游戲,不知不覺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親近。
從時事熱點入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我校2018—2019學年的測試主題是“職業體驗”,學生們分成小組,帶領隊員體驗自己夢想的職業,參與勞動,引導學生理解勞動不易,從小樹立職業理想。
從傳統文化入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助力學生成長。我校2019—2020學年的測試主題為“金榜題名”,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浸潤中華傳統傳統文化。
考場可以選擇在空間較大的多功能廳或體育活動教室,也可以選擇一年級各班教室。主題確定后,需要圍繞主題對考場進行一系列的布置。例如,“童話故事”主題需要設計并制作相關童話的背景板,“金榜題名”主題則是在教室懸掛傳統文化韻味的背景布,接下來是手卡設計,手卡取代傳統試卷,結合主題設計的手卡可以引導學生完成不同任務,同時,記錄任務評價。活動中,教師、學生也會穿著與主題相關的服裝,多方位配合,引領學生進入情境。
二、豐富考題內容
考題由任課教師設計,除了傳統筆試的語文、數學、英語三科,音樂、體育、美術、科學、形體、道德與法治等課表中包含的科目都會融于活動之中。
1.形式多樣
在依據各科目課程標準的前提下,考試內容除了傳統筆試,形式也要多樣化。同時,結合我校“一六六一”的培養目標中“聽、說、問、論、誦、書”六項基本技能,以綜合考查學生各項能力。例如,美術學科的考查可以放在測試之前的準備階段,讓學生在美術課上設計吉祥物、手卡或印章樣式,除了美術基本功,也考驗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學生對測試活動的參與感。
語文、數學的考查也變為解決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2015—2016學年的測試中,學生參照社區平面圖,口述如何從出發地走到某一地點,或者在社區超市購物,該如何在不超出預算的情況下購買物品。
2.貼合情境
考題要結合情境,不能脫離情境。例如,在“金榜題名”主題測試中,學生在進入體育考場時,會聽到如下的錄音:“古代進京趕考路途遙遠,需要跋山涉水,還可能遇到各種危險。因此健康的體魄少不了。小秀才們,快來展現你的實力吧!”結合情境,體育老師設計了趣味闖關,用指壓板代替崎嶇的道路、用體操墊搭建的障礙代替險惡的山脈……再結合武術的考查,在情境中考驗學生的體能和意志力。
3.問卷調查
考題在依據課標、貼合情境的同時,也會結合問卷調查,考慮學生對主題的認知和相關需求。例如,在2018—2019學年的“職業體驗”主題測試活動前,教師設計了針對學生職業發展的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所有學生,問卷收回后,教師分工進行統計,最后統計得票最多的幾個職業被融入測試活動中。
前期的問卷調查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測試活動的期待和參與度,也能從中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三、改進評價標準
以往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依據標準是考試分數,考試分數來源于單一的標準答案,但是現實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往往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分數不一定代表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試形式、內容的變化,反映了教師觀念的變化,同時也會帶來評價方式的改進。
評價標準不再是單一的標準答案設計,而是參照各學科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以2017—2018學年的“童年游戲”主題測試為例,在“舉一反三”這個活動中,需要小組成員轉兩次轉盤,選出兩個數字,用喜歡的方式表示這個數。現場準備有學生可以使用的道具。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考查一位數及兩位數的多種表示方法。
任務通關后的小星星貼紙、通關徽章、狀元帽印章等,將評價可視化。這樣區別于以往打分的方式,更加直觀有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收集貼紙、印章,闖關過后的集體合影環節,就像玩游戲一樣,能夠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榮譽感,進而更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
發展性評價是基于一定培養目標的評價方式,其目的是促進評價對象的綜合發展,而不是檢查和評比,是注重過程的評價,關注評價對象發展的全面性,關注個體差異,有助于教師發現日常教學的改進方向,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