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陸瀟

2017年,李滿枝主動報名到梧州市萬秀區夏郢鎮中心小學支教。幫助該校建設規范的少先隊工作陣地,是她支教的任務之一。如今雖然支教已結束,但她與該校教師仍保持密切聯系,經常幫助該校解決各種問題。她感慨道:“教師交流既加強了各校教師間的聯系,又促進了各校的發展,真是一舉多得!”
李滿枝的這番話,正是萬秀區近年來全面落實教師交流工作取得實效的一個證明。
讓教師“動”起來
2014年7月,萬秀區成為我區首批9個學區制管理改革試點之一,開始了學區制改革的探索。“學區制改革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也讓原有問題凸顯出來。”萬秀區教育局局長劉弢說。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原因,過去萬秀區城鄉學校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教師能力弱、職業倦怠明顯,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萬秀教育的發展。
為此,萬秀區制定了“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校長、中層領導、教師以及教育局工作人員,均應有計劃地參與教師交流工作,并明確規定了交流比例、交流方式、考評考核方法等,確保教師交流工作實現有序化、常態化、系統化。
2015年3月,劉笑宇剛任梧州市工廠學區工廠分校教導處副主任不久,便交流到學區內的文瀾分校,任文瀾分校教導處主任。“那時,我對管理工作所知甚少,是一個新手,一到文瀾分校就讓我分管語文教學工作,心里很沒底,擔心做不好。”劉笑宇說。
就在劉笑宇不知所措之際,文瀾分校的校長、副校長親自指導她,帶著她熟悉工作流程,并在語文學科建設上給出了很多指導性建議。在交流的短短一年時間里,劉笑宇從一個“新手”逐漸成長起來,文瀾分校的語文學科建設也開展得多姿多彩。
畏難、迷茫,是萬秀區教師們初次參加交流工作時的普遍心態。為了激發教師們的積極性,萬秀區要求各校校長、經驗豐富的中層領導和骨干教師,承擔起對交流教師的指導工作,促使他們更快地成長;同時加大教師交流工作的經費投入,為交流的教師購買生活日用品、平安保險,對從市區學校到鄉鎮學校交流的教師給予鄉鎮生活補助,按每人每月400—450元的標準發放,并提高10%的績效工資。
2014—2019年,萬秀區共有1 250名骨干教師參與交流,其中校長及中層領導統籌交流135人,形成了以輪崗、支教、走教、送教、空中課堂、結對等為主的交流機制。
萬秀區還提出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抽簽交流,即在同一學區內,一年級語文、數學兩個學科的教師統一調配,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到哪所學校任教。這樣的交流方式優化了各校語文、數學學科的建設。
讓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去
交流的目的,不僅是讓教師“動”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流培養出一批優秀教師,提升薄弱學校的辦學質量。要實現這一目標,開展常規的交流工作還不夠,還要做新的嘗試。“蹲點交流”,是萬秀區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
“蹲點,就是讓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實實在在參與學校的管理、教學、建設,而不是去上一兩節課那么簡單。”梧州市振興學區振興分校教師陳絲雨告訴記者。
“蹲點交流”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從優質學校到薄弱學校“蹲點”,與“支教”類似;二是從薄弱學校到優質學校“蹲點”,與“掛職”類似。這一方式與普通意義上的支教、掛職有所不同。首先,“蹲點交流”的參與者不是全體教師,而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管理經驗的優秀教師,或是薄弱學校中具有發展潛質的教師;其次,“蹲點”教師的工作內容不是簡單地上幾節課,而是真正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等各項工作中。
2015年,陳絲雨到梧州市民智小學“蹲點”,她發現該校不少學生求知欲不強、行為習慣較差。在與該校校長商議后,她決定采取鼓勵式教育,比如,對在學科檢測、班級管理、學校活動中表現突出的班級或個人頒發獎狀,對考試成績取得90分以上的學生給家長發喜報,對每周總體表現突出的學生發表揚信,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有效轉變了學生的整體面貌。
“在陳老師的幫助下,我校的辦學越來越規范,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師生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整個學校都變得生機勃勃了!”梧州市民智小學校長夏志清說。
為了確保“蹲點交流”工作有效開展,萬秀區嚴把人員篩選關,先由學區內部進行推薦,再由教育局對入選人員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參與“蹲點”。此外,萬秀在經費投入、評優評先方面對“蹲點”教師予以傾斜,“蹲點”教師同等享受鄉鎮生活補助,并在評優中享受優先權。
“我參與這個工作,不僅是因為激勵機制的完善,更多的是覺得這是一個雙贏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梧州市高旺小學教師張穎凌說。張穎凌在梧州市第二實驗學區第二實驗分校“蹲點”時,得到了該校行政團隊的指導,無論是教學能力,還是管理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如今,“蹲點交流”已成為萬秀區教師交流工作的一個主要形式,每年都有一批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受到當地學校、教師的青睞。
建一支“學區導教員”隊伍
近年來,萬秀區在教師交流方面的另一個創新,是組建了一支“學區導教員”隊伍。
“學區導教員”的主要職責有:根據《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要求,指導、參與幫扶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包括帶領教師開展教研工作,組織教師培訓工作;在城鄉學校間搭建橋梁,充分利用市區學校的優質資源幫扶農村學校。
因為“導教員”的任務重、責任大,所以對于教師的能力、職稱、經驗等有更高的要求。為此,萬秀區以學區為單位,由各學區安排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行政領導,或是特級教師、取得“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本學區的“導教員”,時間不少于一年。
梧州市工廠學區工廠分校教師梁潔瑩成為“導教員”快一年時間了,她負責“導教”的是夏郢鎮中心小學、夏郢鎮夏郢小學等四所學校。在此期間,她采取共同備課、聽課評課、協同教學等方式,對四所學校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全面指導,并督促四所學校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學校常規管理,包括隨堂課的考核、課堂常規訓練。此外,她還與夏郢鎮夏郢小學的5位語文教師結成對子,通過聽課點評、上示范課、公開課磨課等方式,不斷提高5位教師的專業技能。
“很感謝‘師傅!她總是耐心地指導我們,我們從她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對待生活、工作的態度,為人處世的方法。雖然,我們的師徒緣分只有一年時間,但我們的情誼會永遠維系!”夏郢鎮夏郢小學教師劉美瑩感動地說。
梧州市民主學區北環分校教師陳艷萍也是一位“導教員”。她告訴記者,萬秀區為了鼓勵“導教員”,一方面以文件的形式明確職稱評定、績效工資考評、評先評優、年終考核等向“導教員”傾斜,另一方面為“導教員”購買生活用品、平安保險,報銷往返路費,每人每月給予450元的鄉鎮生活補助,并提高10%的績效工資。她說:“有了這些保障,我們能更加安心地開展‘導教工作。”
同為“導教員”的王瑋婷認為,“導教”工作對提升她的專業能力有很大幫助。“成為‘導教員后,我對學校的管理工作有了深入的認識,這是日常教學中較少觸及的。”她說。
如今,萬秀區的7個學區,每個學區都至少設有一名“導教員”。“導教員”們活躍于學區各學校之間,既為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輸入了新鮮血液,也增強了這些學校的“造血”能力,促使其辦學質量穩步上升。
“今后,我們將繼續創新教師交流模式,使之成為激發教師活力、推動萬秀教育優質發展的‘驅動器。”劉弢說。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