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
日前,深圳一名教師被指侵犯他人著作權,事發后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介入調查。3月6日,該局發布最新通報稱,龍崗區如意小學教師胡紅梅在其出版的書籍、兒童閱讀工作室微信公眾號的推文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該局對胡紅梅作出撤職處理,并撤銷其龍崗區“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3月7日 《深圳晚報》)
說起來,新聞中提到的胡紅梅可是教育界名人,她是深圳、廣東乃至全國名師,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頭頂“全能教育獎”“廣東好人”“深圳道德模范”“深圳教育改革先鋒人物”等數十項炫目光環。她這次“出名”,則是因為多人舉報其抄襲。從2月23日事發至今,幾乎所有參與在線討論的網友都一邊倒地呼吁“別放過她”。原因只有一個:抄襲與名師身份太不相稱,給人極大的厭惡感。
據報道,胡紅梅出版的著作多次對青年作家陳迅喆、山東教師王愛玲等人的作品進行侵權引用,此外還涉嫌抄襲朱永新、王林等名人著作。特別是她的某部作品與臺灣作家林玫伶的作品幾乎一樣,連序言也照搬,可謂刷新了論文抄襲“新高度”。
有一點不得不說,盡管胡紅梅在學術上敗壞,但她的課堂教學水平還是有目共睹的,網上就有不少其課堂教學視頻。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技能與師德失衡的現象?除了其個人原因,還有誰在推動她“越走越黑”?
竊以為,這與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本土名師的政績需求有莫大關聯。近年來,一些地方教育發展操之過急,盲目追求速效。如:優質師資培養重技輕道,師德建設流于形式;教育評價不重真才實學,學術不端等歪門邪道在校園蔓延;個別教師利用政策漏洞,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更有個別教師為了名利前途,不惜違逆內心,出賣師道尊嚴。
胡紅梅之流,很大程度上正是敏感捕捉到了“教育政績需求”的關鍵信息,用自己出色的教學能力和大量抄襲的教育論文“堆砌”,成功搭上了打造名師的“快車”。于是乎,“名師”“名班主任”“骨干教師”等頭銜,成為當前與職稱和工資最為相關的誘惑,撩撥著教師浮躁取巧的心理,助長了教育功利化。一些地方原本為培養優質師資的“名師工程”,往往異化為“毀師工程”。
如今,胡紅梅的名師之夢破滅了,她的輝煌將很快隱沒。這一事件留給教育最大的“傷疤”,在于折射了教育發展的急功近利,暴露了當前教育評價、教育學術管理的漏洞和弊端。這些年,被爆出“學術抄襲”的教育界名人遠不止胡紅梅一個,可為何總是習慣于“發現一個處理一個”,結果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呢?
答案并不復雜。杜絕用功利化思維辦教育,讓教育回歸理性、平和、科學的正常規律,再輔以制度監管,應該就能杜絕更多“胡紅梅”出現。對此,深圳當地,全國其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所有教師都要引以為戒,好好記住這塊“傷疤”,并時不時觸碰,讓它保持應有的痛感。(作者單位:湖南省隆回縣荷香橋鎮中學)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