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三角經濟帶在促進全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基于中國多極網絡空間發展格局逐漸形成的背景下,推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更需要關注城市的多極增長與經濟聯系網絡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從構建經濟網絡、創新空間網絡、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施以新方法。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多極網絡空間格局;高質量發展
1、文獻綜述
增長極理論最早是由法國社會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隨后布代維爾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運用“涓滴效應”和“極化效應”對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臻g上的關系與聯合成為目前區域網絡發展的主要趨勢。從國家政策上可以看出中國區域經濟空間組織格局開始出現多極增長的現象。從學術研究方面,覃成林(2006)提出了多極網絡發展戰略思想,并將其運用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從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區域多極增長這一空間組織現象,已經在中國逐漸出現,并將成為一種不可否認的趨勢。
2、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多極增長趨勢
本文運用城市首位律來計算城市規模。其公式為:S=P1/P2,4城市指數為S=P1/(P2+P3+P4),11城市指數為S=2P1/(P1+P2+…+P11)。這里使用城市GDP首位度來計算??梢园l現,2008-2017年長三角地區中合肥的首位度較其他城市更為明顯,總體上呈現出增長的趨勢。S2始終大于2,S4在2015年超過1, S11雖小于1,但是在逐年增長,并在2017年已接近于1。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已基本成為首位型城市,長三角地區區域空間結構已不再是由上海為單一的中心,而是呈現出區域經濟多極增長的態勢。
3、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狀況
本文將選取上海、蘇錫常都市圈、南京、杭州、合肥進行研究。在多極網絡空間格局中的三大經濟聯系網絡分別為快速交通網絡(高速鐵路、航空線路和高速公路)、信息網絡(互聯網、通信網絡)以及各類企業組成的空間組織網絡。
3.1各“網絡”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本文選擇長三角地區2008-2018年高速公路里程數、民航客運量、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GDP來分析高速公路及航空運輸對經濟的影響。并且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從回歸結果 看出,高速公路里程數系數分別為2.98、0.16,即高速公路里程數每提升1,地區生產總值約提升2.98,人均GDP約提升0.16且此結果的P值為0.001和0.003,說明回歸結果可信度較高。民航客運量系數分別為0.42和0.19,且這里的P值為0。進一步可以說明,長三角地區高速公里的建設與航空運輸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該地區經濟的增長。
信息網絡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節將運用長三角地區2008-2016年互聯網寬帶接入戶數,來測算信息網絡對地區經濟的影響程度。由結果可得,互聯網寬帶接入戶數系數分別為0.97和0.34,此外可以得出二者的P值都為0??梢缘贸觯L三角地區信息網絡的推進,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3.2上海與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的相互關系
3.2.1其他城市對上海的影響程度
對上海的地區生產總值與其他六城市的高速公里運營里程、航空運輸客運量及互聯網寬帶接入戶數分別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2008-2017年無論從哪個指標看,這六個城市都對上海的經濟有正向的影響,并且回歸結果非常顯著。其中,蘇州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上海經濟的貢獻更為突出,即蘇州高速公路里程每增加1,上海GDP將增加4??梢园l現,長三角地區代表城市對上海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2.2上海對其他地區的輻射作用
根據經濟聯系量,其中Pi、Pj代表i、j兩城市非農業人口,Di、Dj代表i、j兩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r為兩城市實際最短交通距離,可以看出,在六個城市中與上海的經濟聯系量最高的為蘇州,經濟聯系量從2008年的110增長到2018年的2679。就整體情況來說,各地與上海的經濟聯系度是逐年上升的;此外,各城市與上海的經濟聯系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降低??梢?,上海整體服務于長三角地區。
4、推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措施
4.1打造智慧的經濟網絡
從多極網絡空間格局的演變來看,交通網絡、信息網絡以及企業組織網絡是一個城市健康發展的支撐。因此要加快建成長三角內部城際交通網絡,促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的協調布局,構建現代交通體系。要大量推進信息網絡建設,超前布局下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重點加快推進5G網絡技術的普及。在企業組織方面,主要通過制度支持與創新,為企業跨區域合作、投資與競爭提供制度保障(覃成林,2019)。
4.2構建創新空間網絡
創新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長三角城市群的創新空間網絡正從以上海為絕對中心的單極結構向“一龍頭,多中心”的多極結構演變(殷德生,2019)。在具體措施中要發揮長三角增長極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改革科技創新管制體制為抓手,激發科技人員和企業的創新熱情,形成由市場和企業主導的創新制度,形成活躍的本地創新生態和外部創新網絡(覃成林,2016)。
4.3推動多領域協同一體化
長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涉及多個領域和地區,在其發展過程中要落實每個領域和部門的職責,構建多元力量的治理模式。根據分類指導的原則,依各領域不同的發展特點而制定中央領導的專門管理機構與長三角地方政府組織的管理機構。對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部門要健全配套的基礎設施與服務體制,對尚不具有發展條件的土地、資源、生產等領域要加強聯動、共享與政策支持,最終形成多領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覃成林,賈善銘,楊霞,等.多極網絡空間發展格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0;156;41-42.
[2]殷德生,吳虹儀,金樁.創新網絡、知識溢出與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來自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證據[J].上海經濟研究,2019(11):30-45.
[3]王德忠,莊仁興.區域經濟聯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與蘇錫常地區經濟聯系為例[J].地理科學,1996(01):51-57.
作者簡介:
姚淑娟(1996—),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忻州市,碩士研究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區域經濟學城市與區域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