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摘要:以《將進酒》信息化教學為例,就學習情境的設計、教學手段和教學互動等方面提出了讓認知活動走向情境、讓感性認識聯通理性思維、讓教學互動走向深度生成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C/03C-0055-04
所謂學習環境,就是“學習者”的周遭外界。但這里的學習環境不僅僅是客觀環境,而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認知性”課堂學習環境。在建構主義看來,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就是積極構建有利于學習者自主參與的學習環境的過程。日本開放式教育啟蒙者、知名教育專家加藤幸次在《學習環境的創造》提出,21世紀所需的學習環境的創造,不是靜聽教師的講述、背誦其內容,而是建構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能夠做出彼此回應的“應答性環境”。現以李白的《將進酒》信息化教學設計為例,就如何構建有效的學習環境提出策略性建議。
一、變“學習時空”為“學習情境”:讓認知活動走向情境
教學作為一種特定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空展開的。教學時空不僅作為自然性時空,以一種“存在性”要素(諸如教師、黑板、桌椅等物的要素和教師、學生等人的要素)呈現出來,而且更多地作為社會性時空,以一種“建構性”(諸如師生關系、教與學的互動方式等)要素彰顯出來。因此,學習環境應該是在“存在性”要素構成的客觀環境基礎上增設人為的“情愫”印記。
(一)打造數字化信息情境
情境教育的倡導者李吉林老師提出要建立“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學習情境。其教育設計意圖就是要把學生帶入作者創作時所處的或知識產生的情境之中。但是,由于作品的年代久遠、時代復雜、作品意境的蘊藉以及教師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學習情境的創設不能局限于某種固定的形式。有教者播放《唐之韻第七集一代詩仙(上篇)》的視頻,通過視頻詮釋詩人李白狂放不受約束的純真個性風采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創作風格。應該說,這種情境的創設旨在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但似乎與作品解讀的關聯度不夠。另一位教師則播放央視“子午書簡”《唐詩十家·李白〈將進酒〉》的視頻,引導學生通過高峰聲情并茂的朗誦來感受李白不羈的情懷和憤激的情感。應該說,這種情境設計以情激情,易于激發學生探析文本的積極性。第三位教師則是對高峰的《將進酒》朗誦視頻進行“視頻編輯”,根據《將進酒》的詩句意境選用不同的《將進酒》詩意圖片素材穿插在朗誦視頻中,通過音頻和視頻的再次合成,從而進一步讓“詩畫”間形成意義空間。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為構建“全信”的信息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構建合作學習的情境
班級授課制度形成之后,不僅可以大規模地培養人才,而且在集體學習環境中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個體競爭得到了充分體現,但合作學習中的有效合作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目前課堂教學中要研究解決的“自主與合作”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協作式學習的方向。教師在詮釋《將進酒》詩歌標題時問:“將進酒,誰請誰喝酒?”學生結合注釋應答:“是元丹丘請李白喝酒。”那么,請同學們看詩句“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思考:“為什么此時卻是李白在邀請元丹丘等喝酒?”對于具有一定思維挑戰性的問題,也是學生個體獨立難以回答的問題,可以設計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小組協商的基礎上共享集體思維的成功,并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即李白反客為主甚至喧賓奪主,不僅凸顯其狂放不羈的性格,更是寄予其懷才不遇之后的憤激之情。當然,基于信息化教學環境,還可以將各組討論的結果,讓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合作學習成果的分享。
(三)創設踴躍展示的情境
傳統教學中,學習成果的展示通常是通過學生朗讀、書面作業和黑板板書等形式來實現的。由于展示受到教學時長、參與人數以及能否直接展示等條件的限制,學生學習的成果總是部分展示甚至淪為“優等生”的精英表演。因此,當下的課堂教學總是最大限度地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里,可以通過即時通訊軟件或者是APP(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上傳學生個體的學習成果。在學習《將進酒》詩歌后,學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的攝像功能,將學生個人配樂朗誦的視頻上傳到數據庫中,以便分享交流學習成果。由此可見,信息化學習環境中的學生,不僅可以在信息技術支撐下踴躍展示自我,而且還可以享受學習與技術無限交融之后的學習快意。
二、變“呈現手段”為“思維支架”:讓感性認識聯通理性思維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教學過程就是信息的傳播過程。傳統教學的呈現手段多為口頭語言、書面板書和實驗演示。而現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更強調要為學習者課堂學習的自主意義建構提供學習支架。所謂“支架”,本是建筑行業中的“腳手架”。根據這個建筑隱喻,借用這個術語來描述對某人的學習過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當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邂逅之后,兼用形聲呈現教學信息并對教學內容做一定的變換“處理”的教育技術,不僅對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促進了傳統教學“華麗”轉身:不僅呈現的材料有鮮明的畫面、逼真的色彩、生動的形象,而且為學生多個學習感覺器官的參與提供可能,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思維的提升。
(一)搭建思維運思支架
英國心理學家維克斯認為,理智通過兩條道路認識現實:一是與邏輯推理、演算和圖解描述直接有關;二是與形象感受,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由“背景”中區分出“形象”的能力有關。語文教學顯然主要是通過第二條道路來實現的。但是,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感性思維,也有在情感維度上的理性思考。在《將進酒》教學設計時,教者將學生的個體朗讀與配樂視頻播放相結合、將重點字詞的理解和詩人背景資料理解結合、將學生對飲酒的認識與詩人的飲酒表現結合。在理解“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詩人是在羨慕這些因為飲酒而留下美名的飲者呢,還是另有所指?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此的深度理解,教師用課件出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等詩句,并配上不同詩境下的李白飲酒的圖片,從而理解詩人做“圣賢”不得之后做“飲者”的自嘲與自我安慰。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等信息技術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信息途徑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并進行意義的重構和創造。
(二)提供可視化思維支架
所謂可視化,是指通過可以覺察的視覺方式將思維進行外化呈現。這種應用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根據心理學關于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與學習獲得(分別是83%、11%、3.5%、1.5%、1.0%)的關系,突出視聽結合,兼用形象與聲音來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將進酒》詩歌時,教師播放了兩種風格的配樂視頻:一種是激越,是詩人飲酒正酣時的形象;另一種是低沉,是詩人飲酒已顯醉態的形象。在兩種狀態下朗讀“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等詩句。雖然風格不同,但學生依然可以通過朗誦者傳神的、形象化的表演,來感受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精神追求,從而加深學生對詩人“舉杯消愁愁更愁”和“與爾同銷萬古愁”矛盾心理的理解。
(三)讓思維沿著支架爬升
語文教學是形象思維,這種思維具有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躍性,且總是和感受、體驗關聯在一起的。《文心雕龍·神思》這樣形容“神思”:“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因此,通過信息技術,讓文本形象具象化,通過聯想、想象實現思維的跳躍式提升。在對《將進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進行理解時,全詩結句在“愁”,表現出詩人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現實中無從得到肯定的苦悶。但是,詩人的好友杜甫卻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是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的,那你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顯然,通過學習資料的呈現,不僅為學習者提供共享思維方向、路徑、媒介和線索,而且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由感性的表層走向更高更深的意義境界。
三、變“單向傳遞”為“多向互動”:讓互動走向深度生成
(一)促進信息傳遞的多向互動
學習從本質上看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社會活動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的行為。從“學習共同體”的視點看,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就是要在全體學生整體推進的同時,促進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從而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引導學生整體吟讀《將進酒》之后,教師引發學生思考:全詩圍繞一個“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何而愁?傳統教學通常是讓一兩個學生在課堂上口頭回答,并與其他同學分享。但這種課堂展示與分享并不充分,有時甚至基于課堂秩序的維護,壓抑著學生的信息傳播的沖動。信息化學習環境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學習共同體。在信息技術支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學生通過微信、QQ群等多種交流平臺,不僅可以展示交流,而且可以深度討論,從而促進信息的互通和有效分享。
(二)加快信息分享的選擇互動
傳統教學的課堂實施,常常會出現教師的原有教學設計在與學生的交互中難以有效展開,有時甚至會出現危及原教學設計的現象。一些教師不是靈活地視學生的學情需要進行修正,而是沿著自身原有的設計思路“硬”把學生往既定的教學設計路徑上“牽引”。在對《將進酒》首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朝如青絲暮成雪”進行分析時,學生回答說:此句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易逝”和“人生易老”的感慨。但是,教師依舊要學生挖出其深層次的意義:表層是“青春易逝”,深層是“功業未成”的慨嘆。顯然,這是對學生現有結論之后的故意“拔高”。實際上,首句只是情緒的鋪墊,僅為詩人的“開懷暢飲”和“萬古愁”埋下了伏筆而已。從這一點看,教師不僅未能對學生發出的信息進行必要的“回應”,而且也沒有很好地尊重和分享來自學生的信息。這種所謂的信息傳遞,雖然有互動的形式,但實際上并沒有對學生的信息進行分享式的交換,依舊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和信息對學生強迫性賦予。由此可見,現代教育理念下的班級授課制就是要在共同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適度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分享知識的學習姿態和學習行動。
(三)提升信息創新的生成互動
《學會生存》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顯然,現代課堂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知識分享之后的觀點碰撞。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給予者。從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看,是信息在傳遞、分享之后的創生。對《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句的理解,學生看到的是詩人的縱酒狂歡。事實上也只有性格自信豁達的李白才能說出如此的豪放之語,也只有這樣的豪放之語才能彰顯李白的恣肆狂放。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信息的創生空間,教師用課件展示詩人曾寫過“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獨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擬古》其三)等詩句,引導學生認識到“及時行樂”只是詩人放誕不羈的形骸,是詩人的性格之真而非思想之實。詩人所追求的依舊是“人生得意”,其內核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因此,有效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不僅尊重每一個學習者的自由表達,而且謀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享信息之后的創生性學習,并在多樣性的對話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問題求索和探索創新的學習品質和能力。
責任編輯:章躍一
Abstract: Taking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of "Invitation to Wi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s, such as putting cognitive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connecting perceptual knowledge with rational thinking, and develop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towards deep gener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