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芬
摘?要 英語是一門國際化的語言,所以一直都是我們除了中文之外,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語言。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小學英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了。在新課改標準的要求下,小學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要求教師自身素質得到提高,也要求教學方法要改善,從而達到使教學質量提高的目的。這也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當小學英語課堂開始重視閱讀教學后,英語繪本開始被英語教師們廣泛地使用在小學英語的教學課堂之中,繪本簡化英語閱讀的難度,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英語繪本,從而增強小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便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本篇文章中,將闡述英語繪本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運用中的優勢,并探討了如何把英語繪本運用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希望以此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英語繪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1-0201-01
閱讀既是一種學習技能,也是人們了解世界并學習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閱讀來擴展自己的認知層次和思維模式,學習各個方面的知識,完善并提升自我。而學習一門語言也是如此,學生首先需要掌握閱讀技能,在閱讀中發現問題,通過自我思考解決部分基礎問題,慢慢加深理解,感悟真知。利用英語繪本激發小學生對英語閱讀課程的學習興趣,成為了現在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那么,如何科學正確地使用英語繪本去提高小學英語閱讀的教學質量,最大程度地發揮英語繪本的教學價值,這是每一位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將要在下文中進行深刻探討與分析。
一、英語繪本特性及教學優勢
(一)英語繪本的直觀特性
英語繪本在信息的呈現方面對比普通的英語閱讀教材具備更強的直觀性,同時英語繪本大多采用豐富的圖畫插圖輔助閱讀的方式,使得學生對英文繪本有著更高的學習閱讀興趣,也可以幫助小學生在利用英語繪本進行英語閱讀學習時,更加直觀的了解閱讀信息,對閱讀信息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同時,在小學英語學習階段學習的英文詞匯量較少,閱讀文章也較為簡短。因此,如果使用英語繪圖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詞匯含義,提升小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質量。
(二)英語繪本的故事特性
英語繪本所具備的故事性,不僅可以對大量的基礎知識進行連貫整合,還可以靠著完整的英文故事情節以及繪圖插圖吸引小學生讀下去,并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英語閱讀中的知識,掌握人物之間的對話特點等等。繪本故事幫助小學生輕松學習并主動提取知識點,使得學生對閱讀的內容記憶較為深刻,潛移默化中加深小學生對英語課本知識的理解。因而英語繪本在很長的時間里對小學生學習都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把英語繪本運用于教學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為了使得英語繪本更好的在課堂中得以高效的使用,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并引導學生對課程進行課前的預習。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段小影片或者音樂來引入相關的英語繪本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布置一定的課前任務,了解英語文章的大致內容等。當英語閱讀文章講述的是小動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收集各種動物用英文如何進行表達出來,并組織學生之間的友好搶答競賽活動。
(二)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上課之前教師通過播放課前動畫,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快的進入課堂狀態之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由學生在上課中間慢慢地發現答案,同時幫助學生通過這些問題構建一個完整的文章情節,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激活,并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問候語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使用英語進行學生問候,并播放一首優美純正的英語歌曲用以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在學習相關知識后通過學生的自我介紹來鞏固學習的知識。在此時,教師將本課學習內容引入到英語繪本中去,利用繪本之中的插畫,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的幾個角色,讓幾名學生根據英語繪本的情景進行對話,既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得學生的口語以及閱讀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利用英語繪本進行英語閱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給學生未來的英語閱讀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總之,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于他們的學習,肯定是離不開教師的教導,他們不像其他年齡段的學生,比較成熟,很多事情懂得如何去做,所以教師們一定得加以重視。在小學英語的學習階段中,英語閱讀教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高效的在英語教學活動中使用英語繪本進行英語閱讀的輔助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英語閱讀習慣,培養英語閱讀興趣。合理高效地使用英語閱讀繪本可以激發小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興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從而高效的完成英語閱讀學習目標,為學生未來的英語閱讀以及英語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鵬姣.小學英語故事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9(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