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衛清
摘?要 朗讀既是一種語文能力,又是一種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四個層面闡述了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朗讀訓練,從而提高朗讀水平。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朗讀
中圖分類號:G623.2,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1-0203-02
2017年,央視一檔文化欄目《朗讀者》一經播出便好評如潮,那些沉睡在書本中的文字一經朗讀便直抵心靈,它驅散浮躁,令人于平心靜氣中聆聽那一字一句的美好,喚起了人們心中久違的感動。于是,一股朗讀之風撲面而來,《見字如面》《一封家書》《信中國》等以讀信為載體的文化情感類節目也陸續進入大眾視野。在喧囂嘈雜的大環境下朗讀類節目如一股清流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展現了文字和文化的真正魅力,最終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引領人們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
由此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朗讀這種出聲的閱讀和呈現文字的方式再一次噴發出它獨特而強大的感染力量。在學校基礎教育中應該積極倡導朗讀,將朗讀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手段,從小學起分層次分階段地將朗讀貫穿于學生受教育的整個過程,讓朗讀發揮對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啟發的教育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提高朗讀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四個層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地進行朗讀訓練。
一、讀字
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讀出來,以傳達文章思想內容的一種閱讀方式。“讀”字就是用普通話朗讀,讀準字音,表達清晰。這是朗讀最基本的要求。學習朗讀的過程同時就是學習普通話的過程。普通話的訓練必須從小開始。因此小學低年級學生首先應注重訓練聲母、韻母聲調的發音技巧和拼讀的規律,準確拼讀普通話的音標音節。對于朗讀過程中不認識的字要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來標識確認,因此朗讀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習積累生字、生詞的過程,經常朗讀的學生,他的字詞儲備量一定要比不愛朗讀的學生多得多。所以對于正在積累生字詞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多讀是一種簡單可行的教學方法。
二、讀意
“讀意”就是通過正確流利的讀,進而理解課文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反復朗讀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和感悟。
語文教學就是教師通過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中字、詞、句、段、篇的教學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能閱讀理解文本內容是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的語文能力。朗讀是閱讀理解的重要手段。
通常在第一層面讀字的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對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的、相關故事人物的介紹,幫助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然后便可以開始朗讀。輕聲地讀自由的讀,把文句段落篇章,把人物故事情節讀出聲來,動口動腦,這時的讀重在對文本內容由生到熟、由淺到深的了解和掌握,對于文字所描寫的景物或敘寫的事件脈絡等從有大體的印象或輪廓到有完整清晰的感受,進而才可能根據正確的理解斷句,正確地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語音語調等,心、眼、口、耳全調動起來,和諧活動。
“讀”,把看在眼里的文字訴諸聲音,反復刺激我們的大腦,它比僅僅是“看”這種閱讀方式更加多元,既輸入又輸出,是同樣內容對大腦的兩次刺激,是一種雙重的閱讀。因此多讀對于正確而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是大有裨益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樸實深情平淡如水的寫人散文:“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初讀時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個父親給我去買桔子的場景;又讀時學生注意到了父親的穿著,行走的步態,攀爬的每一個艱難動作及神態;再讀時學生就可以很順暢地把文字串連成一個整體,在頭腦中形成對這個場面從整體到細節的深刻感受。
“讀”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而學生也只有在對課文有充分認知理解后進行朗讀,才能讀得更加準確流暢,才能不僅讀出作者融入文章的情感,而且讀出朗讀者對文章的深刻體味和獨特感受。它們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三、讀境
“境”是作者在作品中描繪生活畫面或生活圖景。文學作品就是通過描繪圖景、塑造形象來表情達意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讀境”就是朗讀時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象,想象文字描繪的場景和畫面。在朗讀中學生的腦海將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活圖景或一個個人物形象,甚至讓自己置身于文字描繪的生活圖景中,為更好的感受作品情感,獲得情感體驗提供了必要條件,做了充分準備。再以上文《背影》為例,在一讀、二讀、三讀的基礎上,再繼續一邊讀一邊想象,學生的腦海里就會形成一個肥胖、行動蹣跚的中年男子,一身民國時期最常見的打扮,如何探身如何攀爬,最后終于艱難地爬過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的畫面了……
再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文字通俗易懂,理解上沒有難度,在讀字讀意的基礎上,教師就要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形成畫面。朗讀時伴隨著每一個字音的吐出,學生的腦海里出現了黃河之水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滾滾東去的氣勢磅礴的場景,如此氣魄怎不令人激昂振奮,心情豪邁。心潮澎湃,又難免一絲時光易失的感慨。
四、讀情
在《語文課程標準》總有一項要求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有感情地朗讀,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朗讀要求。“讀情”指朗讀者朗讀時能調動內心充沛豐富的情感;能讀出作品中特定的心境情感,做到聲情并茂。它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變成聲音,而要賦予文字所應該承載的信息和情感。所以朗讀同時是一種情感活動和情感體驗。張志公先生說,一篇文章讀出聲音來,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語調神情來,比單用眼睛看得到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對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得要透徹的多,從中受到的感染要強的多。
“情動而辭發”。任何一個作品都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傳達著作者的審美情趣。朗讀要‘披文而入情,在朗讀中細心揣摩體味作者的情感,并將它用聲音準確地傳達出來。飽含情感的朗讀對于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的啟發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們前進的勇氣和希望。
動情的讀不僅感動自己,而且感染別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競自由……”在讀“字”讀“意”的基礎上,進而讀“境”,教師要求學生盡可能張開想象聯想的翅膀,想象山野、江水、船只、雄鷹;紅、綠、藍、白……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絢爛多姿的圖畫,一個胸懷大志的年青人佇立江邊凝神沉思。面對蓬勃的秋景是什么心情?這個胸懷大志的年青人此時此刻想些什么?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味其間的情感。當學生用高亢激昂、舒緩有力的聲音響亮地朗讀出來時,就能夠真正的為蓬勃向上的秋景所歡欣鼓舞,被蔑視一切黑暗腐朽、建立新中國的豪情壯志所激奮感懷。此時充滿激情的朗讀將生機勃勃的秋景與滿腔的豪情壯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令讀者與聽者心潮澎湃。
總之,朗讀對于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寫作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高度重視朗讀這個傳統的教學方法,分層次循序漸近地指導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充分發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