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必友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為了保護廣大師生的生命健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各地紛紛實施延期開學,并采用在線教學等舉措,確保“停課不停學”。在此過程中,有些學校顯得無所適從,手忙腳亂,捉襟見肘,而有些學校卻能充分利用網絡通信技術和優質課程資源,發動廣大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穩定了學生、家長、社會的緊張焦慮情緒,展現出辦學的硬實力。
首先,是學校課程與資源建設的水平。在線教學中,學校能提供什么樣的教學資源給學生,不是靠“臨時抱佛腳”能解決的,而是靠平時的不斷積累。所以,課程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要努力提高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能力,不斷開發建設學校課程,形成系統化、層次化、結構化、高質量的課程體系。
其次,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盡管課程改革一再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但有些學校已經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離開教師往往寸步難行。這次疫情其實也是對學生的一次考驗,有些學校的學生在教師的計劃安排下,井然有序,穩步前進。但有些學校的學生就顯得惶恐而忙亂,不知如何開展學習。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應該是為了促進人的自我發展,在自我發展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思維。因此,廣大校長和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認真落實課改精神,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真正做到“人人會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
再者,是學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這一次在線教學期間,許多教師能夠靈活、熟練地應用各種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作業批改、答疑輔導,但也有一些學校,設備陳舊簡陋,教師大多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墨守成規,對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猶疑排斥,在這一次疫情中顯得十分被動。提升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和應用能力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追求,是當下和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學校要加強設備改造和應用培訓,促進學科教學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優化教學方式,以適應多樣化教學的發展需要。
另外,是學校教學形態和組織形式的優化。在這一次疫情期間,許多學校基于學情和需要,個性化、差異化地組建了很多學習社團,讓教師參與其中,提供幫助和引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的基本形態和組織形式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學習平臺、學習空間、學習社區將會使原有的學習資源、學習伙伴、學習時空和學習方式得到拓展,這也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次“疫情”帶給人類的不只是病痛,更有病痛之外的深刻思考。“有備則無患,遠慮解近憂”,對于教育來說,則未嘗不是一次轉型的良機。在線教學中許多學校展現出來的理性和從容,是學校發展的硬實力。在平時正常的教學環境里,我們也許還不太在意它的重要性,但著眼于學校的長遠發展,以及應對各種發展變化的環境和條件,它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充分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