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
20世紀 80年代交際教學法的引入,促進了語言文化教學的關注。隨著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日益加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外語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五年制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開始的較早,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側重于五年制高職英語教學西方文化的滲透。真正的跨文化交際應該是一種雙方的相互行為,一方面是對目的語文化的接納,另一方面則是對本土文化進行傳播,向目的語文化輸出本國文化。
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數據收集與分析,試圖找出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因素和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有效策略,為五年制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供客觀數據參考。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實驗學校高職一年級和二年級四個班的學生,2017年和 2018年赴德國和瑞典友好學校進行交流的學生,學校英語悅讀社團的學生,共計210人。
選擇一、二年級的學生是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所使用的是統編教材,具有普遍性,且選擇的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四個班級所屬專業分別是:18級電子信息工程(30人),17級物聯網技術(35人),18級模具設計與制造(34人),17級機電一體化(42人)。選擇赴德和赴瑞友好學校進行交流的學生和學校英語社團的學生,是因為他們接觸到外國人的機會比實驗學校其他學生多,具有典型性。
問卷設計
問卷在丁天華的高職英語師范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和韓玲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失語現象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和整合,問卷形式以選擇題和問答題兩部分組成,主要想了解四個問題:五年制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態度;學生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重要性的認識;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現狀;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現有水平。
數據分析
課題組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的形式,共發出調查問卷 210份,回收有效問卷 210份,有效率100%。
選擇題結果匯總和分析
調查問卷第一部分有選擇題 15個,前五題,關于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態度方面的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們愿意與西方人進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際時,能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也能尊重中西文化間的不同。但是,學生對于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了解程度不深,同時,不是由自己主動獲取相關知識,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強。
四題關于高職學生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重要性的認識,調查結果表明,五年制高職學生對本國的文化、風俗等非常有興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愿意將本民族的文化進行對外傳播,對于母語及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認識。這個結果與參考的兩個調查有差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重要性逐漸有所認識。
后六題調查結果反映了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情況,教材中基本沒有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課堂上教師有時會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但是在內容上西方文化占比遠遠大于中國文化,教學中側重于西方文化的滲透。
問答題結果匯總和分析
調查問卷第二部分為問答題,根據實驗學校多年開展中德友好學校互訪項目的校情,創設情景。第一部分為日常對話,第一題回答德國學生提出的問題 What do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李嵐清在全國外語教學會上曾說 :“我們的學生學了幾十年的英語,但連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都回答不出來。”所以這次把這題作為日常對話的第一題。匯總答案發現,學生除了能列舉出milk,noodles,bread,eggs這些較為常見的單詞外,還能寫出porridge,oat biscuits等不常用的詞匯,而且很有趣的是,很多學生特別是赴德和赴瑞交流的學生能概括性的回答 something warm for breakfast,他們能發現到中西飲食習慣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吃熱的東西,外國人則相反。
日常問答的第二題 What can you buy online?這個問題是筆者作為帶隊翻譯赴德交流時,德國學生最喜歡問中國學生的問題,德國學生覺得中國的網上購物很神奇,對 no cash payment更是好奇,而中國學生面對小伙伴的驚羨,特別自豪。看問卷統計,學生能列舉很多物品名稱,很多學生回答 nearly everything或者相似的回答。此外,有學生能主動強調網購的便捷,有同學能推薦一些常用的購物網站。
第二部分為活動介紹,帶德國小伙伴參與剪紙社團活動,用紅色的紙剪一個德國學生自己的生肖的圖案,介紹十二生肖和紅色代表的文化內涵等相關知識。剪紙體驗是每次外國友好學校代表團到訪都會參加的活動,一般外國學生興致勃勃,而中國學生表現高冷。匯總答案發現,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積累不夠深厚,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用英語解釋給外國人,更是難上加難。少數學生選擇用長句來解釋不會表達的意思,很多同學存在單詞拼寫錯誤問題,同時有一部分學生不會用英語介紹。
第三部分填寫中國文化相關的 25個英語詞匯,詞匯包含傳統節日、古代樂器、特色美食、旅游景點等。學生準確率最高的詞匯是長城、絲綢、筷子。考察的25個詞匯,以每個 4分計算,100分總分,60分及格,及格率僅為16.2%。
造成中國文化缺失和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因素
英語課程設置傾向西方文化
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今后的就業、生活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和進行國際交往創造條件。五年制英語課程有文化素養培養的要求,有提到學習國外文化,卻沒有講到中國文化的傳播,英語課程的設置明顯傾向西方文化。
英語教材內容偏重西方文化
|教育科研 |群論 |
一、二年級使用的英語教材是統編教材,共四冊,每冊 8單元,教材中的文章內容圍繞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知識等,缺少中國文化的內容。教材內容偏重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的內容不夠豐富,缺乏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意識。
學生語言水平和文化素養制約
如需具備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則應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這兩方面,高職學生均不擅長。五年制高職學生普遍詞匯量小,英語基礎薄弱,英語交際能力弱,對中國文化的知識儲備也不夠,這影響了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教師跨文化培養意識淡薄
有些英語教師沒有意識到英語的交際功能和文化內涵,片面的認為英語教學就是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僅把英語當作一門知識去傳授給學生,形成了重視英語語言形式而忽視英語社會文化因素的不良現象。同時,部分英語教師跨文化培養意識淡薄,將教學重點放在語言學習和目的語文化學習上,忽視母語文化。此外,我們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底蘊也有不足。以上種種都導致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和中國文化滲透存在著障礙。
結語
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的教學,還是文化的教學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在教學中應注重中華優秀文化的滲透,在英語教學中亦是如此。在五年制高職英語教學中應重視中國文化的滲透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使他們成為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性人才,符合當今的現實需求。
英語不僅是傳播西方文化的載體,更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工具
跨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對目的語文化的接納,另一方面則是對本土文化進行傳播。英語不僅是傳播西方文化的載體,更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工具。五年制高職英語課程應遵循“實用為主”的原則,教學中強調“學生語言基本技能與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結合校情和學情,在教學中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為切入點,使英語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工具,切合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