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忠 陳方方 段穎霞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對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安全大局、區域合作格局,加速向西開放的重大措施,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陜西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樞紐,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戰略省份。文章分析了陜西省地方金融平臺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發現該省金融業存在金融總量及規模偏小、經濟外向度低和資本市場發展緩慢等問題,提出了陜西省金融平臺構建的基本路徑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地方金融平臺;基本路徑;政策建議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訪問中亞時提出與亞歐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加速亞歐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陜西省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應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時機,以構建區域性金融平臺為基礎,擴大金融業規模,優化金融業結構,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力爭把西安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為此,相關學者圍繞絲路經濟帶陜西金融如何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朱江濤把陜西實際情況和國家相關規劃進行聯系,分析了陜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中的定位、優勢和思路,并提出了陜西省的路徑選擇。李通提出了以建設“西三角經濟區”為前提,推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統與新興金融業態的融合。馬廣奇和賀星研究了西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陜西省區域性金融平臺發展現狀的研究,希望能找到金融平臺構建的基本路徑并且提出政策建議。
一、陜西省金融平臺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陜西省逐漸重視金融業的發展。2016年6月末,陜西省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3190.69億元,同比增長12.2%,較年初增加1430.0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4637.06億元,同比增長12.8%,較年初增加2165.46億元。上半年,全省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5.2%,快于投資增速5.9個百分點。金融業投資增長1倍,文化產業增長62.6%,食品制造業增長31.6%。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13%,其中新能源產業增長1.4倍,節能環保產業增長21.6%。然而,作為經濟大省,陜西卻不是金融強省,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與沿海發達省份仍有很大差距。
(一)陜西省金融發展的基本情況
1. 經濟總量情況
近年來,陜西省GDP穩中有升,但其增速卻是逐年下降的趨勢。其中2015年GDP總量達18171.86億元,相比2010年GDP總量10123.48億元增長79.5%。
2015年陜西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597.63億元,同比增長5.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9360.30億元,同比增長7.3%,占51.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213.93億元,增長9.6%,占39.7%。
從各地級市來看,2015年西安、榆林和咸陽GDP總量分別為5810.03億元、2621.29億元和2155.91億元;從人均GDP來看,榆林、西安和延安位列前三,榆林市人均GDP為77463.58元,折合12437.16美元,西安市人均GDP為10812.27美元,延安市人均GDP為8691.05美元。如表1所示。
2. 金融機構的發展情況
1951年陜西信合的成立標志著陜西省地方金融的開始。20世紀80年代,陜西信托投資公司、陜西省西北信托投資公司和陜國投三家信托公司相繼成立,從此陜西省地方金融進入迅速發展時期。1990年,伴著改革開放的潮流,陜西省證券、保險、期貨及城市商業銀行開始蓬勃發展。近年來,陜西省成立了省屬金融控股集團和首家國有獨資P2P金融服務平臺,創設了11家村鎮銀行、213家小貸公司、159家融資擔保公司、109家創業投資基金、29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新興金融業態快速發展,促進全省經濟迅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二)陜西省金融平臺發展的問題
1.金融總量及規模偏小
陜西省金融業總體規模不夠大、資源集聚力還不夠強,很不符合經濟增長的需要。長安銀行、西部證券陜國投等11家地方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合計為2923 億元,只相當于發達地區1家跨區經營的銀行或保險機構的資產規模。
陜西金融融資總量偏低。2016年1到9月,陜西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470.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361.2億元,可見陜西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與發達省市及“西三角地區”相比較弱。
2. 經濟外向度和金融聚集度低
經濟外向度低已經成為制約陜西經濟持續增長的軟肋。與西部地區相比,陜西的經濟外向度不但低于四川、重慶,還低于西藏、新疆和甘肅。金融力量的分散而難以去申請創立科技銀行、能源銀行和絲綢之路銀行,更難以通過產業特色定位促進金融跨區域發展,最終制約了陜西省金融實力和服務經濟能力的提高。
3. 資本市場發展緩慢
近年來,陜西省經濟帶的保險行業和股票發展迅速,但是與其它發達城市相比,資本市場的仍然發展緩慢,沒有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發展起到理想中的帶動作用。并且保險行業的發展中出現了地區差異,相比其他地區,西安和榆林的保險業發展最快。在股票市場方面,西安和寶雞的參與度明顯多于其他地區。
4. 缺乏專業的高素質金融人才
2014年,全國高等院校共計2542所,其中陜西占80所,居全國13位。但是這樣一個教育大省人才流失情況非常嚴重,其原因是陜西經濟發展外向度不高,金融業的發展比較艱難,富有經驗的專業金融人選擇去那些金融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北上廣地區,引起高端金融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從省外或國外引進高端金融人才又增加了金融發展成本,進而使本就發展緩慢的金融業更是舉步維艱。
5. 金融發展環境欠佳,金融業態有待創新
總體來說,陜西省金融生態環境質量不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市場信用環境急需改善,保險市場秩序混亂,行業誠信水平不高,同時金融行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影響了陜西金融業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最后由于金融法制的不健全使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致使難以杜絕惡性金融競爭行為的發生。鑒于以上的這些情況,陜西省金融業態創新迫在眉睫。
二、陜西省金融平臺構建的基本路徑
(一)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金融中心
通過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聯系,陜西省應加快建設西安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金融中心。這一舉措不僅是響應國家有關金融業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陜西省金融平臺構建的主要路徑,并且對于完善我國金融業整體布局有重要意義。
(二)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及跨境結算
西安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促進了本省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區域性金融平臺的構建。首先,設立西安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積極倡導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其次,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增加人民幣的使用頻率,讓人民幣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及地區最主要、最常用的貨幣。最后,依托陜西省跨境商務電子平臺,推進陜西省金融機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的合作,制定政策激勵銀行在周邊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人民幣跨境結算機制。
(三)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
陜西作為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有助于推動金融創新,提高經濟外向度。首先,制定有益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規范制度體系。其次,政府應該制定激勵政策來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重組并購,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最后要加強金融行業引導,構建開放、高效、安全、透明的服務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構建完整合理的互聯網金融產業鏈。
(四)重視金融人才,加快高端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金融競爭的核心是金融人才的競爭。陜西省必須拓寬金融高端人才的引進通道,通過市場來選聘金融人才,構建完善的市場化金融人才評價機制、人才合理流動機制,完善金融人才服務保障機制。
三、推進陜西省金融平臺構建的政策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首先,根據本省金融發展規劃,地方政府要積極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為構建符合我國金融發展真實需要的制度體系而努力。其次,各級政府應轉換身份,行使對金融市場的監督和管理職能,減少對市場的行政干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業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最后,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產業所涉及的企業,尤其是新興企業、小微企業實行稅收減免等政策,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優化金融產業政策,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從省域經濟發展來看,在國家宏觀金融政策的指導下,著力優化區域金融產業政策,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陜西區域性金融平臺構建領導小組,逐漸推動陜西省區域性金融平臺建設,加強陜西省區域性金融平臺建設的專題研究。
(三)構建良好的信用環境,提高社會信用水平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僅是金融發展的基礎,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的基石。企業信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要素,所以企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誠信度,為企業獲得各類融資提供幫助。陜西省各級政府應積極鼓勵企業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誠信體系,合理運用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督管理體系。
(四)完善金融法制環境,加強執法力度
首先,規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要對我國金融衍生工具按其風險度分類立法,完善金融機構的風險評價系統,降低金融機構的表外風險。其次,加快私募基金的正式立法,使其運作正式化。最后,盡快對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進行立法,盡快將企業信息披露納入法律制度,要求企業定期完整的披露相關資料,逐步提高市場對金融機構的約束。
參考文獻:
[1]宋宇,譚仁超.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與陜西機遇[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02).
[2]李通.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策略選擇[J].新西部(理論版),2015(07).
[3]馬廣奇,賀星.絲路經濟帶下西安互聯網金融發展構想[J].財務與金融,2016(02).
[4]高薇.陜西地方金融業發展對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5]權永生.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的戰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5(07).
[6]張超.西部地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路徑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 改革與戰略,2016(03).
[7]朱江濤.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路徑選擇[J].城市,2016(04).
[8]孫經會.金融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
[9]馬廣奇,景馬婕.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構想[J].經濟縱橫,2015(11).
[10]張婷.陜西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金融支持研究[D].寧夏大學,2015.
[11]于寧鍇.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金融中心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4(11).
[12]葛偉,秦成德.西安區域金融中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中的策略選擇[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金融支持陜西省能源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與機制研究”(2017D016);西安市科協項目“西安民營經濟“追趕超越”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201801);陜西省科技廳資助軟科學項目“金融支持陜西省能源產業創新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2018KRM161);西安工程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科技交流合作的模式與機制研究”(BS1439)。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