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孟慶偉
摘要:良好的校企深入合作是促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針對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開展良性循環校企合作的對策,從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誠信就業意識入手,嚴控合作企業篩選,深層次推進校企合作,多方籌措為保障校企合作開展提供資金扶持,開展生產實踐項目合作貼進社會生產實際,促進產學研合作,促進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學合作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議,立刻掀起轟轟烈烈的人才培養“雙創”新高潮,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高等職業院校成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校企合作成為必不可少的具體實施舉措,國家教育部在例行教學水平評估中也有明確的規定及條款,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問題,導致活動處于低層次開展,如沒有具體實施條款的低層次意向合作協議、畢業生全面推向企業、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實訓費的收取違反國家或地方相關規定等影響校企合作正常開展的問題。
一、影響校企合作正常開展的成因及分析
(一)高職院校領導、教師、家長及學生認識觀約束
校企合作并非是一個新名詞,它是伴隨著高校教育的誕生而一直存在的,只是在不同職業教育水平的不同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開展層次,從領導層面來講主要就是一個責任意識問題,從原來的獨家人才培養到社會企業參與培養、單獨享受學生學費收益到企業參與分配收益、學生在校期間離校實訓的學生人身安全等責任,這此擔心或者責任能不能被學校管理層所接受是決定能否正常開展的核心因素。從教師層面來講涉及個人利益問題,大量教師長期奮斗在教育一線,主要從事本專業的理論研究工作,缺乏一定量的企業生產或工程項目實踐經驗,具備生產實踐經驗的企業師資一旦介入教學可能會給傳統教學帶來一定的沖擊,甚至出現高校任課教師帶來一定程度上的“下崗”現象,這個現象在淺層次的校企合作中不太明顯,如果在深層次(從大一開始介入)校企合作就較為明顯。從家長及學生層面來說就是對職業或者技能的認識問題,誤認為學生交給學校分專業了不需要再進行職業教育、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動機不純只圖掙錢也不一定學到技能還給學生增加額外經濟負擔,另外還有90后的學生由于平時生活條件優越懶惰意識較重不愿意吃苦主動意識較差而拒絕參與。
(二)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
企業追求的終極目的是利益,然后再說的是社會責任及義務,為保證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自身的經營生存,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學生培訓費或者實訓費,這些費用傳統上來說出自學生家庭,在正常年度學費增加幾千甚至幾萬元的基礎上,家庭能否負擔的起或者能否愿意付出是擺在學生及家長面前的重要事情,對于條件好的或者有一定社會職業認識的家庭來說可能全面支持,但相反條件較差的家庭會極力反對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甚至會出現埋怨高校職業教育能力欠缺的不滿局面,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
(三)疏于合作企業的嚴格遴選進行淺層次的校企合作
長期從事于校企合作具有好口碑的或者專業較為對口的企業,相對來說往往實力雄厚且有較好的實訓環境和實訓崗位,更有良好的就業渠道,不僅考慮到企業經營利潤更考慮社會責任的企業是值得推崇的。對于一些臨時成立或者根本就不具備實訓條件的“腰包”企業為一時的利益舉辦校企合作宣講,他們一般通過個人關系或者進行招生“回扣”公關行為,得到校方個別部門的認可進入學校,對部分學生帶走交培訓費甚至不進行培訓就賺取人力資源勞務費,甚至騙取(某些地域)政府的人才就業安置等相關的政策補貼,案例的頻出會導致在校生不敢參與正常的校企合作。對良心企業的遴選是我們高校管理層優先考慮的問題。
二、開展良性循環校企合作的對策
(一)認清社會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誠信就業意識
據教育部官方2018年數據統計,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人,比2017年增加25萬人,連年的畢業生數量遞增使就業越來越不景氣。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所需工作崗位也從普通勞動型轉變為高精尖技能型,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在社會需求大背景下一定要克服傳統的“等靠要”的思想。學校領導層面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如何進行體制改革,把自身的學校傳統教育同企業技能職業教育融為一體,敢于放手部分管理權限或者利益,與合作企業人才培養達到有機統一,形成良性的招生、培養、高薪就業良性循環。學生和家庭的方面來說,就是考慮如何脫穎而出搶占先機順利就業的觀念問題,而這種就業觀念的改變要靠多方的宣傳渠道的宣傳,在了解社會形勢的大背景下從畢業進入社會就能順利就業,切記把自己的工作條件、薪資標準定位過高,畢業后進入到社會卻四處碰壁導致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局面出現,出現這種情況倒不如在校期間多參與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嚴控合作企業篩選,深層次推進校企合作
良好的校企深入合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從管理制度層面上說,不能為了應付評估或者檢查僅停留在合作意向協議備案的水平,避免“大、空、虛”,詳細合作條款上分工明確,指出雙方責權利的劃分,同時根據協議的合作地點要求,明確校方參與指導教師與企業指定的技術教導教師,明確學生能夠達到技能目標要求,做到全過程雙方均有人員共同參與互相監督。從人才培養周期來說,深入合作可以從學生入校開始,這里主要針對的是部分實踐類技能型專業課程,由企業委派技能型的指導老師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執教,教學場所可以是普通教室也可以在企業生產一線,合作課程或技能訓練結束后學生可以根據企業的生產過程記錄或者企業要求的技能標準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或實施學分置換,當然這一合作的前提是在學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需要企業人員參與制定。從師資條件上來說,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要放寬對企業委派師資的認定標準,學校大多偏重學歷,而企業更多的是看重工作人員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如果結合雙方的優缺,就能夠對學生的技能培養上能做到取長補短。第四方面從教學基礎設施上來說深層次的校企合作還可以實驗室共建,主要是專業技能實驗室等教學環境,實際情況來說有企業完全出資、校企按比例出資或校方直接獨資等,這項目合作由于是直接涉及一次性投資,需要校企雙方管理層有相當的互信認可才能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