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琳
摘 要:本文從榆林沙區的特點出發,論述了播種造林的特點、應用條件、種子處理、播種時間、播種方法、播種量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同時對人工飛播也做出了概述。
關鍵詞:播種;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28
播種造林主要是將林木種子作為播種材料,進行直接播種。榆林沙區土壤貧瘠,幾十年飛播有許多成功經驗。
1 播種造林的特點及應用條件
1.1 特點
根據其播種方式,可以將其稱為直播造林,具體特點如下。苗木根系完整。不經過起苗、包裝、運輸和栽植等工序,降低了苗木根系受損幾率,使其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舒展性,特別是滿足了直根型樹種的播種需求。易于適應造林地。無論是種子的萌芽還是生長均處于造林地之中,對其土壤、氣候等均逐漸適應,特別是穴狀播種,進一步提高了林木自身的抵抗力。保留優良單株。實際造林過程中結合了自然與人工選擇,有利于提升林木良種化。操作簡便。在播種過程中省去了諸多環節,如育苗、栽植等,因便于操作,有效控制了播種成本,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此外,該方式可以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滿足了邊遠地區種植需求,為大面積造林提供了可能。撫育管理要求高。播種造林需要較多的種子,待播種后,要展開全方位、高質量的撫育管理,并對人為破壞、動物危害等進行嚴格的管護,以此保證苗木初期存活率。
1.2 應用條件
氣候條件較好,土壤要保持濕潤與疏松,灌木和雜草相對較少,鳥獸害較輕,以及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困難的地方采用。種源豐富,要多為大粒種子,其價格應保持在較低的水平,種子播種后要有較高的發芽率,幼苗生長應保持較快的速度,要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擁有良好的適應性。邊遠、遼闊地及人煙稀少地區更為適宜。林冠下造林也可進行播種。
2 播種技術
2.1 種子播種前處理
技術措施包括精選、消毒。要對種子進行浸泡與催芽,同時要利用藥劑進行攪拌,以此減少鳥獸危害的影響,另外還要進行包衣與黏膠化等操作。
播前處理根據樹種、立地條件和播種季節等決定。易感病蟲和易遭鳥獸危害的樹種或者在病蟲害嚴重的造林地播種,應進行消毒和拌種處理。防治立枯病,可采用敵克松(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5%~1.0%)、福爾馬林(40%水溶液按1∶300稀釋),浸種15~30min,悶種2h;用西維因(50%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噴霧)殺金龜子、步行蟲等;涂鉛丹防鳥獸,用磷化鋅、敵鼠鈉鹽防鼠害等。造林地土壤水分條件穩定良好的條件下,浸種催芽效果很好,干旱的立地條件則不宜浸種。
春季播種的種子,尤其是深休眠的種子,經過催芽才可以出土和根系延伸,要保證有足夠的生長時間,以提高其對高溫、干旱的抵抗能力,提高木質化程度為越冬做好準備。雨季造林一般播干種子,只有在準確掌握降水過程的前提下才能浸種后播種。秋季造林,尤其是北方地區,一般希望種子當年萌發生根而幼苗不出土,以免造成凍害,所以播未經催芽的種子。
2.2 播種季節
2.2.1 春播
春季氣溫、地溫、土壤水分等條件都適于播種造林,特別是松類等小粒種子。春播也宜早不宜遲,早播發芽率高,幼苗耐旱力強,生長旺盛。但有晚霜危害的地區,春播不宜過早,應使幼苗在晚霜過后出土。
2.2.2 雨季播種
在春旱較嚴重的地區,可采用雨季播種。此時氣溫高、濕度大,播種后發芽出土快。只要掌握好雨情,及時播種,容易成功。通常較穩妥的辦法是用未經催芽的種子,在雨季到來前播種,遇雨則發芽出土。雨季播種還應考慮到幼苗在早霜到來以前就能充分木質化。
2.3 播種方法
2.3.1 穴播
穴播是指在經過局部整地的造林地上,按設計的行距和穴距挖穴播種的方法。此法靈活簡便,適用于各種造林地和各種樹種,用種量少,是人工播種造林中應用最多的一種。一般穴徑為33cm,深25cm左右,穴內石塊草根要揀凈,挖出的土要打碎填回穴內。先填入上層濕潤肥沃的土壤,播大粒種子填到距地面7cm左右,播小粒種子填到與地面平,整平踩實后播種。小粒種子可適當集中,以利幼苗出土;大粒種子可分散點播,并宜橫放,有利生根發芽出土。覆土后用腳輕輕踩實。
2.3.2 條播
在經過帶狀地或全面整地的造林地上,按一定的行距開溝播種。一般行距1~2m,在播種溝內連續行狀播種,或斷續行狀播種。多用于采伐跡地更新及次生林改造(引進針葉樹種),以及在水土保持地區或沙區播種灌木樹種。此法便于機械化作業,種子消耗量大,應用不普遍。
2.3.3 撒播
撒播是在造林地上均勻地撒播種子的造林方法。適用于交通不便、地廣人稀、勞力缺乏的大面積荒山荒地(包括沙荒、沙漠)、皆伐跡地和火燒跡地造林。常用于播種針葉樹種和灌木樹種。此法工效高、造林成本低,特別是播種前一般不整地,播種后不覆蓋,但種子播種后易受多種不利的自然條件影響。
2.3.4 塊播
塊播是在經過整地的造林地上,在塊狀地上(面積一般在1m2以上)相對密集地播種大量種子的方法。塊內可以均勻播種,也可多個播種點(又稱簇播)均勻分布。此法適用于次生林改造,或者有一定數量闊葉樹種的跡地引進針葉樹種。
2.4 播種量
可按照種粒大小大致確定穴播的播種量,大粒種子每穴2~5粒,中粒種子每穴5~8粒,小粒種子每穴10~20粒。
2.5 覆土
覆土厚度不宜過淺,也不宜過深,可根據種子大小、播種季節和造林自然條件來確定。一般大粒種子覆土厚5~8cm,中粒種子2~5cm,小粒種子1~2cm。注意秋播覆土宜厚,春播宜薄;土壤黏重、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宜薄,沙質土覆蓋時可適當加厚。
3 飛播
利用飛機把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飛播造林具有活動范圍大、造林速度快、投資少、成本低、節省勞力、造林效果好、不受地形限制等優點。特別是在人力難及的高山、遠山和廣袤的沙區等生態環境建設中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責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作業設計
播區的荒山荒地要集中連片,一個播區至少應有一個架次飛播的面積,宜播面積應占播區面積的70%。播區的地形要比較一致,便于飛行作業。采取路線調查和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調查播區的植被條件、土壤條件、氣象因子和社會經濟條件。飛機機型與機場選擇方面要根據播區地形地勢和機場條件,選擇適宜的機型,根據播區布局和種子、油料運輸等,就近選擇機場。航向、航高和播幅設計,一般航向應盡可能與播區主山梁平行,沙區與沙丘脊垂直,并與作業季節的主風向相一致;航高與播幅根據樹(草)種特性、選用機型、播區地形條件確定,一般每條播幅的兩側要各有15%左右的重復,地形復雜和方向多變的地區需重復20%。
3.2 作業技術
3.2.1 樹種選擇
根據造林目的,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并綜合考慮樹源供應條件等。
3.2.2 植被處理
一般植被不進行處理;對草類蓋度在0.7以上、灌木蓋度0.5以上的地塊,應進行植被處理設計,水土流失和植被稀少地區應提前封山育林。植被處理可以用煉山、人工割灌或先割灌后煉山等方法進行。
3.2.3 整地
在干旱少雨地區和干濕季節明顯地區,根據社會、經濟條件可采取全面或部分粗放整地。
3.2.4 播種
要嚴把種子質量關,堅持使用國家規定等級內的良種、好種,建立嚴格的種子檢查、檢驗制度,種子檢驗由國家認可的種子檢驗單位進行。
3.3 飛行作業
要航向正確,只能南北,不可東西,因東西向影響視線,難以保證飛行質量;要控制航高,以免出現漏播和落種不均勻;要關注天氣預報,保證飛行安全;要做好機場指揮,保證與播區的良好聯系。
3.4 成效調查和補植補播
飛播后要對造林成效進行全面調查。由于我國飛播造林受播區立地條件、氣候條件、種子質量、播種技術等條件的影響,成效面積只占播種面積的50%左右,為提高飛機播種造林成效,一般在飛播造林后需進行補播補植。補播補植的樹種可以和前播樹種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以形成混交林。如,江西省在飛播馬尾松的林地上補植木荷與楓香,獲得了成功。
3.5 堅持封山育林
飛播造林的面積大、范圍廣,而且造林時造林地處理粗放,幼苗生長的環境條件差,從播種到成林所需的時間比人工造林長,因而,封山育林是鞏固飛播造林成效的重要手段。飛播后播區要全封3~5a,再半封2~3a。全封期內嚴禁開墾、放牧、砍柴、挖藥和采摘等人為活動,半封期間可有組織的開放,開展有節制的生產活動。
參考文獻
[1] 黃云鵬.林木栽培技術[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7.
[2]高志政.無人機撒播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綜述[J].江蘇農業科學,2019(O6):24-30.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