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洪磊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運用桑杷止咳湯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月-2019年9月某院62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兩組,對照組常規治療,觀察組常規治療基礎上用桑杷止咳湯,對比兩組情況。結果:觀察組各項指標改善效果好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93.55%)高于對照組(77.42%),有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結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運用桑杷止咳湯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桑杷止咳湯;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056-01
慢性支氣管炎為常見疾病,該疾病形成與支氣管及周邊組織病變存在緊密關聯性,常見癥狀為咳嗽及咳痰等,一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持續惡化,患者會出現肺源性心臟病及阻塞性肺氣腫等,對患者生命安全形成威脅,應重點關注[1]。本文為探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運用桑杷止咳湯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9月某院62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兩組,每組31例,其中,對照組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31-76)歲,均值(54.22±1.05)歲;觀察組18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30-77)歲,均值(54.26±1.03)歲;兩組年齡及性別基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治療,藥物為患者選用羥甲司坦片(特一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4020948),用藥時溫水口服,每天用藥三次,每次劑量500mg,連續治療一個星期。
觀察組常規治療基礎上用桑杷止咳湯,常規治療方案與對照組保持一致性,在此基礎上為患者提供桑杷止咳湯,藥物組成為:蜜紫菀15g、浙貝母12g、白前12g、蘇子10g、桔梗10g、枇杷葉10g、桑白皮10g、魚腥草10g、蜜款冬花6g;針對痰液黏稠者,加用半夏10g及杏仁10g;針對痰液清稀者,加用葶藶子10g;針對痰液色黃者,加用敗醬草10g和黃岑10g;針對咳嗽不止者,加用五味子10g;針對氣虛多汗者,加用黃芪10g和黨參10g;針對陰虛者,加用沙參10g和麥冬10g;針對痰中帶血者,加用仙鶴草10g;依方將藥物抓好后,浸泡半小時后清水煎煮,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次150ml,連續治療一個星期[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白細胞介素-6(IL-6)及動脈氧分壓(PaO2)情況、治療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將數值輸入SPSS21.0中,均值用(x±s)表示,檢驗用t、χ2值表示,百分比用%表示,P值低于0.05時,比較存在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PaCO2、IL-6及PaO2情況
治療后,兩組IL-6及PaCO2低于治療前,PaO2高于治療前,觀察組IL-6及PaCO2低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93.55%)高于對照組(77.42%),有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屬典型呼吸系統病癥,在患者患病后,氣道會變狹窄,降低纖毛運動能力,產生痰塊,會加重炎癥,還易讓細菌滋生,形成炎癥感染,應重視[3]。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提升,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深入研究,多選用藥物方案進行治療,選取不同藥物,治療效果存在差異性,常規西藥方案雖然擁有一定效果,但是整體效果不理想;中醫學上,該疾病為“咳嗽”范疇,在常規治療方案基礎上,為患者運用桑杷止咳湯,藥物組成為:白前、蜜紫菀、浙貝母、蘇子、魚腥草、桑白皮、款冬花、枇杷葉、桔梗;蜜紫菀有潤肺止咳;白前有止咳及降氣化痰;浙貝母有散結解毒及清熱化痰;桑白皮有抗炎、利尿及鎮靜鎮痛;蘇子有止咳平喘及降氣消痰;枇杷葉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及止渴;魚腥草有利尿除濕、消腫療瘡及清熱解毒,桔梗有宣肺、利咽及祛痰;款冬花有化痰止咳及潤肺下氣;桑杷止咳湯有化痰利氣及宣肺止咳,療效顯著,值得選用[4]。
綜上所述,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運用治療效果顯著,與常規治療方案比較,各項指標改善更佳,療效更高,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值得運用桑杷止咳湯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陳毅明.吳銀根化痰止咳湯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療效觀察[J].西藏醫藥,2019,40(3):147-149.
[2]?洪鵬.西醫聯合中藥湯藥結合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35):141-143.
[3]?劉永萍,楊如意.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青海高原地區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9):207-212.
[4]?趙永剛,賀潔.桑杷止咳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