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靜 李俊生
【摘要】目的:探討引起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對策。方法:選取調查單位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內接收的進行外科手術后出現感染癥狀的45例患者以及50例未出現感染癥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針對性的對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采取護理干預。采用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結果:單因素分析,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季節等;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為,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季節為危險因素。結論:通過對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進行探究并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預防措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切口的感染率。
【關鍵詞】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護理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
R71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09-01
0?引言
外科手術是極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但是術后患者傷口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引發感染癥狀,切口感染會影響到治療質量以及患者的正常生活,嚴重者會引發膿毒血癥從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手術完成不代表治療結束,術后護理中針對切口感染做好預防工作同樣重要,同時要對出現感染癥狀的患者多加關注,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為降低術后切口的感染率,本文對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護理措施,以下是詳細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調查單位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內接收的進行外科手術后出現感染癥狀的45例患者以及50例未出現感染癥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其中感染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為45~79歲;非感染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為21~73歲。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其他一般性資料無差異,實驗結果有效。
1.2?選擇標準
術后切口感染患者表現為:①切口周圍存在紅腫、發熱、疼痛等現象;②切口處滲出膿液,病原體檢查為陽性。
1.3?方法
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分類,研究患者術前術后的基本情況。結合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法以年齡(>60歲)、基礎疾病、手術時長(>3h)、切口類型(Ⅱ、Ⅲ類)、手術季節(夏季)為主要分析指標。
2?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經過對各項危險因素的分析,其中p<0.05的有,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季節,證明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多因素分析:以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用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發現,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季節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3?討論
手術切口是為了保證手術時醫師視野充分,保證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但同時手術切口也是一種創傷,當對患者病變組織進行切除時也會對機體自身的屏障產生破壞,如果術后切口未能進行良好的護理有可能會引起切口愈合較慢、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對患者的病情恢復極為不利。本次研究通過對感染因素發現,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季節等是引發感染中較為危險的因素。
3.1?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3.1.1?年齡
年齡較大患者機體自身機能已經出現退化的現象,免疫力低,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去對抗細菌的侵襲,相較年輕人來說老年人感染的可能性會更大,尤其是60歲以上年紀的人。
3.1.2?基礎疾病
年齡大于60歲的患者除了自身免疫力較差以外,同時還存在著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其他基礎疾病,基本本身就遭受著病毒的侵襲,再加上術后切口的暴露,自身免疫系統難以抵抗,從而造成傷口感染。
3.1.3?手術時長
手術時創口是暴露在空氣中的,長時間的手術會增加手術人員身上攜帶病原菌污染的幾率,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長時間的手術也會給患者自身造成較大的傷害,存在患者免疫力下降的可能性,導致感染幾率變大。實驗發現3h以內手術人群感染率明顯低于3h以上的手術人群。
3.1.4?切口類型
Ⅱ、Ⅲ類切口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因外科手術形成的感染性滲液、手術器械消毒不嚴、空氣污染等引起的。
3.1.5?手術季節
夏季空氣溫度和濕度較高,適宜細菌存活,相較其他季節空氣中細菌含量較高,切口更容易感染。
3.2?護理干預對策
3.2.1?改善患者的營養情況
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降低感染幾率的有效措施,在術前針對患者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證營養充分的方案,例如叮囑營養不良的患者攝入足量的蛋白質以及維生素,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和耐受力,手術完成后針對性的制定合理的進食方案,促進患者傷口的愈合。
3.2.2?確定合理的手術方案
在進行手術前醫師對患者的情況應該有全方位的了解,對其身體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后確定手術方案,在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縮短創面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此外,存在著接臺手術的可能性,對于手術時長超過3h的應安排在首位,手術切口盡可能的避免Ⅱ、Ⅲ類切口,層流手術間更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最好減少接臺手術的可能性。同時應對手術室的空氣狀況進行檢測,保證手術室環境的無菌,減少細菌侵入的可能性。
3.2.3?加強手部衛生管理
醫護人員在進行各項操作前都應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消毒水進行清潔,甚至要對手部微生物的情況進行檢測,尤其是與手術切口有直接接觸的人員,檢測合格方可進行后續操作,降低細菌侵襲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本次實驗分析可得,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季節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在較為復雜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對可控因素的控制。在患者自身免疫力較低的情況下,手術室是對術后切口出現感染癥狀關系最大的場所,術前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術中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降低手術切口的暴露時長,加強對醫護人員手部衛生的管理,降低切口感染率。
參考文獻:
[1]?夏濤,湯軍. 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9):81-83.
[2]?李傳秀.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2):196-197.
[3]?王艷峰,卜霞. 手術室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研究[J]. 中外醫療,2019,38(17):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