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豫

【摘要】目的:細致分析心電圖診斷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意義。方法:抽選2018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78例),按照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實施傳統方法進行診斷,觀察組運用心電圖進行診斷,細致探討兩種不用診斷法方式對于患者的影響。結果:觀察組的疾病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電圖實施診斷,能夠有效避免不良情況的出現,有助于疾病的診斷,保證患者身體健康,在臨床上顯示出卓越成效,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心電圖;不典型心肌梗死;診斷;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
R49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34-01
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其致病因素十分復雜,包括過勞、激動以及寒冷等,患者可表現為胸骨后疼痛,若不進行及時治療,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現階段主要采用的診斷方法為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但對于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臨床癥狀隱匿,導致其時常出現誤診、漏診的現象,對患者后續治療以及疾病的診斷均帶來嚴重的影響[1-2]。有研究結果對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電圖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避免不良情況的出現,提升疾病診斷準確率[3]。鑒于此,本文將心電圖應用于不典型心肌梗死疾病診斷中,分析其應用價值,詳情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選2018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78例),按照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其中對照組中男16例,女23例,年齡范疇56~78歲,年齡均值(63.97±1.27)歲,觀察組中男14例,女25例,年齡范疇52~79歲,年齡均值(64.95±1.35)歲,按照統計學概念分析,兩組數據呈正態分布,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診斷方法,主要內容為觀察患者的癥狀及體征、白細胞計數等。觀察組則采用心電圖(制造公司:日本福田;FX-4800)進行診斷,在檢測過程中,囑咐患者行仰臥位,普通患者行12導聯心電圖,部分患者可依據病情結合個體差異,進行調整。
1.3?觀察指標
醫務人員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診斷疾病準確人數,計算疾病診斷準確率,公式為(準確/總例數)。
1.4?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疾病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內科常見疾病,近些年在我國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可表現為發熱、休克以及持續胸骨疼痛等,該病有著極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殘率,對于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來說早期診斷疾病是十分重要的,能夠有效保證患者生命安全[4]。有學者指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電圖進行診斷,能夠提升疾病診斷準確率,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5]。
本文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的疾病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心電圖的橫空出世,能夠清晰的反應出患者心臟部位是否存在異常,降低疾病誤診、漏診機率,由其對于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夠為患者后續疾病治療提供科學、寶貴依據,保證患者生命健康,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綜上所述,對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電圖進行疾病診斷,能夠降低疾病診斷準確率,有效避免不良情況的出現,在臨床上顯示出卓越成效,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新苗.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非典型心電圖非典型改變特點表現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6):853-854.
[2]?劉婷,晉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D-二聚體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8,16(8):694-696.
[3]?王媛媛,亓云玲,杭敏.心電圖與心臟超聲聯合檢診非心肌梗死異常Q波的臨床意義[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6):736-738.
[4]?馬奎愛.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聯合檢測IMA和F-HABP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4):651-653.
[5]?王朝,孫月.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診斷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