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超
摘要:鄉土民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當代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多元化的教育價值。另外,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初中語文課本中也增加了很多民歌相關的內容,通過學習鄉土民歌,學生可以更加了解鄉土民情以及家鄉的民謠、語文文化等,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國、家鄉以及人民的熱愛。
關鍵詞:鄉土民歌;初中語文;教學價值
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融入鄉土民歌,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民族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熱愛。
一、 鄉土民歌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和靈魂,民歌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當代語文教學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是現階段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近些年,隨著文化全球化,世界掀起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熱潮,因此,在我國基礎語文教育中一直在強調將民族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各地區、各民族在落實基礎語文教學時,也要積極將本民族的民歌補充在教學內容之中。
(一)鄉土民歌是基礎語文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鄉土民歌屬于鄉土文化的重要內容,而鄉土文化在語文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新課標落實以后,在完成國家課程之后,語文教學包括一些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而鄉土民歌則是從地方地域特色出發,滲透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之中。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7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就已經在生活實踐中開創了語文的源頭。在《詩經·國風》中收錄了160首民歌,這說明在公元前,中國民歌體系就已經十分完整。語文學科作為漢語言文化傳承的載體,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民歌素材,開展鄉土民歌教學,對發揮語文學科教育價值,體現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著極為顯著的意義。
(二)傳承民族精神內涵,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適當開展鄉土民歌教學,其豐富的民族語言文化藝術,與其獨特、鮮明的民族思想,可以促進中學生語文思維的完善,促進基礎語文教學內容的創新、豐富。對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水平,落實素質教育本質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另外,學生在學習鄉土民歌的過程中,對當地的音樂、語言、文化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知,潛移默化中其精神品德、道德情操都會受到熏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會逐漸形成,同時弘揚民族精神的發揚和傳承。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鄉土民歌的教學對策
(一)依托民歌課程,奠定民歌教學基礎
課程是初中語文鄉土民歌教學的根本,因此,在落實鄉土民歌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課程要結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合理設置本地經典民歌代表作品。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同時進行,由淺入深地開展鄉土民歌教學,學校可以定期聘請民間藝人到學校為學生進行表演或者演講,形成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鄉土民歌課程體系,為中學語文鄉土民歌教學奠定基礎。
(二)豐富教學形式,組織民歌交流活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鄉土民歌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多元化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組織各種民歌交流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并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文化底蘊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并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和自信心,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對民歌的思想、內涵、特點、形式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如民歌表演、演唱、民歌朗誦、民歌創作競賽等,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思維更加活躍,也更加樂于探究和學習鄉土民歌。
以“普古鄉民歌”為例,在認識和了解民歌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民歌類型,利用多媒體設備先為學生播放一組民歌視頻,如下:
1. 開門吉利
例:黃道吉日好時辰,財帛星君下凡塵……賀你主東發萬春。
2. 民間祭祀歌
例:世人都說神仙好……荒冢一堆草沒了。
3. 民間童謠
例:月亮彎彎……氣死豆三娘。
4. 民間山歌
好久不走這山來……涼水好吃路難來。
在欣賞和觀看了這組民歌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逐一對民歌的結構特點、風格、語言特點、思想內涵等進行分析,配合豐富多彩的視頻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視頻中情景和表達情感的變化自己創作歌詞,在各個小組完成歌詞創作之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名學生朗誦自主創作的歌詞,評出最受歡迎的民歌創作小組,給予獎勵。這樣不僅可以增加了民歌的教學趣味性,而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學生對民歌內涵、民歌特色、民歌創作等方面的了解,在學生學習和創作民歌歌詞的過程中,學生對家鄉文化,對民族精神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三)堅持文化根本,固守民族精神源頭
鄉土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創新以及中學生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培養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在鄉土民歌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以文化作為教學根本,固守民族精神源頭,鄉土民歌以民族語言文字為基礎,帶著淳樸、濃郁的鄉土特色與文化民俗特點,學生誦讀時既熟悉又親切。教學中,教師結合地域特點、社會背景展開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演唱鄉土民歌,通過演唱提升學生對民歌思想內涵以及節奏韻律的體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以及鄉土文化的熱愛之情。
比如:以普古鄉民歌中的“婚嫁歌”為例,教師在完成課本教學內容之后,在課后拓展環節,可以引入具有特色的鄉土民歌,以“婚嫁歌”為例,其中有一首如此唱:一梳梳到頭,富貴不用愁。二梳梳到頭,無病又無憂。三梳梳到頭,多子又多壽……教師結合音樂,組織學生一起吟唱,這首民歌不僅句式工整,而且句尾押韻,朗朗上口,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學生演唱中就可以快速理解詞句意思,通過這樣吟唱,學生能夠感受到鄉土民歌語言淳樸,內容簡單通俗的特點,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民歌以及民族文化的樂趣。
(四)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選取教學內容
第一,教育工作者應嚴格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標實施具體的方案落實工作,深入研究挖掘民歌的藝術特征,并充分聯系相關信息對鄉土文化及民歌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拓展性的闡釋。在搜集外延性內容時,教育工作者需按照與教材內容的關聯程度進行有序篩選,側重選擇與鄉土文化聯系緊密并符合受教群體興趣傾向的信息進行輔助理解,從而促使教育對象更為準確地把握農村地區文化及其藝術表現形式的特征。第二,教育工作者擇取傳授內容時需要注意迎合受教群體的普遍興趣點,并著重從生活層面入手整理總結鄉土文化的特征,以民歌作為切入點研究具有地域文化意蘊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促使教育對象更為積極地研習這種具有獨特韻味的歌曲形式,并從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第三,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受教群體的接受程度選擇適當的教育手段,借助帶有鄉土特征的影視信息、文化資料來啟發教育對象,促使其更深入地投身于鄉野歌曲的鑒賞中,從而提高受教群體對這一部分文化的理解,并科學把握這種文化的藝術呈現形式。
(五)以鄉土民歌為主體,開展多元輔助教學
當前,教學實踐所能應用的手段越發多樣化,教育工作者可廣泛開拓教學思維,根據具體環節的需要選擇不同效果的教學方式,這樣更能促進受教群體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完成較好的文化和藝術滲透效果。第一,教育工作者在分析民歌的文化內涵時,可借助多種科技手段,為教育對象創造符合歌曲主題的文化環境。教育對象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信息的啟發,從而更為準確地把握歌曲中傳達出的鄉土文化信息,將鄉土民歌作為認知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二,教育工作者還可在課堂中呈現出其他種類的藝術形式,借助藝術內涵的相通性來啟發教育對象對比認知鄉土民歌這種藝術形式,并以此為途徑接近鄉土文化,深度感受此類文化的獨特韻味。鄉土文化能夠表現出不同地域的特色化文化傳承,其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文化信息,富于鄉土特色的文化內容更能顯現出獨特的思想內涵,對受眾產生更具震撼力的感染效果。第三,充分調動教育對象自主投入的積極意識,與教育工作者之間搭建更為順暢的溝通途徑,從而共同研習和感悟鄉土文化。發揮受教群體的自發動力參與體悟,是接近鄉土文化的有效方式。由于有些教育對象只具備城市生活經歷,對于鄉村的特色和文化傳承較為陌生。因此對這類受教群體開展鄉土民歌的教學,便需著重建立溝通的渠道。教育工作者通過掌握學生的反饋來驗證自身的教學效果,并針對具體的反應靈活選擇某教育環節的具體措施,從而切實保證教育對象能夠準確理解鄉土文化,并對民歌中潛藏的文化信息產生情感共鳴。民歌是鄉土文化的一種承載方式,以音樂與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呈現獨具魅力的效果,這也凸顯出我國人民的藝術和文化造詣。
(六)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保證民歌教學價值
當前,我國教育行業普遍將教育行為限制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所進行,這樣可以嚴格按照規劃完成既定的教育任務,但同時也限制了教育對象拓展思維的可能。初中階段的教育對象具備更多元的創造思路,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著力開發和拓展教育對象的思維,并研究使用更多新奇化的教學模式開展教育活動,從而讓教育對象在適合的環境中接受信息,強化思維訓練。教育工作者可有意識地創設實踐性的課堂,讓受教群體有更多機會接觸鄉土文化作品,通過感受不同的文化呈現形式,總結出這種文化的多樣化內涵。此外,還可以針對鄉土文化內容和與藝術形式的結合方式進行廣泛的嘗試和研討,讓教育對象根據自我對鄉土文化的認知程度,親自設計并實踐呈現形式,這樣不但能夠促使教育對象更為精準地認識鄉土文化的背景、內涵和特色,還能加入自己對文化形式的理解,更為鄉土文化增添現代化的氣息。教育工作者也可通過對比、鑒賞、評價等互動形式,鼓勵受教群體開展交流互評,通過對他人理解成果的評價,糾正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同時也能夠借鑒其他教育對象精彩的思想主張,從而自主優化提升對鄉土文學和藝術的理解,最終實現靈活把握。鄉土民歌文化在整體文化研習和傳承任務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把握和發揚其特征,引導教育對象對這種文化形式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個性化的詮釋,進而牢固樹立民歌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
三、 結語
鄉土民歌與實際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鄉土民歌也具有極高的語文教學價值,能夠為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提供支持。本文從幾個方面對初中語文鄉土民歌價值與教學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創新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梁維林.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178-179.
[2]趙一明.芻議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