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鳳 周瑤


摘 要
大學英語課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分級教學模式,學生的基礎和自主性學習能力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本文采用課堂實驗方法,在本校三個不同級別的學生班級中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旨在檢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從而對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本文還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大學英語;分級教學
中圖分類號: H319.3;G43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18
0 引言
近年來,基于微課或者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重視并蓬勃發(fā)展。簡言之,“翻轉課堂”就是顛倒傳統的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方式,即將知識傳遞(知識點的講授)放到課外由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內化(問題討論和研究)則放到課內實現( 張金磊,2012)。長期以來,《大學英語》課程采取分級教學的模式,該模式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內容,但也存在著問題。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話語量較重,存在著灌輸語言知識點的現象,學生開口鍛煉機會少。各級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基礎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學習效果也顯著不同。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普遍贊譽的時候,筆者認為有必要嘗試在分級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檢驗以下幾個問題: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教學效果總體情況如何?
2)該教學模式在各級別的教學效果存在何種共性和差異性?有何啟發(fā)?
1 “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課程分級教學中的可行性
1.1 理論方面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前依賴自身的自主性學習能力,課堂上依賴與同伴及老師的互動,通過同伴學習從而促進建構自己的理解和知識體系。雖然在教學順序上發(fā)生了“顛倒”,但是從教學的本質來看,該模式符合建構主義、自組織學習和同伴學習的理論基礎的。
1.2 教師素養(yǎng)方面
筆者所在的大學英語教研室共有27名教師,平均年齡為34.5歲,在針對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70%的教師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并主動嘗試新的教學方法;53%的教師反映曾經參加過微課制作培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等培訓班;三是67%的教師對目前的教學模式感到無力,愿意尋找改革的途徑。這說明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很大程度上能夠理解信息化教學的要求和特點并愿意嘗試創(chuàng)新性教學。
1.3 學生素養(yǎng)方面
筆者針對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顯示:100%的學生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90%的學生熟悉并能夠利用手機和電腦進行學習;100%的學生進行過網絡課程學習,對網絡在線學習比較熟悉。可以看出,大學生的信息化技術水平較高,能夠接受在線網絡課程學習。
1.4 教學配套環(huán)境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推行至今,高等院校師生使用電腦、手機和自主學習平臺的普及率已經很高,這為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了硬件基礎。此外,我校高清互動錄播教室已完成全部工程并投入使用,可為教師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便利。
2 《大學英語》課程應用 “翻轉課堂” 教學模式實踐
2.1 實驗設計
2.1.1 實驗對象
從2017級大一新生A、B、C級班中分別隨機抽取兩個班級進行對比實驗,實驗對象共240人,三個級別共6個班,其中每個級別2個班共80人。其中,A級班中隨機指定一個實驗班,標記為A1,一個對照班標記為A2;B級班中隨機指定一個實驗班,標記為B1,一個對照班標記為B2;C級班中隨機指定一個實驗班,標記為C1,一個對照班標記為C2。
該實驗組和對照組具有可比性。我校每年于新生入學之際都會組織大學英語分級測試考試,依據考生的分數進行分班。在2017級學生的測試中,進入A級班的學生成績在81-90之間,B級班的學生成績在71-80之間,C級班的學生成績在70分及以下。為了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實驗教師根據各級各班測試分數的高低給學生排序,按照1、4、5、8......和2、3、6、7的順序分組,并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輸入SPSS19.0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無統計差異(P=0.752)。
2.1.2 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長
各級各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內容一致,其中,A級班的教學內容為第三版《新視野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第五單元Graceful Hands;B級班的教學內容為《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第五單元Growing Up;C級班的教學內容為《全新版新進階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第五單元Whats the World to about Water? 各單元內容均包括:課文精讀、詞匯、語法、背景介紹、寫作和練習精講。各班教學時長都是5課時(每課時40分鐘)。
2.1.3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所學課文的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結構與特點、詞匯意義和基本用法、并能熟練運用所學語法,掌握課文并能回答針對大意和細節(jié)的問題,能夠根據提示復述課文。
2.2 實驗過程
A、B、C級對照組(即A2班、B2班、C2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組(即A1班、B1班、C1班)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的教學課程在此不詳細論述,實驗組的教學過程如下:
1)制作所需視頻資源。每單元共6個微課,視頻總長度約48分鐘,內容包括:微課資源(單元導讀、文化背景、文章結構、詞匯精講、語法、寫作)。
2)在網絡教學平臺發(fā)布單元導學案,明確學習進度和要求。
3)學生在課前獨立完成各模塊任務。
4)組織課堂活動,包括:A.檢查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準確;B.就文章中的長難句展開討論;C.詞匯測試;D.寫作案例討論;E. 學生主題展示;F.分組討論、答疑; G.復述課文;H.總結。
2.3 實驗結果
2.3.1 學習進度不同
A、B、C級各班均上了5節(jié)課(每節(jié)課40分鐘),結果進度不同:A1實驗班能夠按照完成以上課堂活動的A-H,B1實驗班完成了活動A-H,C1實驗班完成了活動ABCDH。A2班完成了活動ABCD, 寫作部分只完成了導入部分;B2班完成了ABC, 未能進入寫作部分,課堂講解內容被壓縮;C2班完成了活動ABC, 詞匯部分未能深入學習,寫作部分未講解。這說明,各級實驗組的教學進度快于對照組且程度更深。
2.3.2 師生話語量占比不同
我們對ABC級的教學過程均進行了錄音和錄像并轉寫成文字,對有效說話時間內教師話語量和學生話語量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A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師話語量分別是39.08%和44.18%;學生話語占比量分別是60.92%和45.82%。B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師話語量分別是61.24%和50.07%;學生話語占比量分別是38.76%和49.93%。C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師話語量分別是68.31%和60.34%;學生話語占比量分別是31.69%和39.66%。這說明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們總體來說在課堂上發(fā)言機會較少,在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班級里學生發(fā)言機會較多。
2.3.3 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不同
在學完單元內容后對學生一次測試。測試題選自教材配套的綜合教程練習冊,試題內容有針對性且規(guī)范,能有效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測試結果見表1。
表1顯示,效果差異顯著,實驗班效果明顯好于后者;各級別教學效果等級為A>B>C
2.3.4 師生評價
教學結束后,我們對各級參與實驗的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見表2。
上圖說明,實驗班的學生普遍比對照班的學生更愿意接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照班則相反。另外,一個現象也值得注意:ABC級三個實驗班的數值是遞減的,說明基礎更好的學生更能適應此種教學模式,隨著基礎下降,C級班學生對“翻轉課堂”的接受度就低了。訪談顯示,C級班無論是對照班還是實驗班的學生都表示,此種教學方法對自覺性和自學能力都有較高要求,課前視頻學習會增加焦慮感,雖然可以反復觀看幾次視頻,但仍然聽不懂;在線討論和教師答疑的不及時也會讓學生容易中斷學習,班上基礎相對更好的學生能夠做到部分堅持。在參與課堂活動方面,學生反映十分困難并有所抵觸,從而降低了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對B級班學生的訪談也印證了此類觀點,只是隨著學生基礎的提高,焦慮感和抵觸程度與C級班對比存在程度上的的差別而已。A級班學生屬于整個學生群體中基礎最好的,各方面的情況最好。
2.4 總結和反思
2.4.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總體來說適合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
該教學模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前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課堂互動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方面具有明顯效果。該模式有助于做到“精講多練”,符合語言類學科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模式。
2.4.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分級教學中存在著不同的特點,需要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學習習慣和前期學習基礎極大地影響了對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和課堂參與度。因此,在分級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基礎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和要求,以更能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校效果的提升。
3 建議
1)要準確把握“翻轉課堂”的實質,爭取做到教學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
教學順序的“顛倒”真正意圖是利用網絡和平臺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課前自主學習能力,課上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是真正的中心,教師起到的是規(guī)劃、引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在分級教學中,不應過于統一規(guī)劃,而應制定符合學生基礎的教學計劃,拍攝有針對性的視頻,以避免打擊學習積極性。
2)采取多種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感受到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教學設計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都要一體化和有連貫性,并且層層遞進。教師要做好課堂的組織和監(jiān)督工作,以及在網絡上及時提供幫助,避免課堂教學活動流于形式。
3)開發(fā)符合各級學生的教材、系列微課或慕課資源
在分級教學中,符合學生基礎和實際水平的教材和視頻資源尤為重要。各級教師要形成一個科研和教學團隊,有針對性地打磨教學素材和內容,不能生搬硬套。大英教師人數眾多,更能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制作有針對性的大量視頻,如有可能,在目前的在線教育發(fā)展形勢下,大英教師可以考慮開發(fā)符合校本需要的慕課。
參考文獻
[1]Bergmann,Jonathan & Aaron Sams.2012.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Kim.Min K,So Mi Kim,Otto Khera & Joan Getman.2014.The experience of three flipped classrooms in an urban university:An exploration of design principles.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 1):37-50.
[3]Sharon & John M.Conry.2014.Flip my class! A faculty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of a flipped-classroom.Currents in Pharm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6(4):585-588.
[4]丁建英,黃煙波,趙輝.2013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第21期.
[5]吳忠良.2014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探,《中國電化教育》第4期.
[6]張金磊,王穎,張寶輝.201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第4期.
[7]趙興龍.2013翻轉課堂教學的先進性與局限性,《中國教育學刊》第4 期.
[8]趙興龍.2014 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