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帆帆
摘 要:系統梳理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術界關于產融結合研究的相關文獻,包括產融結合的內涵、動因和經濟效果等方面,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國內目前相關研究和實務比較薄弱的環節,以期為我國產融結合進程提供針對性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產融結合;動因;經濟效果
中圖分類號:C6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9-0079-02
產融結合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兼制度創新,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就目前來看,國內外學者對產融結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融結合的內涵、產融結合動因和產融結合的經濟效果等方面。
一、產融結合的內涵
關于產融結合的內涵,學者們的觀點各不相同:廣義上,產融結合實質上是一種流動性交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的一方讓渡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來換取“融”的一方的流動性。狹義上,產融結合的本質是以金融業和非金融業為主體,以股權關系為紐帶,通過參股、控股和人事參與等方式進行的結合,這種結合以職能資本與金融化資本的融合為形式,以生產金融資本為目標,最終促使融合的一方或雙方經濟實力大大提升,市場競爭不斷增強,實現規模經濟。從產融結合的模式來看,產融結合可以分為“由產到融”和“由融到產”兩種模式。由于《商業銀行法》等相關法律對金融行業投資實體企業的限制,目前我國產融結合主要表現為“由產到融”模式,具體形式包括實體企業投資持股金融機構、企業集團內部設立全資財務公司或者控股財務公司、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
二、產融結合的動因
關于產融結合的動因,無論從學術界研究還是企業實踐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節約交易費用,降低交易成本。企業通過參股金融機構,減少資金供求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可以實現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第二,多元化經營,提升競爭力。第三,獲得協同效應,包括管理協同和財務協同。第四,緩解融資約束。產融結合戰略的實施,可以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源配置。李維安等研究發現,實體企業參股金融機構緩解了融資約束程度與投資不足,證實了產融結合確實可以起到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融資約束的目的[1]。第五,政府支持。黎文靖、李茫茫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政府干預程度顯著影響著國有企業產融結合戰略的選擇,提出產融結合的“政府干預假說”[2]。何敏在對江蘇省產融結合動因的研究中也指出,產融結合的實施有助于政府管理和整合地方金融資源。除此之外,支燕等從競爭優勢內生理論角度提出,實現資源外取、能力整合進而打破路徑依賴是企業進行產融結合更深層次的原因[3]。從企業實踐來看,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顯示,企業家進行產融結合的動機主要有“獲得信貸支持,增強財務靈活性”“進行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為剩余的產業資本尋求出路,獲取更高的利潤”等。
三、產融結合的經濟效果
對產融結合經濟效果的研究,學者們具體從金融關聯關系、金融控股、參股金融企業等不同視角展開,研究內容包括融資約束、現金持有量、公司績效、主業投資和創新產出等方面,研究成果也不盡相同。首先,由于信息效應和決策效應的存在,企業參股金融機構的產融結合可以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同時企業個體特征(產權性質、企業規模)、行業特征(行業競爭程度)、金融環境(宏觀貨幣政策、地區金融發展程度)對產融結合與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也存在影響。其次,企業參股金融機構的產融結合能夠降低企業現金持有水平,減少企業融資過程中對內部現金流的依賴程度(陳棟、陳運森,2012;Lu等2012;Christopher等,2006;Ostergaard等,2011)。在參股金融機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方面,有研究發現,企業參股金融機構能夠提升公司績效(Pantzalis、Park和Sutton,2008;劉亮、朱慧敏,2018)。劉亮、朱慧敏發現,上市公司參股金融企業后不論從財務效應還是從市場反應,都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4]。有研究發現,企業參股金融機構不能提升公司績效[5~9](La Porta等,2003;Li和Greenwood,2004;藺元,2010)。姚德權等運用隨機前沿方法得出上市公司參股金融機構之后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的引入顯著拉低了上市公司的運營效率的結論;還有學者關注到產融結合有效性的發揮有賴于產融結合的深度,即只有參股達到一定比例時,產融結合才可能會對企業績效產生實質性影響。李革森曾通過實證分析,將10%作為產融結合發揮作用的最低參股比例,認為金融機構持股企業的比例只有達到10%以上,產融結合的實施才會對企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否則就起不到顯著的促進企業業績的作用。張慶亮、孫景同也指出,我國產融結合總體上有效性不顯著,但其有效性會隨著產融結合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四、產融結合與企業技術創新
直接研究產融結合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關系的文獻并不多,而且研究結論也不盡相同。從研究結論來看,目前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產融結合能夠明顯促進企業創新水平[10~13]。王超恩等對比了企業持股上市金融機構與持股非上市金融機構情況下產融結合分別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機制,發現產融結合能夠通過緩解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難題從而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但這一影響機制只有在企業持股非上市金融機構的條件下才存在,在企業持股上市金融機構時則不顯著。馬紅等在研究產融結合與企業成長的關系中發現,企業參股金融機構能顯著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并且通過這一路徑促進企業成長;葛寶山等運用系統GMM估計證實產融結合顯著促進了企業創新投資強度,并在此基礎上驗證了產業聚集水平、知識產權發展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對該促進效應的正向調節作用。陳美等通過手工收集中央企業集團控股財務公司以及成立金融控股平臺的相關數據,實證得出央企產融結合整體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水平。另一種觀點是產融結合不僅不能促進企業創新投入與產出,甚至會“擠出”企業研發投入,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黎文靖、李茫茫在產融結合經濟后果檢驗中檢驗了產融結合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發現無論是運用PSM匹配樣本還是Heckman模型,都證明了產融結合對國有企業長期創新戰略的顯著抑制作用。李文貴、蔡雍蓉在研究產融結合與主業投資的關系中通過檢驗產融結合與創新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得出產融結合會顯著擠壓企業創新投入和產出的結論。
隨著產融結合的發展,學界關于產融結合到底能夠“助推主業”還是會導致“脫實向虛”的爭議不斷。企業技術創新作為實體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不論是對于企業自身還是對于我國當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產融結合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究竟是起積極作用還是會造成消極影響,引起這些影響的具體機制是怎樣的,都可能成為產融結合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維安,馬超.“實業+金融”的產融結合模式與企業投資效率——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控股金融機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4,(11):109-126.
[2]? 黎文靖,李茫茫.“實體+金融”:融資約束、政策迎合還是市場競爭?——基于不同產權性質視角的經驗研究[J].金融研究,2017,(8):100-116.
[3]? 支燕,吳河北.動態競爭環境下的產融結合動因——基于競爭優勢內生論的視角[J].會計研究,2011,(11):72-77.
[4]? 劉亮,朱慧敏.我國上市公司產融結合的效應分析——基于產業資本參股金融機構的實證研究[J].金融評論,2018,(6):84-96.
[5]? 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Zamarripa G..Related Lend-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231-268.
[6]? 姚德權,王帥,羅長青,黃學軍.產融結合型上市公司運營效率評價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3):140-148.
[7]? 李革森.我國產融結合的績效檢驗——來自證券市場的證據[J].開放導報,2004,(2):101-103.
[8]? 張慶亮,孫景同.我國產融結合有效性的企業績效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7):96-102.
[9]? Li S.X.,Greenwood,R..The Effect of Within-industry Diver-sific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Synergy Creation,Multi-market Contact and Market Structur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12):1131-1153.
[10]? 王超恩,張瑞君,謝露.產融結合、金融發展與企業創新——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機構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6,(5):71-81.
[11]? 葛寶山,何瑾.產融結合與企業創新投資[J].求是學刊,2019,(2):99-110.
[12]? 陳美,夏卓秀.產融結合與企業創新——基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評論,2019,(2):81-94+125.
[13]? 李文貴,蔡雍蓉.產融結合:“助推主業”還是“脫實向虛”?——基于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機構的研究[J].會計之友,2019,(3):63-6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