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石樂 王印華
摘 要:創新驅動發展理論是熊彼特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對于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熊彼特經濟學給了人們更為深刻的啟示。創新與演化經濟學在國家創新體系、經濟長波和產業演進方面對熊彼特經濟學進行了發展。“國家創新體系”將社會、制度、政治等因素引入技術創新,從系統角度研究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決定因素,強調政府是創新系統的重要參與者,促進創新外部性內在化,打破舊狀態鎖定,營造發揚企業家精神的社會氛圍,增強體系外獲取和吸收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熊彼特;創新經濟學;國家創新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9-0003-02
一、熊彼特創新驅動發展理論
熊彼特是與凱恩斯同時代的偉大經濟學家,他是公認的創新和演化經濟學之父。熊彼特的創新與演化經濟學提供了一種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替代性理論體系,這使它與主流經濟學家區分開來。熊彼特創新經濟學的核心理論為創新驅動發展理論,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是指經濟內生的質變過程。“僅僅是經濟的增長,如人口和財富的增長所表明的,在這里不能稱作是發展過程。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1]正因如此,經濟發展必然表現為產業變遷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2.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是創新。創新導致了新事物的出現和經濟質變,所以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是創新。創新包括五種形式:引進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工藝,開辟一個新市場,控制原來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實現產業(企業)組織的新形式。
3.創新的發起者是企業家。企業家是這樣一種人:具有敏銳的直覺,具有突破習慣的意志力,具有克服社會偏見的勇氣,具有風險和創新意識,善于抓住眼前機會,能夠創造性地引入新生產工藝或新產品,能夠推動企業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夠開拓新銷售市場和開辟新的供應渠道。對于企業家而言,創新的動機除了追求利潤之外,還有三個更重要的方面:建立一個私人商業帝國的夢想、克服困難以證明自己出類拔萃的意志、創造和施展才能帶來的快樂。
4.持續的創新及其引起的結構變遷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可用“創造性破壞過程”這一術語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的動態過程,“產業突變……不斷地從內部使這個經濟結構革命化,不斷地破壞舊結構。”[2]
5.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呈現出波浪式運動的特點。創新的集中出現促使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創新沖擊之后的經濟適應過程產生了衰退。“繁榮—衰退”周期波動背后是資本主義“創新—適應”機制在發揮作用。衰退是經濟恢復新的均衡的探索過程,一方面,“適應”過程或者說衰退階段是創新消退、舊企業毀滅,從失衡重新走向均衡的調整期和陣痛期;另一方面,“適應”過程又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經濟引向新的均衡位置,為下一次繁榮做好鋪墊;創新得到具體化,創新擴散開來;繁榮所帶來的成果得到擴散。如果說衰退或不景氣是創新“蜂聚”發生之后的正常調整過程,那么,危機則是“非正常過程”,它是恐慌、信貸制度崩潰、破產擴散等引發的結果。衰退和不景氣的周期性出現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是不能人為消除的,而危機則是外在的偶發事件,具有破壞力,不具有發展功能,應努力克服。
6.資本主義現實中的競爭根本上是創新競爭。資本主義現實中,有價值的不是價格競爭,“而是新商品、新技術、新供應來源、新組織形式(如巨大規模的控制機構)的競爭,也就是占有成本或質量上決定性優勢的競爭,這種競爭打擊的不是現有企業的利潤邊際和產量,而是它們的基礎和它們的生命。”[2]
7.經濟與社會協同演化。社會進程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領域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經濟領域與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同演進。資本主義必將滅亡,滅亡的原因不在于它經濟上的不成功,而在于從自身演化出自我否定的社會因素。
二、熊彼特經濟學的優勢
對于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熊彼特經濟學給了我們更為深刻的啟示,其深刻性和現實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批判凱恩斯的總量分析。熊彼特認為,企業創新推動經濟的變遷。企業創新首先推動產業變革,包括產業“慣例”的變化和新產業的出現;創新總是率先出現在某些產業或行業,然后其影響才擴散到整個經濟中。在熊彼特的分析研究中,重點突出產業層次的重要性,形成了“企業創新)—產業變遷—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分析框架。熊彼特認為,凱恩斯的宏觀分析是用平均數代替個體差異,是用總量運動來掩蓋內部異質性事物之間的沖突與變化,不僅不能把問題講清楚,而且必然會忽視故事的要點,他批評道:“現代商業周期研究的最嚴重的缺點在于,沒有人理解、甚至沒有人在乎個別產業和企業究竟怎樣興起和衰落,它們的興衰怎樣影響著總量以及我們一般所謂的‘總的商業環境。”[3]這種對產業創新過程和變遷規律進行研究的強調的正是我們“調結構、謀轉型”新形勢下經濟研究的需要。
2.經濟發展是持續的創新的演化過程。凱恩斯認為,經濟發展就是需求拉動之下生產總量的擴張,經濟長期中均衡、平穩運行,偶爾被外在沖擊擾亂,沖擊過后,經濟重回原有軌道。熊彼特則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持續的演化過程:經濟發展具有異質性、多樣性,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多樣性不斷被消滅,然而持續的企業創新又會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多樣性。在經濟演化過程中,企業家為運動提供燃料,創新活動是“整個過程開始點火的地方”,創新不止,則經濟發展不停息。在熊彼特的經濟演化觀中包含的經濟異質性、多樣性,歷史演進過程、質變、創新驅動等思想相比于主流經濟學都無疑是具有革命性的。在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瞬息萬變、經濟形態頻繁更迭的時代,關于創新、質變、多樣性、選擇、歷史動態等對現代經濟范疇核心特征的把握是何等的有前瞻性和深刻性。
3.經濟發展呈現周期性波動的特征。在熊彼特看來,周期波動是經濟發展的形式,就像心臟跳動對于生命有機體不是隨意可消除的東西。經濟發展過程中允許周期性波動的發生。一個良好的經濟運行體應該有足夠的利潤激勵,能夠激勵創新發生;有充分的優勝劣汰機制,充分發揮經濟有機體的自身調節功能。熊彼特批評凱恩斯主義的反停滯的干預政策,是要制造一個“氧氣罐中的資本主義——用人工器械來維持它的生命,讓造成過去成功的所有功能發生癱瘓”[4],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把這種停滯狀態永久地維持下去。政府開支扶持的往往是那些想維護現行產業結構不思進取的企業,不是那些想要通過創新活動顛覆現行產業結構的企業,因此政府干預的結果很容易導致陳舊結構的規模累計增加、過時的經濟結構積重難返的局面。彼得·德魯克對此評論道:“熊彼特也知道,政策必須適合于短期利益。但他同樣知道,今天的短期措施具有長期的影響。不考慮短期決策的未來效果及其在‘我們都死去以后很久還存在的影響,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這同樣會導致錯誤的決策。……正是這一點使熊彼特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和當今最合適的引路人。”[5]熊彼特預測到了大蕭條之后會出現長期的繁榮,他也預測到如若國家財政權力無限膨脹的結果將引發通貨膨脹。這些由熊彼特經濟學邏輯推論出來的結果都得到了二戰后經濟發展的驗證,足見其理論的穿透力。
三、熊彼特經濟學的不足
雖然具有遠超主流經濟學的現實性和深刻性,但熊彼特經濟學并非沒有缺陷,其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熊彼特關于創新如何產生的研究是不充分的。知識有何特點以及如何產生?創新依賴哪些機構要素?創新各要素之間是什么關系?創新發生需要什么組織、制度條件?國家間創新能力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所有這些熊彼特都未給予充分說明,原因在于,熊彼特關心的并不是創新發生本身,而是創新“蜂聚”發生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熊彼特僅僅把創新理解成企業家精神偶或迸發的結果是過于簡單的。
2.熊彼特對自由市場機制過度迷戀,政府在他的經濟引擎運轉中沒有位置。雖然熊彼特不是極端自由主義者,但他相信自由市場的力量,對政府干預充滿疑慮,在他的分析中政府干預多是負面的,似乎政府注定是經濟有機體機能的破壞者。熊彼特之所以無視政府在創新發生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在于他對創新活動認識不到位,這既歸因于他的研究重心不在這方面,還歸因于20世紀初的創新活動還未展現出當前創新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因此熊彼特忽略了復雜創新賴以實現的諸多要素,包括國家的功能。沒有政府和國家位置的創新理論,就不會對國家間創新優勢競爭、落后國家實現趕超等重大問題提供有吸引力、說服力的解釋。
四、國家創新體系
在二戰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如日中天之時,熊彼特經濟學的影響幾乎消失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熊彼特學派”遵循熊彼特經濟學的研究思路在強調創新在經濟發展中核心作用的基礎上,引入系統、開放的動態演化觀,因此,他們的學說又被稱作“創新與演化經濟學”。進入21世紀之后,創新與演化經濟學的研究形成了越來越大的聲勢,以至于有人建議把分散的非主流經濟學凝聚在創新與演化經濟學的旗幟之下,以與主流經濟學抗衡;有人提出演化經濟學是區分于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第三種經濟學;也有人提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三種經濟學體系的分類法。這已足見熊彼特經濟學強勢回歸之勢,有經濟學家信心滿滿地直呼:“我們已經進入熊彼特時代。”[6]
當前流行的創新與演化經濟學對熊彼特經濟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國家創新體系、經濟長波、產業演進三個方面。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包含以下幾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國家創新體系強調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明顯帶有民族國家的烙印;第二,全球競爭主要是國家層面的競爭,落后國家要想改變競爭中的劣勢地位必須借助國家的力量。第三,國家創新體系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系統,技術創新應該與國家的政治、制度、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緊密結合,“創新政策是一個補充創新體系的自發發展的有意識的活動。”[7]第四,政府是創新系統的重要參與者,它提供知識基礎設施,促進協作和溝通,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服務,促進創新外部性內在化,打破舊狀態鎖定,塑造發揚企業家精神的社會氛圍,增強體系外獲取和吸收知識的能力。
長波理論旨在從一再重現的長周期波動中發現技術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其與社會和政治調節系統的關系,為新的經濟周期中實施有利于推動技術變化和經濟發展的社會創新、制度變遷提供借鑒。技術創新改變了企業的生產組織形式及其管理組織形式,同時也作用于整個社會和政治調節系統,構成“技術—經濟范式”變遷,佩蕾絲將技術革命及其對應的“技術—經濟范式”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中擴散的復雜過程稱為“發展巨浪”,每次發展巨浪會歷經兩個性質不同的時期——導入期和展開期,經歷四個發展階段——爆發階段、狂熱階段、協調階段、成熟階段[8]。
產業演化研究提出,技術創新與產業的產生、成長、衰退等存在緊密的聯系,其研究形成了路徑依賴和產業生命周期等理論成果[9]。路徑依賴指的是既定經驗及其過往知識的積累會產生鎖定狀態的技術軌道,而這種固有的發展軌道限制了進一步發展的選擇。特定的發展路徑是由“新機會之窗”、社會勢力、突發事件、個體能動性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技術——組織范式、制度模式和心理范式協同作用加以鞏固。路徑依賴常常變成“鎖定狀態”,曾經的發展優勢常常變成進一步發展的負擔。新路徑的創造是一個多種因素協同創新的過程,絕非易事,國家需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國家具有協調各方的突出能力。
參考文獻:
[1]? [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
[2]? [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47-149.
[3]? 賈根良.演化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31.
[4]? [丹麥]埃斯本·安德森.偉大的經濟學家系列譯叢:約瑟夫·熊彼特[G].蘇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234.
[5]? [美]彼得·德魯克.熊彼特與凱恩斯[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4,(1).
[6]? [奧]海因茨·庫爾茨.創新始者熊彼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1.
[7]? B.lundvall.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nalytical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ool[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7,(2).
[8]? [英]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 [德]烏韋·坎特納.創新、產業動態與結構變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