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琴
【摘要】無論是從“規則貼、法治墻、回音壁、中華好傳統”等欄目編排的特點出發,還是從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出發,規則意識和規則教育都顯得不可或缺。作為教師,應該深挖“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為學生的認知巧搭梯子,為學生的行動提供指南,讓規則的種子不知不覺發芽,不經意間長成參天大樹,不刻意中煥發出生命應有的光彩。
【關鍵詞】統編版教材?規則意識?規則教育?規則養成
著名作家梁曉聲曾經給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溫馨的故事:美國的一個老太太在身邊沒有任何人員和車輛擁擠的情況下,并未趁機前行,而是不急不躁地等候綠燈。當梁曉聲詢問緣由:“現在左右沒有汽車,很安全的,為什么不走過去?”這個老太太語重心長地回答說:“也許,我們身后那棟房子里,會有一個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見我們走過去,以后照我們的樣子橫穿馬路,也許就會出事。”
這個老太太驚醒了,深刻意識到“我的世界”其實會影響到“他人的世界”,特別是“孩子的世界”,并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們做了示范和樣板。她的回答不是豪言壯語,不是刻意地做作,不是對規則的直白解釋,但卻從一個更細微、更長遠的角度闡明了規則的重要性。
是的,成人的一切都有可能被小孩所模仿——包括壞的習慣、不好的人生態度和那些看不見但浸潤在形影動作中的生活哲學。不得不說,孩子的身心總是處于開放狀態,隨時吸納這個社會的所有信息,包括一些小小的規則。每每想到這一點,成人(包括教師)都應該驚醒:“我們的一切皆有可能被學生所模仿、被效仿、被傳承,包括一些壞的方面”。
這個老太太驚醒了,但還有更多的人沒有驚醒,還“理所當然”地處在懵懂、愚昧和短視中:生活中一些刻意遵守規則的人反而不認為是傻瓜——你神經有毛病。瞧,遵守規則的人反而是有毛病的,反而遭人恥笑和辱罵,規則意識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竟然是如此的地位,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一個11歲男孩擅自打開共享單車車鎖騎車,在道路上逆行出車禍,孩子父母不但不反省自己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惡習,反而訴至法院,提出高額索賠,要求有關部門必須對出車禍的孩子負責。這是多么可笑的邏輯,其中的自私和漠視規則的意識讓人目瞪口呆,也讓人啼笑皆非。
無論是罵“你神經有毛病”的司機,還是提出高額索賠的父母,他們的雙眼和心靈被蒙蔽了、被遮擋了、被腐蝕了。他們全部感官只向某類事物打開,比如速度、金錢、利益……從而關閉了靈性。這樣的心溢滿了亂石、荒草和荊棘,而缺少了公平、利他和規則。當短視的、狹隘的、暫時的“利益”布滿心靈之時,規則就無“立足之地”,而隨之,隨性和逾矩就會輕易傷害別人,甚至造成重大安全和生命事故。
在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規則意識和規則教育,不可或缺。無論是從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出發,還是從時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抑或是從每一個個體生命本身的生命安全的角度出發,規則意識的落地生根就到了必要而且重要的地步。“規則”不能僅僅“貼在墻上”,不能僅僅“張揚”在口中,而應該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沉淀在孩子們的血脈深處,落實在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讓孩子們在“真正該在的地方得到最基本的呵護、喚醒和成長”。
統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諸多關于規則的教育內容。比如,“規則貼”形式活潑,形象直觀,易于接受。何不充分利用其中輕松活潑的因子,讓孩子們在興趣盎然和輕松愜意中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呢?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簡單地讀讀“規則帖”,而是要在實踐中去具體落實,一起遵守大家彼此約定的規則。當更多的“帖”不僅僅出現在教材中,也體現在孩子們每一個細微的行動中時,文明、氣度、教養便在其中不知不覺地形成。而這,不正是規則教育所孜孜以求的境界嗎?
又如,“回音壁”,引領孩子們播散好的習慣,遵守好的規則。那么,每一個“回音”就是悅耳的,就是良性的,就是美好人性的反饋。教師應該引領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中“回音壁”的內容,對照之中有關規則的內容,對照生活中做的對或不對的地方,讓“回音”變得余音裊裊,變得刻骨銘心,變得有滋有味。而之后,好習慣自然而然伴隨著孩子們,也就變得水到渠成。
規則之內實現生命的最大自由,“實現差異性的公平”,應該成為人們在這世間行走的好追求之一,應該成為人們靈魂生命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對此,新教材編輯者有慧眼、有卓見、有安排。而作為教師,應該深挖“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為學生的認知巧搭梯子,為學生的行動提供指南,讓規則的種子不知不覺發芽,不經意間長成參天大樹,不刻意中煥發出生命應有的光彩。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秦梅花.相信孩子向善的力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0):1.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自籌課題《統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下強化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