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念慈 金佳 梁馨元 崔藝玲 劉芯奇
摘 要:近年來,“校園貸”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侵害了主要以大學生為主的群體權益,擾亂了校園秩序。本文以延邊大學內為調查范圍,首先對大學生“校園貸”的現狀展開調查,分析其在高校盛行的原因,進而分析其存有的法律風險,最后嘗試提出相應的權益維護舉措。
關鍵詞:校園貸;高校;大學生;法律風險;權益維護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正規金融機構或者其他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經濟迅速進步,其在以大學生為主要的特殊群體中盛行。不可否認校園貸為需要創業的同學來說提供了便利,但其極有可能會刺激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從而演化成校園“高利貸”,而大學生無力償還跳樓自殺的案件也愈演愈烈。因此在2017年9月6日,教育部也明確發布“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但這并未能扼制校園貸的發展,對此我們展開了一系列調查研究。
一、校園貸現狀調查
(一)調查內容
調查目的:為了在法律角度上進行評估和探討延邊大學校園貸狀況,并就其出現問題提出建設性對策。
調查時間:2019年11月28日-2020年1月5日
主要調查對象:延邊大學涵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
調查方式與方法:主要通過問卷星進行網絡調查,同時發布了紙質的調查問卷進行現場調查,共發布問卷866份。
問卷調查分析:我們通過對大學生生活費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都是由家庭提供,占到了79%,其余21%的學生通過兼職等獲得生活費。每個月生活費1500-2000的同學占52%,500-1500的占32%,其余也有一些同學的生活費在500以下和2000以上的。有相當一部分占57%的同學每個月會出現生活費不夠用的情況,除了問父母要之外,還會選擇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借貸的方式,同時也有12%的同學接觸過校園貸,而大部分是用于購買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
(二)校園貸盛行的原因
1.大學生消費欲望攀升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習慣更加豐富多樣化,對于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追求更是成為一種時尚。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學習花銷,還包括娛樂和交往等方面的費用,且大學生由于處于特定的年齡段不可避免的還會出現攀比心理,進而更加促進了消費欲望。
2.大學生收入來源單一
大學生由于還沒有正式工作,而且有一定的學習任務,即使去兼職也是工資較低,因此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家里定時提供一定生活費,而一旦費用超支或者急需資金,很容易出現借貸等問題。
3.網絡技術的進步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業呈迅速發展態勢,各種網絡借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借勢發展,如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或者貸款平臺等,也有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名校貸等。
4.校園貸本身的特點
便利快捷,且額度大。一般證明你是在校學生,網上提交簡單資料、通過審核、支付一定手續費后,就能輕松申請到信用貸款。有些平臺甚至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條件,綁定信用卡就可直接在該平臺貸款購物。
二、法律風險分析
(一)借貸主體的特殊性
校園貸借款主體為大學生,缺乏經濟自主能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財觀和消費觀,攀比意識較強,大部分都是因為超前消費或者滿足自身的虛榮心而選擇了校園貸,而自身沒有經濟收入,再加上校園貸高額的利息,導致違約風險急劇增加。
(二)信息泄露風險
大學生需要進行校園貸時,往往需要向借貸平臺提供身份證、電話、銀行卡等隱私信息,且無論其按時還款與否,所提供的信息都沒有安全保障,隨時面臨泄露或者盜用的風險。
(三)隱形借貸費用高
目前網貸平臺多數產品以0.99%的月利率為營銷把戲,實際年利率為15%或20%以上,此外借貸過程中還會設立各種收費項目:如手續費、違約金、滯納金等,或者把這些費用分攤到利率中。
(四)暴力催款
學生客戶如若不能及時還款,常常面臨放貸人恐嚇、毆打,威脅的風險。放貸人采用給父母、親友、老師群發短信,在校園貼大字報,甚至安排人員上門圍堵等威脅恐嚇的非法手段給學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園秩序帶來重大危害。
(五)借貸平臺不規范,且虛假宣傳
現在校園貸平臺各種各樣,各平臺之間展開惡性競爭外,有些校園貸平臺改頭換面,為了取得大學生的信任,進行虛假宣傳,隱匿各種違法、不利于大學生的借貸條款,并且還在借貸過程中設立各種收費項目。此外,借貸平臺還通過各種信息和手段不斷引誘刺激大學生消費。
三、風險防范舉措
(一)法律層面,完善立法。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亦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2017年9月6日,教育部發布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除此之外,法律規定寥寥無幾。而校園貸存有的的特殊法律風險迫切需要相應的立法規定。因此應通過細化相關法律,規范相關借貸程序,嚴厲打擊不良借貸平臺,違法借貸平臺,明確界定網絡借貸平臺、借貸雙方的權利義務及責任,明確對“校園貸”平臺實施分類監管。
(二)社會層面,加強引導
1.宣傳教育
積極營造不良網貸風險警示的教育氛圍,如在學生宿舍、食堂區域、教學樓和各學院門口懸掛宣傳橫幅,利用LED電子屏滾動播放不良網貸風險警示教育內容,以及積極做好防范校園不良網貸教育引導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2.提供正規理性多元的金融借貸
如學校充分發揮國家資助體系作用,加強資助宣傳,提高資助工作效率,提高資助政策宣傳的廣泛性和有效性,使學生在遇到資金困難時能夠將國家資助體系作為首選。且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拓展學生勤工儉學渠道,為學生勤工儉學提供更多的崗位需求。
(三)大學生方面,注重教育
1.理性消費價值觀教育
首先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但是現在有些大學生注重享樂、盲目攀比,缺少勤儉節約的意識。其次我們要及時糾正過渡消費和錯誤消費等消費觀念,樹立合理消費、理性消費、科學消費等正確的消費觀念。
2. 金融知識教育
學生要了解投資與消費相關的金融知識,培養防范“力所不及”的風險和識別各種非法借貸的意識與能力。通過上一些像金融學、網絡安全學等相關的課,參加金融、監管、網信安全等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士講金融知識,網絡安全知識的講座,從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利息、利率等相關概念。
四、結語
還不起的校園貸背后,都是無數大學生失控的人生。本文以延邊大學為個例著手研究,卻窺一斑而知全豹,從而發現校園貸的盛行是與其自身特點以及大學生的心理息息相關的,其附有的法律風險,足以讓涉足的大學生跌入無盡的漩渦。而我們除了舉社會之力進行宣傳告誡,以及用法律的武器在危險臨界點處設立堅實的盾殼外,更應對大學生本身進行教育塑造,追其根本進行矯正。
參考文獻:
[1]陶宇杰. 校園貸現狀及其法律風險防范的研究.法制與社會 2018-4(上).89-90.
[2]王飛. 王耀平. 韓斌. 高校“校園貸”的現狀調研.品牌研究 2018-02-15-90.92.
[3] 高天賦.胡沈飛. 校園貸現狀調查及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研究——基于南京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狀況的調查. 法制與社會,2017-10-25. 89-91.
作者簡介:
石念慈(1999年12月6日),性別:女,民族:漢 ,籍貫:湖南長沙? 學歷:高中,專業 :法學.
2019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項目編號JGJX2019D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