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基礎科研不斷發展,財政投入不斷增加,本文論證財政投入在中國基礎科研發展中有必要地位,以此希望增加財政投入而促進科技發展。
關鍵詞:財政;科研;必要性
一、財政對于基礎科技提升的必要性
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反映,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和原創能力不足,科研投入直到近幾年大約占GDP的2%,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科研投入長期為2.7%,總量大約為中國的兩倍。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研發投資繼續增長,發達國家一直是全球研發的主角,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研發投資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從1981年到2004年,美國一直專注于增加政府研發經費。美國聯邦政府1981年在研發方面投資337億美元,2004年投資預算達到1224億美元,增長3.6倍。日本政府一直重視科技投資。對日本政府1989年至2003年研發預算的調查顯示,日本政府對研發預算的投資一直在不斷增加。1988年投入研發資金86.8億美元,2003年達到257.5億美元,增長200 %。中國基礎科研領域的長期投入不足,其惡果已經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比如中美貿易戰,由于中國不具備獨立生產芯片的條件,美國一聲禁運,中興便面臨著破產的風險。而這,早在過去幾十年便埋下伏筆。
基礎科研看似“無用”,實際上是“無用之用”。基礎科研投入投入到投入時間長,并且在短期內難以看到效果,這就。過去幾十年國家一直不愿意在基礎科研上投入巨大的原因,自古以來中國人堅持實用主義,這種思想也變帶到了基礎科研上,經常以成敗論英雄,但是這種思想在基礎科研上是萬萬不能有的。科研是“無用之用”,是因為基礎科研對于整個科研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同時對于社會主義的工業化也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科研與其他的財政投入相比具有它的特殊性,那就是中國不能在基礎科研上搭便車,這條道路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對于成果,不能簡單的從如何從國外購買。可以買回來的,只能是技術,而不是經驗,也不是教訓。科學家羅蘭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為純科學呼吁》中,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在這一方面的問題,“中國人只滿足于科學的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的事情中的原理,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若干世紀,如果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探索其特殊應用的原理,他們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 過于重視應用而忽略了探索,那么應用也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能發展長久。
基礎科研不能在短時間帶來巨大的回報,因此不能指望民間資本大量進入這些領域,但是從對于國家利好的角度出發,財政就對基礎科研投入具有必要性。規劃財政支出時,不僅要考慮到現在,更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由于國家和政府將在長時間內存在,國家和人民共同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這也就導致了規劃財政支出事項必須高瞻遠矚,看到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一棵樹最佳的時間是10年前,或者是現在,中國在過去,由于一窮二白等種種原因的確錯失了無數發展基礎科研的機會,我們今天已經嘗到了幾十年前的苦果,那么我們要做的是讓未來不再有現在的遺憾。
二、科技反哺財政,促進財政收入提升
與此同時,對于基礎科研的科研的投入必然也使財政獲得更大的利益。美國財政大臣格拉斯向法拉第咨詢電磁感應的用處時,法拉利回答道,“啊,閣下,也許不要了多久你就可以對它收稅了。” 這便是是財政從基礎科研都收到回報的美談之一。科研的發展不僅對于財政有巨大的好處,同時對于出口,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有巨大的意義,比如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就發現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對于國家工業水平提升的大巨大作用,我的扶持下高通等芯片公司在國際上上占據了主流的地位,高通公司的專利甚至被稱為高通稅,因為發展任何高端的工業產品都免不了向高通公司交專利費,高通公司也向美國政府交納了巨額的稅款,那些稅款在一定程度上被投入基礎科研的發展,以此形成了有利的循環。如果我們不自己進行的發展,一切都只是“買買買”的話,先不談那些巨額的專利費對國家外匯的壓力,民族的企業將被外國的公司緊緊的扼住咽喉,中興的結局就可見一斑。
在過去幾年,國家財政對基礎科研的投入大大的增加,但是在對于科研經費的消耗上仍然產生著巨大的問題。專家們更傾向于將科研經費去購買外國的儀器,卻忽視了科研主體的人力資源的價值。研究所都集中在一線城市,而這又決定了研究員們提高的生活成本同時研究員的工資又非常低,博士生的補助一年只有15,000元,那么每個月或許只有1000多元錢。“兩彈一星”時代屬于國家一窮二白的時期,所以可以要求科研工作者們奉獻自我,犧牲小家,犧牲優厚的待遇為國家奮斗。但是如今國家已經繁榮富強,對于這一些國家科技發展而投入人生的人,我們更應該給他們優厚的生活條件來報答他們的付出。重器輕才是恐怖的,因為最好的儀器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才,那么它只是一堆廢鐵。比如程序員和電子工程師,他們上學學的內容幾乎是相同的,畢業后所進行的工作也幾乎是相同的,由于一個在應用崗,一個在研發崗,他們的工資甚至能差上兩倍三倍,我們不能指責一個年輕人,為了獲得更好的水平而放棄原來的工作,去尋找高薪的工作,這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國家的過錯。這一趨勢甚至體現在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變化上,計算機專業和金融專業的分數年年高漲,而基礎研究的專業分數卻一年比一年下降,我們又如何能在基礎科研上獲得高質量的人才?又如何使基礎科研獲得持續的,長久的,優質的發展?
國外,比如英國對于博士的補助一個月高達1500英鎊,且具有豐厚的獎學金。如果一個學霸去讀博士,幾乎不用家里花任何錢,反而可以賺錢;美國的博士待遇是每個月1200美金,完全夠普通人的基本生活花費。國外對于高級科研人才的重視以及大力培養,這才是國外科技高速發展的原因。社交媒體上到處都是“勸退”,“沒有錢途”。基礎科研本來就極其枯燥,我們又能如何要求一個人忍受枯燥,安于貧賤?
在我看來對于提高國家科研人員的補助,為了促進我國基礎科研,科研,甚至工業化的發展,是一個不可避開的話題。一個博士一個月所能收到的補助不能低于該市最低工資水平,甚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科研工作者甚至是學生他們的福利,節日,在財政也應該予以一定的傾斜。只有當科研工作崗位成為金飯碗,鐵飯碗,成為人人都想要的理想的工作崗位,這樣才可以吸聚高質量的精英。
財政在基礎科研領域的改革,我們拭目以待。同時我們也期望著科研人員不僅可以在社會地位上得到尊重,在經濟上也可以得到尊重。對于科研人員的要求不再是一窮二白,而是成果與財富盡收。
參考文獻:
[1]劉建飛,郭芳翠.試論處在“最后十字路口”的中美關系[N].現代國際關系.2014.11.
作者簡介:
包舒悅(2000—),女,漢族,北京,本科,研究方向:財政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