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自立的基礎,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幾年聚焦“三農”,體現了農業在我國不可動搖的基礎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農業生產能力應繼續增強,農產品供應繼續改善,才能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诖?,本文探討新常態下如何兼顧農產品優質與高效生產。
[關鍵詞] 新常態;農產品;優質;高效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7-23-2
1 農業發展政策應充分體現高產高效、兼顧農產品優質與高效
1.1 更加注重提高糧食產能,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是傳統與現代并存。穩定糧食產量是前提,提升糧食產能是根本,必須把小麥、水稻、玉米等大宗農產品的產量提高放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也是實現農產品高效生產的根本和保證。提高糧食產能的主要保障措施如下。
1.1.1 嚴格保護耕地。土地是生產糧食的根本載體,保不住耕地,保障糧食生產就是空談。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應采取最嚴厲的手段保護耕地,嚴守1.2億hm2耕地紅線。
1.1.2 加大投入。現代農業增長的動力不僅僅來自農業內部,更來自農業外部。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1.1.3 發展規模農業。隨著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吸收了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使得規模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1.2 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發展優質農業
強調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重視糧食安全,不再單單是指糧食的數量安全,也是要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現代農業首先是質量安全的農業,要讓消費者不僅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安全放心。農業部門要有這個擔當,要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
1.2.1 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育種部門要轉變單純追求品種高產的目標,培育高產優質并進、受市場歡迎、符合農業發展趨勢要求的品種,從源頭上提高品種的高效性能。
1.2.2 標準化生產,全程控制,提高現代農業管理水平。全程控制就是實行從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各環節的質量控制,保障農產品能達到安全要求。最近十幾年,我國大力推廣了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綜合供給營養以及氮肥后移等先進農業新技術,獲得了明顯的應用效果,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得到提高,效益也相應增加。
1.2.3 實現優質優價。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提高農產品品質同時意味著需要提高生產成本,如果不實行優質優價,就會嚴重挫傷生產者的積極性,使得優質農產品供應難以持續。從目前的情況看,一方面大力宣傳優質農產品生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國家和加工企業要通過制定政策、加強引導,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廣標準化種植,發展訂單農業等措施,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引導優質農產品生產健康持久發展。
2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
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就是要品質與效益二者兼顧,把好品質關,創造高效益。在新的歷史時期,要解決生產中的優質低效等問題,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把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農產品補貼、降低流通環節費用、計劃種植和對接市場等內容有機串聯起來,建立“單位產出多、產品質量優、綜合效益高”的農業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根本途徑。這對于改造傳統農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保證農產品的社會有效供給、保證農產品優質與高效生產以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2.1 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
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肮任锘咀越o、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逐步提高農產品品質。
2.2 市場化運作
發展現代農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業生產規律,才能實現農產品生產優質與高效兼顧。當前緊迫的問題是要加強農產品市場化運作,一是持續擴展天然、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市場空間;二是實施基地化、專業化、品牌化、產銷直接對接的產業運行方式;三是延展農業種子、化肥、農藥、機械及其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以及拓展農產品運銷環節、農產品倉儲業等內容。
2.3 產業化經營
農產品產業化,是農業投入和產出的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的重要推手,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主要形式和內容。例如,山東省墾利區良種場于1996年提出了推進良種產業化發展的農業發展戰略,逐步實現種子質量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經營企業化、種子商品化、育繁銷一體化和良種產業化發展步入規范化道路,主要措施如下:一是與育種單位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引進良種;二是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秸稈還田、配方施肥、半精播生產、麥田高效除草劑推廣應用、田間去雜保純和葉面施肥等綜合配套技術;三是實時收割、及時晾曬,保證良種發芽率,防止物理性混雜;四是規范加工,確保良種凈度和水分;五是市場化銷售,出售的小麥良種價格一般比商品糧高出20%~50%,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推動農業發展數量、質量、效益并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就是要通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以獲得優質安全高效的結果。以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為例,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引進推廣適應鹽堿地特點的新技術,提高了復種指數,熟制由兩年三熟制向一年兩熟制轉變,引進了免耕直播、秸稈還田、地膜覆蓋、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多項農業生產新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4 大力發展特色優質安全高效現代農業
4.1 示范引導,積極發展設施農業
要制定和完善設施投入的政府補貼政策,加大引導力度,如實行集中連片建設冬暖棚或者連棟溫室的資金補貼扶持,對農業小區實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形成多個小區連片布局的設施栽培基地,對儲、運設施進行補貼等。以山東省東營市宸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大棚香瓜、拱棚甘藍”種植基地,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2 多產融合,建立新興農業產業體系
墾利匯鑫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黃河三角洲獨特的地理優勢,發展蓮藕種植,被國家工商總局審理授權使用“墾利蓮藕”地理商標,產品銷往迪拜、馬來西亞等國家,帶動周邊蓮藕種植戶共同受益。
作者簡介:薄麗秀(1970—),女,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服務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