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 吳一鳴
[摘要]2019年高職百萬擴招,給高職院校帶來了治理范圍復雜化、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模式多樣化等一系列新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結構的變化、行業企業的參與、評價的多維化也為高職院校改善治理體系提供了新契機。以多元共治為基石轉變治理理念、以產教融合為方向明確治理目標、以效率提升為關鍵創新治理方式、以機制創新為保障優化治理環境,是高職院校改善治理體系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高職院校;百萬擴招;治理體系;類型教育
[作者簡介]陳明霞(1988- ),女,安徽懷寧人,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吳一鳴(1978- ),男,安徽桐城人,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安徽? 安慶? 246003)
[中圖分類號]G718.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0-0013-06
高職擴招百萬,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發布后,國家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隨著高職擴招工作告一段落,2019級首批擴招新生已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招生方式、基本學制、培養模式、教學組織、質量評價、管理范式上面臨一系列沖擊?!雹龠@些改變無疑將對高職院校治理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是高職教育堅持和實現類型教育定位時需要面對的問題?!皹藴什唤?、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質量型擴招,是高職擴招的基調。高職院校原有的發展路徑并不完全適應擴招的要求,以改善治理體系為核心的高職院校辦學模式變革勢在必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與擴招前相比,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將面對更加復雜的情形,即治理范圍擴大化、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模式多樣化。如果不進行與擴招相適應的變革,那么高職院校治理可能會因為學生數量增加、結構多元、需求多樣等變化,走向混亂和無序。認真思考和研究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具有緊迫且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擴招后高職院校治理面臨的新問題
“高職院校是一個開放、遠離平衡態的耗散結構系統。”②這個系統內的任何一個變化都會推動整個系統從一個穩定狀態走向另一個穩定狀態,以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在高職院校中,治理是一個因變量,受自變量變化的影響,而目前最大的自變量變化無疑是擴招百萬。因此,擴招不僅帶來學生數量的增加,也給高職院校治理帶來了新問題,即治理范圍復雜化、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模式多樣化。
1.治理范圍復雜化。一般認為,高職院校治理受內外部關系的影響,內部關系指的是高職院校內部各種組織機構和人員之間的關系;“外部關系指的是高職院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其他院校以及社會公眾等和高職院校發展相關的主體之間的關系”③。據此可以將高職院校治理范圍劃分為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擴招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對內部治理者的素質要求更高、內部組織機構權責需進一步清晰、內部治理架構需進一步完善。擴招后的利益群體更為復雜,為體現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對高職院校治理內部參與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安排和開展擴招學生的教學與管理工作、評價教學效果等,都需要在高職院校治理層面進行總體布局,這與高職院校治理的架構與組織機構有關。擴招對高職院校外部治理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與高職院校相關的外在因素越來越多,如何在不同價值需求之間取得平衡與協調,是高職院校治理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通過擴招入學的學生與傳統學生相比,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擴招后的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線性關系,它們作為同時進行人才培養的不同場所,共同處于相互影響的生態圈中。外在因素的不斷增多,促使高職院校不得不重新審思治理范圍問題。
2.治理主體多元化?!皡^別于傳統自上而下、一元單向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的要點在于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各主體通過平等協商達成一致目標及行動方案。”④任何參與高職院校辦學的組織和個人都可被視為高職院校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院校自身、企業行業、學生、教職工等。在傳統觀念中,政府是高職院校治理中起主導作用的一方。但是,隨著擴招的推進,高職院校的開放性與日俱增,其與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這就使得政府在高職院校治理體系中的原有地位發生了改變。轉變政府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方式,既不能以政府為尊,也不能漠視政府應有的職責,要準確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面對更為復雜的內外部利益時,如何協調各方訴求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對于企業而言,由于其部分員工邊在企業工作邊在高職院校學習,“工”“學”之間可能存在矛盾,這就要求企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校企合作治理。對于學生而言,擴招后學校提供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服務,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學習目標、學習需求能否達成。這不僅是擺在高職院校治理面前的一大難題,也對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及社會認同有著重要影響。對教職工而言,擴招后現有的教職工數量難以滿足學生數量的變化?!叭舭磶熒?8︰1計算,并考慮老師退休等自然減員情況,每年約需補充6.5萬名高職老師,‘才能把擴招的任務基本應付下來?!雹萸也徽摻搪毠な欠裼衅渌矫娴囊螅瑔尉徒處煍盗窟@個問題就要花大力氣解決。
3.治理模式多樣化。治理模式主要協調的是參與治理的各主體之間的權利界定與利益分配。在治理范圍擴大、治理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擴招對高職院校治理模式的沖擊一觸即發。關于高職院校治理模式,主要是在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層面進行探討。有學者認為,可將當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模式分為三種:一種是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一種是共識治理模式,還有一種是合作共治模式。這三種治理模式的共同點就是要充分發揮與高職院校相關的各利益群體的作用,使他們按照不同的方式共同參與治理。具體方式可以通過規定制度框架來參與治理,也可以先溝通達成共識后再治理,還可以是有主導的共同治理。高職院校無論采取哪種治理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下,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多元主體需要一定時間來吸收擴招的影響,且他們各自的權利與義務需要通過規章制度來落實,這一過程必定不會一帆風順。在共識治理模式下,高職院校治理的決策者與非決策者本應溝通后再開展治理,但依照目前高職院校治理主體的角色定位以及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一愿望難以得到治理主體的認同。合作共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治理主體角色模糊的弊端,但“以誰為治理主導”這一問題還需要慎重考慮,不能出現“一刀切”的情況。高職院校要結合院校實際,充分體現“多元協同、和諧共生”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當前高職院校治理模式中行政權威盛行和職責模糊不清的現狀,使高職教育在擴招過程中達到教育質量“標準不降”的目標,體現高職教育的類型化特色,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二、擴招為改善高職院校治理提供新契機
“確立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內在地還要求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來管理職業教育。只有當職業教育辦出自己的特色,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它在功能上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才具備成為一種教育類型的物質基礎?!雹薷呗氃盒V卫硎求w現高職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特點的一個方面,擁有自身特色的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治理方式是高職院校類型發展的必經之路。能否準確把握擴招帶來的治理變革契機,也是高職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能否真正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節點。
1.學生結構變化倒逼治理能力建設?!敖M織的利益相關者是那些‘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是被這種實現‘所影響的個人或群體?!雹邚睦嫦嚓P者理論出發,學生群體是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者之一。擴招后,高職學生的來源結構發生了變化,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概念出現在擴招政策文件中,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對于高職學生概念的認知,年齡不再是衡量學生的標準,學生群體多元化的特點越來越突出。這意味著不同學生對高職院校的期望存在差異,如有的學生希望提升工作技能,有的學生希望提高學歷,有的學生希望獲得更多的理論基礎知識。高職院校要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僅要在教學管理、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層面進行改變,更重要的是在治理層面進行改革,在核心利益上體現學生的現實訴求。在高職擴招前,關于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的多元治理思想已經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同,擴招后的重要問題則是要落實多元治理理念,體現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如何在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過程中體現學生利益,這對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因為現階段的高職院校治理大多數從社會角度出發,重點突出國家、政府、行業、企業的利益,對學生群體利益的關注度不夠。當前學生群體結構已發生變化,倒逼高職院校加強治理能力建設,體現龐大多樣的學生群體需求。“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要動態平衡?!雹酁檫_到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目標,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協調國家、政府、行業、企業、學生的利益訴求,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學生結構的變化,打破了現有的平衡狀態。唯有通過改善治理體系,才能達到新的平衡。
2.行業企業參與推動治理體系優化。要推動高職教育的類型化發展,比政府等外在力量更重要的是遵循高職教育發展的內部邏輯,而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的底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蛾P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推動高職學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高職擴招是體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生的重要舉措。產教融合涉及的是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的關系,不僅需要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要求上相契合,還要求雙方在教學過程、教學管理、學生質量評價等各方面相互融合。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治理過程是產教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擴招后,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有了更多的關系,很多學生邊工作邊學習,這也導致高職院校治理對行業企業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明顯。
擴招后的行業企業既受高職院校治理的影響,也是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主體力量,對于高職院校治理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激發它們全程、主動地參與治理,是推動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優化必須解決的問題。與高職院校相比,行業企業最為關注的因素有兩點:一是人力資源,二是經濟利益。要激勵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治理,需要在這兩方面下功夫。在人力資源方面,高職院校不僅要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評價評估方面需要行業企業的參與,更要實現為行業企業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在經濟利益方面,要對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治理進行鼓勵,如實行免稅政策、低價租地、低息貸款等。當然,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過程要受到法律保障,體現合法性與程序性。
3.評價的多維化促進治理工具創新。擴招后的學生群體結構發生變化,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人才培養標準、人才評價體系會有相應的變化,對高職院校治理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對治理的評價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反映高職院校治理的評價可以反過來促進高職院校治理的改善。對院校治理的評價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有從學生發展角度開展的評價,有從學校發展水平角度開展的評價,還有從服務地方經濟水平角度開展的評價。單一取向的評價維度已逐漸被現代高職院校治理評價所拋棄,評價多維化是主要的發展趨勢。一是豐富評價內容。學生評價、院校評價、服務經濟水平評價等都要有綜合體現,這樣才能體現治理各主體的利益訴求。二是評價方式要多樣。內外評價要兼顧,更重要的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從客觀角度反映高職院校治理效果。三是維度要長遠。從長遠角度全盤考慮治理效果,才能對改善治理有幫助。四是評價過程要透明。多元主體參與的高職院校治理,必須在治理評價過程中體現透明度,這樣才能保證公平公正,暢通各主體的利益訴求通道,激勵各利益主體參與高職院校治理。
擴招后高職院校治理評價的多維化發展可以促進治理工具的創新。首先,治理工具的選擇要充分體現個性化。擴招后治理范圍復雜,不同高職院校面對的治理情況不同。“‘質量型擴招不是學生人數增加的擴招,擴招的院校和專業必須與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匹配,而非任意地擴大規模” ⑨,甚至不同層次的高職院校擴招對接的產業及區域鏈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據不同院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治理工具,體現高職院校治理為個性化需求服務的理念。其次,治理工具的選擇要體現信息化。與傳統治理相比,擴招后治理的空間擴大、對象多元,僅僅依靠傳統的治理工具已經無法滿足治理現狀的變化,為此,可以通過視頻會議、數據共享、一體化辦公等信息化治理工具,提升治理的能力與效率。
三、擴招后改善高職院校治理的對策
總結擴招后高職院校治理可能面對的問題,在理論層面上預先判斷,可為實踐提供一定的思路與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帶著問題重新認識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有利于創新治理思維、拓展治理視野、提升治理能力、豐富治理方式。
1.轉變治理理念,以多元共治為基石?!爸卫淼暮诵囊x是多元參與,共同治理。”⑩“從國外高等教育與利益相關者互動關系生成的歷史可知,高等教育要邁入‘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階段:一方面需要高等教育外部環境的刺激,如增加高校自籌經費的壓力、外部治理模式的變革等;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內部治理理念的轉變,主動向利益相關者賦權等?!?1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借鑒的是普通高等學校的治理理念。盡管兩者在治理體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別,但不可否認,它們在治理理念層面有共通性,即都是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共同治理。擴招后,高職院校治理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關系更加復雜,在實踐中尤其要加快落實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
在多元共治理念的指導下,擴招后高職院校的治理體系需要不斷完善,充分賦予非管理層級如各級教學單位、二級學院參與治理的權利,保障它們的自主權,暢通它們與管理層級平等溝通的渠道。在組織機制上,建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治理的機制,搭建共同治理的平臺,激勵學生、行業企業及教職工參與治理。要保證治理過程的公開透明,積極引入相應的監督與評價機制。政府要發揮引領及保障作用,為高職院校治理做好服務工作,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奥殬I教育開放發展意味著職業教育面向市場、企業、行業、社會和國際開放辦學,實現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多元化,促進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進而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教育需求?!?2擴招后的高職院校不再提供整齊劃一的教育,將為廣大多樣的群體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高職教育將在個性化服務上得到更多的發展,在治理層面關注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多元共治理念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治理的基石。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參與辦學,真正將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人民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成為人民滿意和有吸引力的教育。
2.明晰治理目標,以產教融合為方向。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共治并不意味著高職院校治理目標的多樣化,相反,需要圍繞一個清晰的共同目標即產教融合進行開展。利益相關者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出發點是不同的,擴招后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明晰并統一治理目標,是實現利益相關者共同訴求的途徑,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過程,實現治理目的。
“產教融合是提高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確保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所在?!?3對于擴招后的高職院校來說,產教融合是必須堅持的治理目標,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達成此目標。以產教融合為治理目標,首先,必須打破政府包辦高職教育的局面,積極發揮多元主體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作用,尊重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將產教融合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利益共生點”基調,協調好不同主體的利益需求。其次,擴招后的高職院校要依據專業特色、學校發展水平及服務對象精準定位,有針對性地為行業企業培養人才,與行業企業實現資源的集約與共享,依據產教融合程度進行多元共治。最后,行業企業必須認識到: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息息相關,高職教育服務行業企業,行業企業也要反哺高職教育。除了政策的支持與鼓勵以外,行業企業在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過程中也要有一定的情懷,體現責任與擔當,積極發揮自身在多元治理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3.創新治理方式,以效率提升為關鍵。創新高職院校治理方式既能滿足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各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又能充分調動參與程度不高的各利益相關者主動參與治理,使各利益相關者都能在高職院校治理過程中合理表達各自的訴求,最后達到治理目標的一致。治理方式的創新,可以使高職院校與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變傳統的院校要求社會的供給發展模式為院校反映社會的需求發展模式,依托廣泛的行業企業資源,深化產教深度融合,使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成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無論是擴招帶來的治理范圍、治理主體、治理模式的變化,還是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建設、類型發展的需要,都需要高職院校創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率。要達到以上目的,需做到兩點:一是要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體現出整個高職院校的協同化發展,形成院校發展的合力;二是要充分發揮院校內外各個因素的作用,使它們相互影響、相關促進。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治理才能在看似零碎、松散的情況下,統籌校內校外“一盤棋”,實現高職院校最優發展。
4.優化治理環境,以機制創新為保障。落實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創新治理方式,都需要優化治理環境,加強治理保障。明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規章制度,可以為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據。規章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現有的國家法律法規,又要對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明確劃分,處理好內部與外部的關系,體現權利與利益的均衡。要理順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保障高職院辦學自主權,減少對政府的依賴,鼓勵行業企業等群體主動參與治理,構建符合現代高職院校發展的治理新機制。此外,要營造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治理的氛圍,破除治理的傳統偏見。要在全社會形成基本的認知,即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者必須參與高職院校治理,形成非傳統治理者參與治理過程的社會文化。最后,要健全高職院校治理的監督機制,同時進行內外部監督,引入第三方監督與評價,多維度對擴招后的高職院校治理效果進行評估,以期達到治理效果評估的科學化、最優化與合理化,實現改善和提升高職院校治理水平的目標。
[注釋]
①吳一鳴.高等職業教育擴招的沖擊與應對[J].當代職業教育,2019(3):11-12.
②陳發軍.復雜性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治理結構改革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1):18.
③肖鳳翔,肖艷婷.高職院校治理之維:研究綜述及展望[J].職教論壇,2018(5):13.
④李玉靜.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14(7):1.
⑤張子諭.高職擴招百萬,面臨6.5萬名高職教師,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的缺口——“工匠之師”怎樣鍛造?[EB/OL].(2019-10-30)[2019-12-10].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89680.html.
⑥徐國慶.確立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根本需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9.
⑦嚴文清.中國大學治理結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⑧(美)愛德華·弗里曼,杰弗里·哈里森,安德魯·威克斯,等.利益相關者理論:現狀與展望[M].盛亞,李靖華,王節祥,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53.
⑨匡瑛,石偉平.論高職百萬擴招的政策意圖、內涵實質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94.
⑩張繼延,陸先亮.大學內部治理體系現代化:理念、路徑及內容[J].江蘇高教,2017(11):42.
11焦磊.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的進路[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4):6.
12柳燕,李漢學.教育新發展理念下的高職院校治理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7(5):18.
13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