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姍姍 何少慶
[摘要]“雙高計劃”的實施,為推動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首先應明確發展導向,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特色辦學為主線、以打造品牌為抓手,全面提升國際化發展能力和水平。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存在辦學機制不健全、教育資源不充分、平臺建設滯后、師資力量不足等短板。基于“雙高計劃”的建設方向,補足國際化發展短板,要加快完善高職國際化辦學的管理體制機制,強化教育資源建設,搭建國際化發展實踐平臺,堅持本土師資培訓與國外師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打造優質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
[作者簡介]余姍姍(1982- ),女,浙江義烏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何少慶(1964- ),男,浙江義烏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 義烏 322000)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0-0033-07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下文簡稱“雙高計劃”)指出,未來三年我國將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雙高計劃”是國家立足于我國高職教育辦學實際,從經濟社會發展、高職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以項目引領的方式提出的我國高職教育現代化建設方向,為高職院校立足辦學定位、專注內涵發展、辦出特色樹立了標桿。引導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是“雙高計劃”的任務之一。在“雙高計劃”全面啟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雙高計劃”的內涵和要點,對標“雙高”建設的規格和要求,明確國際化發展導向,分析自身國際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國際化發展策略。
一、面向“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導向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首先應明確發展導向,以此形成自身的辦學思想和發展原則,確保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1.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是“雙高計劃”的總體要求,也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職業教育事業的重要指向。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不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而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和方向,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推動我國向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邁進。一是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要服務于進一步對外開放。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市場,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既是我國產業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高職教育通過國際化發展助力我國對外開放,助力我國產業、企業“走出去”,是其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必然選擇。二是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要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是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戰略性舉措。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掀起國際化發展的熱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和大好形勢。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正處在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要增強服務意識,順應時代趨勢,把國際化建設與“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既借力又助力,實現高職教育與國家建設的一體化發展。
2.以內涵建設為重點,增強國際競爭力。“雙高計劃”為我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樹立了標桿,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應秉持“雙高”建設的原則和理念,注重發展質量,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一是要把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國際化發展的出發點。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要突出內涵,將人才培養擺在國際化建設的第一位,把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國際化建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二是要把引進國際先進理念、標準和經驗作為國際化發展的重心。我們之所以要推動高職教育國際化,一方面是為了參與國際職業教育事務,在國際職業教育市場上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另一方面是為了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盡快與國際接軌,盡快向國際標準看齊。因此,當前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要把引進國際先進理念、標準和經驗作為工作重心,為提升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夯實基礎。三是要把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為國際化發展的要點。文化軟實力是高職院校建設發展的靈魂,它體現為先進的辦學理念、精準的辦學定位、科學的院校治理、優良的校風學風、良好的精神風貌、優美的校園環境、底蘊深厚的校園文化等,是一切非實體化并能反映院校建設質量和水平的要素的總和。文化軟實力是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表征,是增強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利器”。高職院校要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凸顯特色、提高質量,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
3.以特色辦學為主線,形成差異化辦學格局。“雙高計劃”的核心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注重特色發展。新時期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要深刻汲取以往的經驗教訓,以特色辦學為主線,形成差異化辦學格局,切實提高高職教育整體質量。一是要樹立獨特的辦學和育人理念。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既有共性規律,也要凸顯個性。不同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以及所面向的地域不同,高職院校國際化切忌盲目跟風、照搬照抄,要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學校實際制定國際化發展的目標、定位、方向和指導思想,科學選擇適合自身的面向地域以及合作伙伴,樹立獨具特色的國際化辦學和育人理念。二是要著力打造特色專業并形成專業特色。專業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載體,高職院校要凸顯國際化發展特色,關鍵在于打造特色專業并形成專業特色。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實際與國際勞動力市場需求,打造既能體現中國職業教育特點又能滿足國際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專業,彰顯中國高職教育的獨特優勢。同時,高職院校要在一般性專業教育中凸顯中國教育特色,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集體主義精神等。
4.以打造品牌為抓手,擴大國際影響力。“雙高計劃”明確指出,“雙高”院校要提升國際化水平,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高職院校要在國際職業教育市場上立足,打造教育品牌至關重要。一是要樹立品牌意識。高職院校要以品牌化發展的思維看待和理解學校的國際化發展過程,注重品質建設,制定科學的品牌策略,把品牌建設融入校園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院校治理等各方面。另外,高職院校還要樹立市場意識、經營意識,注重品牌包裝和宣傳,建立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二是要狠抓品質建設。品質是品牌的基石、生命線。高職院校打造國際教育品牌,根本在于提高辦學和育人質量。只有持續輸出高品質的人才和技術服務,才能贏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形成品牌效應。因此,高職院校要實施質量建設工程,建立質量保證體系,狠抓院校品質建設,為打造優質教育品牌提供堅強支撐。三是要實現教學、管理與國際接軌。高職院校要建立國際化教育品牌,就要站在國際教育市場的角度反觀自身建設,推動教學標準、管理模式與國際接軌。這既是高職院校吸收國際先進教育成果和管理經驗的需要,也是贏得國際教育市場認同的手段。高職院校要逐步實現教育觀念國際化、學科專業國際化、課程設置國際化、教學管理國際化等,加強學校師生與國際合作伙伴的互動和交流。學校管理層則要從國際先進管理手段著手,深化教學和行政管理改革,建立現代化治理體系。
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問題審視
基于“雙高計劃”的具體內容,審視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提升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水平的前提。具體而言,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國際化辦學機制不健全。“雙高計劃”指出,“雙高”院校要健全內部治理體系,完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形成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機制,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高職院校從基礎設施、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專業課程等各個方面內外統籌,實現國內外協同發展,這對高職院校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從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實踐來看,國際化辦學機制不健全、治理水平不高是制約高職院校國際化的突出問題。一是高職院校尚未建立起適應國際化發展的工作與管理機制。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求高職院校面向世界辦學,但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仍未樹立面向世界辦學的思想理念,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把國際化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缺乏清晰的國際化發展目標和規劃;在院校治理體系建設、教學體系改革方面也未與國際化發展結合起來,導致國際化辦學管理機制游離于院校治理體系之外,國際教育合作與院校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等無法實現有效協同。二是高職院校的運行與教學管理機制難以適應國際合作辦學的要求。鑒于國內外社會形態、文化環境、教育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高職院校要建立與國際合作辦學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但是,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對國際化辦學的理解還停留在互派教師研修、互派留學生、引進部分優質教學資源等淺層次,未能從學校運行與管理機制層面進行國際化建設,對與境外相關教育機構合作時的課程、教學、科研、師資等要素協調不足,導致合作辦學的專業度不高、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2.國際化教育資源不充分。“雙高計劃”的主旨是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可見,扶優扶強、以點帶面是我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策略。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同樣應以做優做強為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是基礎。建設優質教育資源也是高職院校培養優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支撐。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國際化建設探索雖很活躍但尚未形成氣候。首先,在專業建設方面,盡管很多高職院校開展了專業教育的國際化合作,但大部分集中在對辦學條件和實訓環境要求較低的人文社科專業類別上,而那些符合產業發展趨勢、屬于新興產業領域的相關專業卻因實訓條件要求高、教育資源建設投入成本大等原因,國際化合作較少。其次,在課程建設方面,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國際化程度有待提高。課程國際化是高職院校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職課程建設普遍存在國際化視野不足、雙語課程設置較少的問題。除部分對外貿易相關專業外,大部分課程主要根據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設立,沒有圍繞國際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進行高職課程的設計、開發、建設、實施和管理。
3.國際化教育平臺建設滯后。“雙高計劃”指出,高職院校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建設集人才培養、團隊建設、技術服務于一體,資源共享、機制靈活、產出高效的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平臺。平臺化建設是現代高職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也需要搭建綜合性、多功能的人才培養平臺,聚合國內外的產業力量和教育力量。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教育平臺建設明顯滯后于實際需要,成為制約高職國際化進程的障礙之一。具體表現在:一是高職院校缺乏平臺化發展思維。集群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當代技術創新、產業生產都表現出集群化的特點,跨界整合、抱團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組織發揮優勢、擴大規模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推動國際化辦學和發展,需要充分運用平臺思維,整合各方各界的力量,以彌補自身資源不足的劣勢。然而,至今仍然有很多高職院校尚未認識到平臺化建設在促進院校國際化發展中的作用,仍舊沿用傳統的發展策略,缺乏對外部資源平臺的整合,寄希望于憑借自身力量逐步實現國際化發展的目標。二是高職院校國際化教育平臺建設水平有待提升。高職國際化教育平臺建設包含許多方面,如教學平臺建設、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等,各平臺之間既要相互獨立、體現專業性和自主性,又要緊密聯系、發揮協同效應。但在現實實踐中,我國高職院校建設國際化教育平臺的水平普遍偏低,只關注某一種平臺建設而忽視其他相關平臺建設,并且各平臺之間的溝通協調不暢,缺乏有效統籌,建設效率低下。
4.國際化師資力量不足。“雙高計劃”明確指出,要以“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教師作為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影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尤其要打造一支優質足量的國際化師資隊伍。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師資力量不足。一是高職院校外籍教師數量少。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出于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需要,紛紛開出誘人的薪資待遇,招聘國際化高端人才,但受限于辦學層次以及軟硬件條件等因素,對外籍優秀教師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外籍教師數量稀少。二是本校教師缺乏國際素養。一直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建設主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立足當地辦學。在服務地方的辦學導向下,大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大規模培養國際化教師的能力,也未建立完善的高職教師國際化培訓體系和機制,教師出國進修的機會很少,導致大部分教師缺乏國際視野,外語應用能力不強,加強高職教師的國際素養培育迫在眉睫。三是兼職外籍教師資源仍待開發。隨著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很多高職院校開發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邀請一些外籍優秀教師來華開辦講座、指導教學等,但總體而言,外籍優秀教師來華進行短期授課或通過網絡平臺實施教學遠遠沒有形成規模,外籍兼職教師資源仍需大力開發。
三、基于“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對策
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應與“雙高”建設全面融合,以國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思路制定國際化發展策略。
1.加強職能統籌,完善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管理體制機制。基于“雙高計劃”的目標和要求,高職院校要著力加強職能統籌,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保駕護航。
第一,高職院校要完善國際化發展的管理組織架構,理順國際化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我國高職院校管理和運行機制未能適應國際化發展要求,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組織架構建設滯后,致使國際化建設工作處于自發、隨意的狀態。在“雙高計劃”逐步啟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以“雙高”院校為標桿,按照“雙高計劃”的精神和要求完善院校管理組織架構。一方面,要建立國際化發展專門管理機構。高職院校要圍繞國際化發展的重點目標和任務,構建熟悉國際教育規則和標準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職能部門,全面統籌與國際化建設發展相關的資源和工作,貫徹落實院校制定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完善國際化工作制度與運行機制。根據院校確立的國際化發展方向,拓展國際化管理部門職能,形成以職能部門引領、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國際化工作機制,落實好各部門責任,積極開發國際高職教育合作與交流項目,細化國際化項目管理辦法,建立完善的國際化建設發展管理體系。
第二,高職院校要建立國際化運行協調機制,提高國際化建設工作統籌層次。在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國際化的廣度和深度也將進一步延伸,國際化應成為各領域各部門協同推進的發展大計。高職院校要在不斷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職能部門建設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由職能部門主導,人事部門、財務部門、教學部門以及二級學院等全部門聯動的運行協調機制。一要統籌人事部門職能,協助職能管理部門制定國際化人才引進與培養規劃,并負責具體落實,建設一支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力勝任的國際化師資與教學管理隊伍。二要統籌財務部門職能,協助職能管理部門建立預算制度,確保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的各項經費和資源及時劃撥到位。三要統籌教學部門以及二級學院職能,與職能管理部門共同建立兼顧國際國內人才培養的大教學體系,促進教學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能。
2.強化教育資源建設,提升高職教育國際化教學能力和水平。建設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教育資源建設是基礎;實現高職院校高質量國際化,教育資源建設同樣是基礎。“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應持續強化教育資源建設,不斷提升國際化教學能力和水平。
第一,高職院校要加大投入力度,為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教育資源建設高度依賴投入。加大教育資源建設投入力度,高職院校要從開源與節流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樹立教育資源建設的大時空觀念,走開放化辦學之路,與產業行業緊密聯系,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綜合利用國家和地方、教育內外部的多種資源,積極利用國家援外資金、相關企業資金,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范圍內的資源強化自身教育資源建設;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國際化發展對院校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深化教學改革,壓縮一般性支出,砍掉非必要支出,抽離弱勢專業、過時專業建設經費并將其投入國際化建設發展的急需領域,通過調整結構的辦法擠出國際化發展經費。
第二,高職院校要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布局國際化專業。“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應克服畏難思想,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布局國際化專業,尤其要針對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國際高端產業布局專業,竭盡全力將相關專業建設成高水平、國際化的優質專業,使其成為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名片”。
第三,高職院校要強化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國際化課程建設,培養更多的國際化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國際化課程建設離不開與國際高職教育機構的合作,高職院校要尋求與自身理念相融、優勢互補的國外優質高校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結合國內外勞動力市場和崗位需求,按照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原則,共建國際化課程。在課程內容建設上,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保證教學內容更新的頻率,及時刪除過時、落后內容,圍繞能力培養選用重點內容,增強課程教學的實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鑒吸收國際上同類課程教學內容的優點,或與國外合作教育機構聯合編訂課程教材,確保教學內容兼具實踐性與國際性。
3.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搭建國際化發展實踐平臺。與立足國內辦學相比,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需要與國內外相關行業組織、企業、教育機構、科研院所“抱團”發展,互利互補,發揮協同效應。在具體操作層面,高職院校應建立平臺化發展思維,以集團化辦學為突破口,建立國際化職業教育聯盟,并在此基礎上搭建綜合型國際化發展平臺。
第一,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建立大職教聯盟。首先,高職院校要認識到集團化辦學是高職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趨勢,把握好國家鼓勵提倡集團化辦學的政策機遇期,積極主動與國內外行業組織、企業、兄弟單位以及科研院所加強聯系,建立聯系廣泛的大職教聯盟,形成國際化發展共識和總體規劃,為集團式國際化奠定基礎。其次,高職院校要找到職教集團國際化發展目標與自身國際化發展目標之間的契合點,精準定位自身在大職教聯盟內部的角色和功能。最后,高職院校作為職教聯盟的主導者,要發揮主體作用,引導完善集團治理體系,建立集中統一管理與民主協商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明確職教集團建設管理制度條例,健全監督反饋機制,確保集團建設發展與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方向一致。
第二,依托大職教聯盟,搭建國際化發展實踐平臺。高職院校要借助大職教聯盟社會聯系廣泛、資源調動能力強的優勢,搭建綜合性國際合作實踐平臺,拓寬國際化發展的路徑和面向。一要搭建國際化產教融合平臺,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為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搭建國際化產教融合平臺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高職院校可以對接企業“走出去”的需求,配合職教聯盟搭建產教融合平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資企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同時參與并融入國際產能合作。二要搭建國際化教育合作平臺,探索國內外教育合作新模式。“一帶一路”沿線地域廣闊,職業教育市場龐大,尤其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有旺盛的職業教育需求。職教聯盟可以根據國家援外戰略和國際職業教育市場需求,搭建國際化教育合作平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教育合作,聯合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4.本土師資培訓與國外師資引進相結合,打造優質國際化師資隊伍。打造一支業務水平高、國際素養好的優質師資隊伍是提升高職院校國際化服務水平的根本保障。隨著我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高職教師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大大增加,出國進修深造的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經驗,相關制度機制不健全,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還不高。“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將本土師資培訓與國際師資引進相結合,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第一,立足本校,強化培訓,提高教師群體的國際素養。客觀來講,大規模引進國際優質師資對大多數高職院校而言,既不經濟也不現實。高職院校要打造優質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根本還要立足本校,通過加強教師在職培訓、持續提高培訓水平的方法,提升教師群體的國際素養。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師在職培訓與進修機制,既要鼓勵廣大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主動參與校內外各種與國際化素養提升相關的培訓;又要適度安排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工作強度,保障教師有余力學習國際高職教育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擅于借助國際化發展實踐平臺的資源優勢,不斷增加本校教師出國交流、學習、進修甚至留學的機會,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學習國外高職教育的先進經驗和教學成果。
第二,多措并施,創新國際師資引進辦法。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師資引進的實踐歷程已經證明,守株待兔式的招聘無法滿足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需要。“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引進國際師資,要創新方式方法。一是要廣泛搜尋和了解國際優質高職教育機構的人才狀況,時刻關注目標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動態,積極主動地聯系、吸引國際高端人才,通過全職引進或柔性引進的方式來華教學。二是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功能完備的信息化教學系統,搭建網絡教學平臺,積極拓展與職業教育機構聯合開展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授課等項目的空間。三是要大力開發國際兼職師資隊伍。可以邀請外籍專家學者擔任國際兼職教師,利用來華間隙或業余時間參與教學指導和教學改革等事務。同時,要創新學校人事管理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使相關制度安排與國際兼職教師的工作、生活節奏相契合,從而充實國際化辦學的師資力量。
四、結語
“雙高計劃”為我國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高職院校要切實以“雙高”建設為契機,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走特色高水平發展之路。通過創新國際化辦學管理體制,強化國際教育資源建設,搭建國際化發展實踐平臺,打造優質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等途徑,形成開放化的辦學格局,增強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發展水平,逐步提升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戴小紅.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動因、內涵與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6):81-84.
[2]劉晶晶,和震.“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預期與推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15-122.
[3]凌鏡.“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教育輸出助推經濟國際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1):38-42.
[4]康翠萍,龔洪.“雙高計劃”建設中政策工具選擇及其優合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1):16-24.
[5]柴草,王志明.“雙高”建設視域下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成人教育,2019(11):59-65.
[6]許軍民.“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9(19):46-51.
[7]吳一鳴.“雙高計劃”推動下高職院校發展的不變與變[J].教育與職業,2019(13):21-27.
[8]韓玲.高職教育國際化現狀調查及路徑研究——基于浙江省47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