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是我國中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文體之一,閱讀教學的問題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學中。《老王》是中學語文教材收錄的一篇經典散文,初中、高中學段的特級教師均有經典課例,其中就有黃厚江、肖培東、秦曉華老師的課例。本文從“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角度入手,筆者結合三位特級教師在教學這篇散文過程中的異同之處,總結出散文教學的一些規律和方法,探索出優化散文教學的有效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特級教師;《老王》;課例比較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4-0073-02
引? ?言
散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非常不理想,很多課例都將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認與作品語言的賞析,人為地割裂為兩個教學環節。散文教學所關注的重點,不是文學的豐富而多元的象征世界,而應將其視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的載體[1]。概言之,現階段散文教學并沒有真正成為“文學的教學”,而是以散文為手段的教學。《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敘述了作者與老王的交往過程,表達了作者的反思與救贖的情感。作為語文教材的經典散文,很多特級教師都曾執教并呈現了精彩的教學案例。本文結合黃厚江、肖培東、秦曉華老師的課堂實錄進行研究,對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名師在散文教學領域如何獨到地處理教學內容、巧妙地進行教學設計、精彩地生成教學細節等。
一、從“教什么”角度分析
1.教學目標的制定層面
三位特級教師在教學這篇散文時,都是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實施教學的,但是他們對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各不相同。肖培東、秦曉華老師選擇的教學重點是教材,然而黃厚江老師選擇的教學重點是文體。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他們采取的目標輸出方式也不完全相同。秦曉華、肖培東老師輸出教學目標的方式比較含蓄、委婉,并沒有直接向學生透露本次教學目標,而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逐漸讓學生自己找到本次課堂的目標及要學習的內容。黃厚江老師則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就把本次教學目標告知學生,讓學生能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他讓學生特別注意,在讀寫人的散文時,不僅要關注文章所寫的那個人,還要關注文章中的“我”,即作者。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不至于盲目地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散文的學習。
2.教學內容的確定層面
拘泥于“形散神不散”的教學套路,很多教師在教學《老王》這篇散文時,都會把教學重點落在對“神”的挖掘和理解上。對于這篇回憶性散文的教學內容,部分教師說:“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側重思考楊絳怎樣描述老王其人及怎樣抒發個性化的感受。”因為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解讀作者“怎么寫”去把握文本“寫了什么”。三位特級教師的教學內容,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黃厚江老師所選取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挖掘老王內心的渴望和基本需求;第二,分析作者為什么比較冷漠;第三,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愧疚。而肖培東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則是側重于以下幾點:第一,分析和感受老王的不幸;第二,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第三,體味“愧怍”的內涵。秦曉華老師則重視講授:第一,了解老王與作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第二,比較作者的寫作手法;第三,分析文章當中有關老王外貌的文字;第四,了解作者寫這篇散文的時代背景。三位特級語文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不同的地方。我們考查這些課例,目的不是介紹名師們各有千秋的教學風格,講述他們對教材各自不同的理解,而是結合三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經驗,為其他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過程中選取教學內容和目標提供具有參考意義的依據。可以說,三位教師都依據回憶性散文的體式特征,一方面引導學生細讀體味“文中的事件和細節對作者當時心理的影響”,另一方面讓學生細讀體認“作者現在對這種影響的感受和反省”。簡言之,他們不僅帶領學生讀“老王”,還帶領學生讀“楊絳”,這是符合散文教學的要義的。
二、從“怎么教”角度分析
1.文本切入的確定層面
選取恰當的文本切入點,不僅有助于教師順利實施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2]。學生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時,能否將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徹,與教師是否選取了恰當的教學切入點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來分析三位特級教師所選取的切入點,以及他們是怎樣選取的。
肖培東老師的選取方式比較直接,在學生開始閱讀整篇文章之前提出問題:“通過整篇文章找到楊絳除了稱老王為‘老王之外,還將他稱作什么呢?”學生在閱讀整篇課文之后不難找到答案,回答道:“不幸的人。”這個問題可以比較容易地將學生的目光聚焦于文章最后那一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肖培東老師則將文章最后這一句話作為切入點來開展本次教學,與學生共同分析和探究文章當中提到的“幸運的人”和“不幸者”,再把兩者進行對比。通常來看,教師所選取的切入點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關鍵,同時也是文章的精辟之處。文章的核心有些是文章的題目,還有些是文章中具有深刻意義的句子或者詞語,也可以說是文章的文眼。
黃厚江老師采用的方式也比較直接,在課堂一開始就說:“今天這堂課,我跟大家一起學習《老王》這篇經典散文。這是現代經典散文之一,同時也是一篇寫人的散文。大家在讀這篇散文的時候,不僅要重視文章中所寫的人,還應該重視作者。”教師在說完這些之后,向學生傳授了一些關于散文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從這個角度切入,既是對教學目標的出示,也是對文章體式的說明,有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方向和目標。這也體現了教者的用心——教學生不僅要讀懂這篇散文,還要會讀散文。
然而,秦曉華老師在教學這篇散文的過程當中讓學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通過閱讀整篇文章找到老王對楊絳的態度及楊絳對老王的態度,并將這兩種態度進行分析對比,找到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學生結合整篇文章發現,“老王把楊絳當作家人”與“楊絳把老王當作熟人”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作者因為將老王看作熟人,沒有追問老王的病情,所以沒有能夠為老王提供更多的幫助,在看到老王僵直的身體的時候,甚至覺得比較可笑,才誤解了老王的本意,還說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話語,傷害老王。這些看似比較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愧怍”的體現。
從以上三位特級教師的案例來看,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親近文本、理解文意、生成對話。
2.文本細讀的選擇方法
《老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盡管往事不堪回首,楊絳先生卻拉開情感的距離,以幽默戲謔的筆法、不枝不蔓的冷靜描述過往,一切都點到為止。大音希聲,卻比聲淚俱下更具張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結合學情和課堂實際,選擇合理、科學的閱讀方式,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
在肖培東老師教學《老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所采用的方式是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隨著學生朗讀次數的增加,他們對作者流露的情感感知能力就會逐漸提升。肖培東老師指出:“楊絳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樸人性的頌歌,還是一段對靈魂的拷問?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對等下的自責,還是一則在正義良知反思中的吶喊?”正是在這讀問之間思“愧怍”,肖老師帶領學生走入老王的內心世界,也傾聽了楊絳先生豁達平淡中的人生思索。
在黃厚江老師教學《老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所采用的方式比較簡單、實用,他注重文章本身的細節,讓學生圍繞這些地方進行學習和閱讀,結合這些細節來逐漸深入本次教學。除了對文章細節部分的精讀和聯系實際生活以外,他還有一個獨到之處是用文章中的內容來解答文章中出現的矛盾和疑問。黃老師教給學生的不是一篇寫人散文的內容、思想等,而是教給學生閱讀寫人散文的規律。
秦曉華老師在教學《老王》的過程中,做到了以下三點:對話,緊貼文本前行;追問,圍繞文本展開;背景,扣住文本呈現。文中,老王是一位沒有家庭和親人的三輪車車夫,屬于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通過分析老王與楊絳的交際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他擁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然后,教師讓學生分析找到出現“老王把楊絳當家人”與“楊絳把老王當熟人”這個矛盾的原因所在,通過對比,發現其中蘊含的情感,并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這種情感。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分析就是把本來似乎是統一的東西深層的內在矛盾揭示出來,分析的對象就是矛盾。秦厚江老師的課例闡釋了這一點。
從這三位特級教師在教學本篇散文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來看,教學方法最終都是為此次教學目標而服務的,都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了從授之于“魚”到授之于“漁”,為了從教課文到教讀法的轉變。
結? ? 語
《老王》是一篇經典的散文。在這篇散文的教學過程當中,黃厚江、肖培東、秦曉華三位特級教師展示出來相同的觀念及不同的觀點,是每位教師對“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我們需要細細品味每一位教師獨特的理解和認知,找到散文閱讀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梳理其中存在的教學規律,進而提煉出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羅王軍.聽肖培東講《老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20):19+22.
柳振華,張盼盼.語用體驗——文本解讀之利刃——以《老王》教學為例談文本細讀[J].語文月刊,2019(11):35-38.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初中語文特級教師散文教學的比較研究”(課題編號:16041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高旺(1974.10—),男,河北廊坊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大城縣教育和體育局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學語文教研員,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