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技法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技法、提升動手能力。小學生對美術課堂具有天然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不只源于美術課堂帶來的新鮮感,更源于依托美術課堂內容延伸出的對作品內容和思維的想象。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美術作品進行充分創作,提升對藝術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動手實踐的興趣、提升自身動手實踐的能力。小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有了自己設計的想法和思考模式。美術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尊重學生的動手意愿。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學生;動手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4-0091-02
引? ?言
技法是美術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動手操作切實做好技法的培養,要先讓學生自主進行制作和操作,然后進行分析和對比,在對比完成后再進行技法的教學,提升學生對技法的重視程度。如果學生缺乏發散性思維,教師應做好具體的引導,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為學生的動手操作提供思想的源泉,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時,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一、注重技法指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單純依靠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和按照課本進行操作是遠遠不夠的[1]。教師在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技法的指導,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手工制作過程中單純依靠蠻力和模仿是不夠的,而要掌握手工制作的技巧,把動手的過程融入技法學習中,注意操作過程中的細節,提升動手制作產品的質量。
例如,在蘇少版“冷色和暖色”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暖色調知識以后,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制作一張暖色調的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先提供一幅暖色調的范圖,讓學生根據范圖進行思考和感受,然后讓學生按照范圖進行臨摹,并自行進行暖色調顏色的調色,之后給出最終的成品。教師要對學生自由發揮制作的暖色調進行點評,在點評的過程中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進行了演示,在紅色里分別加入少量其他顏色,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紅。這樣制作的暖色調的畫色彩更豐富,也容易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真實感受。
在“賀卡”的制作過程中,筆者進行了技法的指導,如用鉛筆描繪構思好的圖案及文字等,然后再進行裁剪和制作;在選擇色彩時,先要結合賀卡的內容進行選擇,考慮冷色調和暖色調的搭配;在制作后,要修剪外形和開挖創口,讓自己的賀卡更加精致。筆者在色調、描繪圖案和文字方面結合自己制作賀卡的經驗,為學生進行了示范,同時依托視頻內容,介紹了其他幾種常見的描繪圖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分析和對比,并讓學生在對比過程中掌握操作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學生制作賀卡的成功率和精致度,避免了學生只思考基本圖案后對紙張進行裁剪,以免出現裁剪成品外形不美觀的情況。此外,筆者還借鑒了剪紙的相關技法,在裁剪的過程中向學生進行演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發散思維,拓展動手實踐內容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進行思維的發散和想象,并大膽創作,提升動手能力。
例如,在蘇少版“我設計的服飾”的課程教學中,筆者先整理了一部分服飾案例讓學生觀看,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現代服飾、古代服飾的類型等內容,主要是色彩、外形等方面。在觀看視頻以后,筆者讓學生對服飾進行分析和交流討論,如顏色、外形等方面。如筆者以中山裝為例,帶領學生進行了分析,對中山裝的由來及特點進行全面的講解,同時又結合漢服、清代旗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不同服飾的裝飾及色彩的搭配。通過對多種服飾的欣賞,學生學會了研究各種美麗的服裝。筆者鼓勵學生在研究各類美麗服裝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設計出風格獨特的服飾,顏色、款式都不限制,但應依托基本的服飾類型進行創作,可以圍繞服飾、頭飾等進行思維發散和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每個小組要設計出特殊的服飾內容。同時,筆者實施走動管理,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如部分學生沒有按照筆者提供的服飾和樣品進行創作,而是選擇了卡通服飾為樣品進行創作。當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色彩和服飾設計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設計經驗,及時給出了專業性意見,對這個小組進行了個別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設計的要點。
三、注重個性培養,尊重學生動手意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充分尊重學生動手實踐的意愿;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此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個性化的需要體現在美術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用積極的話語鼓勵學生,避免冷漠態度和消極話術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及動手能力的提升帶來不利影響。
例如,在蘇少版“蔬菜的聯想”的課程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生活中蔬菜的大小、色彩、形狀和質感,使學生借助奇思妙想通過拼湊、嫁接、切挖、組合等方法,創作出不同的藝術造型;通過對蔬菜的聯想創作,激發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對蔬菜進行創作,從而創造出奇趣的藝術作品。按照常規的想法和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學生在對制作蔬菜進行聯想時,通常會側重于采用切挖的技法,如制作南瓜燈、用番茄勾出笑臉、用黃瓜制作人物等。根據這些內容,筆者在課堂中提供的素材和范例多是由一種蔬菜制作而成的,然后組織學生觀察筆者提供的作品并進行創作。在隨后的走動管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蔬菜的聯想和制作明細不限于簡單的切挖,更不限于一種蔬菜,而是對多種蔬菜進行綜合運用,設計出了很多不同的作品。針對這種現象,筆者沒有直接進行硬性管理,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蔬菜進行重新設計,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其他的干預,而是給予采用多種蔬菜制作的學生和小組更多關注,關注其作品最終的成型,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設計。在設計完成以后,筆者對采用多種蔬菜的學生進行了重點表揚,表揚其良好的思維發散能力,同時對他們使用的拼湊、嫁接等不同技法進行表揚。對于這部分學生,筆者讓他們推選代表上臺分享自己的設計和想法。在陳述過程中,學生明顯感到十分自信,不僅是對自己的作品自信,更是對自己動手操作能力的自信,這也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的方面。
四、營造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動手興趣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還可以從激發學生的想象著手,這可以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發揮很好的推動作用。想要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產生更多創意,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并通過想象力的激發使學生受到引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循序漸進。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主題和學生特點展開相應的交流討論,讓學生的思維快速活躍起來。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進行各種合理聯想。這個過程可以為課堂教學增添更多趣味性和活力,可以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同時,學生也會對參與活動有更高的積極性。有了這些學習討論過程后,學生會更明確自己想要動手創作的內容,不僅會慢慢形成相應的思維,也能夠明確動手過程要達到的基本效果。有了這些教學鋪墊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創作,可以讓學生的動手過程更加順利,也能讓學生創作出質量更高的作品。
例如,在“實物的聯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拓展自身教學思維,從這個主題出發有針對性地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生活用品出發,結合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實物,進行聯想與想象。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生活用品的外形及用途,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那些最為常見的物品的特點和使用方式。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動手裝飾,使其具備更加生動的外觀。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猜它是什么(誰)”的小活動,組織學生對彼此發揮想象力制作的物品進行猜測,提高課堂互動的趣味性。這樣的課堂組織方式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與教學過程有機融合。同時,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思維也會慢慢活躍起來,甚至會有意識地研究一些物品裝飾的方法。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不僅需要找到合適的教學切入點,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設計模式。在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鍛煉。學生只有具備靈活、開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有更多靈感閃現,才能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積極、有效的探索。
結? ? 語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掌握手工制作的技巧,提升動手制作產品的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去學習知識,發散思維,激發靈感,在動手設計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實踐。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不應過多干涉學生的行為,也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創作過程橫加指點,而是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待學生制作好成品以后再進行點評和鼓勵,提升學生動手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陳誠.小學美術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策略[J].名師在線,2019(31):82-83.
作者簡介:顧鴻雁(1977.11—),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