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當前學校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所以學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將其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和自我追求。學校在文化建設、課程滲透、活動設計、評價推動及多方協同等方面“知行合一”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可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實踐路徑。
關鍵詞: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4-0089-02
引? ?言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成為學校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1]。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和自我需求,“知”為第一步,“行”則更關鍵。因此,培養學生樹立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知行合一”顯得十分有必要。
一、知行不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常見問題
1.“知行不一”兩張皮
在學校及教師的要求下,學生對于“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可以說是爛熟于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倡導,學生通過作業式的背誦及練習,大多了解其中的內容。然而在現實情況下,多數學生為知而知,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將其內化為學生的“自覺需求”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自我、缺乏行為的約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等。
2.“行而不久”一場秀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自覺需求,落實在實際行動中才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真正目的。但事實是,當前學校、社會及家庭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初期積極,后期消極,甚至為活動而開展活動。
二、知行合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行動路徑
南京市五塘小學始建于1983年,于1997年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辦的“三元庵小學”合并辦學。多年來,學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的影響下,秉承“德育為首,教育為主,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實施快樂教育,打造快樂校園,構建快樂課堂,開展快樂活動,確立快樂發展的目標,在推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堅持 “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1.文化建設——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
學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塑造學校精氣神,在“知行合一”上發力,著力形成三個“美”。
(1)物質文化營造氛圍美。學校因地制宜,植樹、栽花、種草,精心設計、美化校園環境。圍墻上繪制的中華傳承美德宣傳畫,走廊上懸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板,樓道里張貼的行知小故事,教室里布置的班級特色墻報……這些“看得見”的宣傳文化教育載體,使校園的每個角落成為教育的課堂。
(2)制度文化樹立秩序美。學校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依據“一主兩翼”的現代化管理要求,推進制度文化建設,加強制度執行力度,讓管理落在實處,從而內化師生的行為準則,形成了統一與生動相結合的校園制度文化環境。
(3)行為文化彰顯奉獻美。常態化開展的“課堂有紀律、課間有秩序、環境有品位、言行有禮貌、心中有他人,地上無紙屑、門窗無破損、墻面無污痕、衛生無死角”的“五有四無”環境衛生綜合管理機制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良好文明、衛生習慣的養成。
2.課程滲透——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渠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課程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心靈”,從而在課程的教學中做到“知行合一”。
(1)四級課程融合,在課堂學習中強化認知。學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德育課程、學科課程、班隊課程、校本課程密切融合,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學校穩固德育課程教學,發揮課程價值引導功能;落實學科課程滲透,自覺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依托班隊課程深化,有序推進行為習慣養成;開發校本課程補位,積極潤澤童年生活底色。
(2)道德實踐深化,在價值實現中內化自覺。學校將志愿服務精神融入德育活動,為學生廣泛參與道德實踐活動提供各種途徑。
第一,“服務崗位”展風尚。“紅領巾服務崗”,讓每名學生都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學生爭做宣傳儀表、言談、行為等禮儀規范的“文明禮儀員”;協助教師做維護課間秩序、班級常規的“常規督察員”;做主動撿垃圾、提醒學生講衛生的“衛生督察員”……在志愿活動中,他們相互幫助、助人自助,培養了參與校園生活、主動服務他人的意識,帶動著一批又一批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文明向上。
第二,“雷鋒中隊”促文明。雷鋒精神代代傳承。“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學校中高年級的“雷鋒中隊”中,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在校園里、校園外,愛綠、護綠,開展環保活動,爭當保護環境的小雷鋒;牽手特殊兒童,為他們講故事,和他們玩游戲;積極參加“愛的包裹”活動,自愿將自己的衣物、文具等捐贈給貧困兒童。學生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實踐中傳播文明,在奉獻中體驗生命的含義。
第三,“雛鷹小隊”揚美德。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學校少先隊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活動,他們在垃圾分類實踐活動中追求生態之美;在地鐵行動中盛開文明之花;在英雄尋訪活動中傳承愛國之魂……這些小隊形式的實踐活動向社會宣傳了來自學校的正能量。
學生在各種志愿者活動中體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內涵,展示真、善、美的價值。
3.活動設計——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儀式教育活動因其莊嚴神圣的特征和思想政治引領與道德價值引領的豐富內涵,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行為養成。”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在不同階段開展極具儀式感的系列活動。
(1)用特定的儀式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堅持開展儀式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儀式之中,形成了以“開學禮、入學禮、成長禮、畢業禮”為核心的“四禮”教育。“儀式感”的體驗,是學校價值觀教育的創新舉措。
(2)用“行知講堂”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教學論》中寫道:“德行是由經常做正當的事情學來的。”每周升旗儀式中的“行知講堂”環節,圍繞“我心中的八禮四儀”“我為核心價值觀代言”等主題,讓每個班級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活動,發現身邊的美,贊揚身邊的人!學生或吟詩誦讀,或激情演講,或情景演繹,在表演中提升自信、鍛煉勇氣;在發現美、表揚美的過程中,自勵自省,宣傳文明;在自主探究、個性詮釋的過程中,豐富愛國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精神。
4.評價優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為深化價值觀教育,讓成長看得見,學校建立了“快樂積分”評價體系。
(1)注重個性,多維評價。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小學生守則》的要求為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關注成長,過程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浸潤,在體驗中成長。學校通過“快樂積分”,讓過程評價貫穿在每天的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成長中的點滴進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每周的“文明班級”也會進行積分獎勵,從而實現個體和集體共同成長。
(3)生生互動,自主評價。通過教師評,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學生可以記錄自己所取得的進步,換取相應的積分。
5.多方協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機制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學校的工作,也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因此,家庭、學校、社會需要協同,做教育的“盟友”。
作為國家級課題“家校協同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的研究”實驗校,學校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邀請家長委員會成員參與學校重大活動的組織,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窗口向家長宣傳學校育人理念與成果,喚起家校合作的共育意識,使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成效得到保障。
學校積極與社區合作,定期聯合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如“紅領巾尋訪活動”“禁毒活動”“孝老敬親活動”等,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一體化”價值觀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性,為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氛圍。
三、知行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未來展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育人的靈魂教育,既要遵循知識傳授的規律,又要遵循價值認同的規律,注重“知行合一”,最終實現“知行統一”,貫穿于每位學生人生旅程的始終。這是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終極追求。
1.堅持正確導向,加強系統規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學校整體質量觀的層面系統規劃,讓教師、學生、家長廣泛參與進來,形成長效合力。
2.堅持知行統一,優化載體建設
校園是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重要場所。校園的一切活動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豐富的精神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定自己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學校應整合和優化當前校園所有文化活動,從學生關心的事、喜歡的事入手,打造校園文化精品,讓學生真正做到知行統一。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使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結? ? 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每位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這將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
[參考文獻]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戴雪娟(1987.2—),女,江蘇鎮江人,大隊輔導員,一級教師,曾獲南京市“德育優秀青年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