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怡琦 (廣東省珠海市第三中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根據國家高度的信息提示,教師需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修養,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不斷學習新教學方法,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在音樂課堂中不僅教會學生如何懂得音樂專業知識,還需融入人文教育,教師的德育理念一并讓學生學習。促進青少年學生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真正的素質教育下的學生,應具有正直、善良、寬容、勇敢、自信等良好品格,能夠擔當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作為一線的一名音樂教師,應在教學中落實音樂學科新課標核心素養內涵的3個方面: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審美感知,即對音樂藝術聽覺特征、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其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這要求教師有較高的音樂專業素養,深入音樂的基本要素進行剖析和分解,巧妙的運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即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活動,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在2017年版的新課標中的6個必修模塊中,學生可以按個性化需求選擇參與,教師需在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校園內或全市性的交流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實踐表演中,不斷提升藝術表現技能,增強藝術自信。文化理解,即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教師應開闊學生的視野體驗、學習、理解世界各國的優秀音樂文化,樹立平等的文化價值觀,熟悉和熱愛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創造成果,如:民間音樂、戲曲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側重我國音樂的創作成果,給學生分享,讓學生認知中國音樂之博大精深。
創建于1983年的珠海市第三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學校在校生2200余人。三十余年來,學校雖歷經易地易址易名和生源質量嚴重下滑等諸多困難,但歷屆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藝術教育,把藝術教育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藝術科組老師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在奮斗中謀求特色發展,走出一條有利于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特色辦學之路。
為了提高學生的愛好與興趣,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教師的專業特長,我校在高一階段先后開設了舞蹈、合唱、聲樂、音樂與戲劇、音樂常識、裝飾畫、素描、全因素石膏、全因素素描、結構素描、書法等模塊課。所有模塊課的周課時均為2節,一學期36節課,全部采用“走班制”教學的模式;高二年級以行政班形式開展音樂與美術鑒賞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具體安排見下圖:
類別 模塊名稱 學時 學分 選課要求 教學組織形式選擇性必修(選學)走班制教學舞蹈 (18+18) 2(1+1) 學生從自身發展需要,從中選學或循環選學一個或多個模塊,并通過考查評價,獲得2 個學分(每學期1 個學分)合唱 36(18+18) 2(1+1)聲樂 36(18+18) 2(1+1)音樂與戲劇 36(18+18) 2(1+1)音樂常識 36(18+18) 2(1+1)裝飾畫 36(18+18) 2(1+1)素描 36(18+18) 2(1+1)書法 36(18+18) 2(1+1)全因素素描 36(18+18) 2(1+1)全因素石膏 36(18+18) 2(1+1)結構素描 36(18+18) 2(1+1)音樂鑒賞 18(9+9) 1(0.5+0.5)必修固定行政班教學美術鑒賞 18(9+9) 1(0.5+0.5)所有學生必修,音樂美術分單雙周進行,學生通過考查評價,獲得1個學分(每學期0.5 個學分)
在模塊課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既能發揮學生的藝術特長,提升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興趣,又能充分發揮藝術教師的專業特長,所以,模塊課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師生們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