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惲壽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他創造性地發揚了“沒骨”寫生花卉的傳統,形成秀逸明凈、格調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給花鳥畫壇注入了新的生機,被尊為“常州畫派”的始祖,對后世影響很大。
所謂“沒骨”法,即以柔筆作畫,少骨骼少勾勒,只是用清墨或彩墨暈染,繪出來的畫一派柔和,好似沒有骨頭。“沒骨畫”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水,在這一點上惲壽平獨占一絕。他在作畫時,根據花卉的特性、生長季節和時間變化,采用水暈的表現手法,從濕潤到枯竭,在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之間暈染出花瓣、花枝與花蕊,畫出花卉那種水汪汪、清而有神的柔美樣子。
惲壽平認為,畫花卉,最難處在于著色,容易脂粉氣重而顯得艷俗。他在寫生的基礎之上,減去了刻畫和工麗,將水的運用與色彩靈活搭配,使自己的畫作既有著元人的幽淡秀逸,又有宋人的神韻雅致。
在畫畫時,惲壽平總是特別安靜,極為投入,每畫一朵花,都要觀察很久,一定要畫得活色生香才肯罷休。這種投入的狀態,在品讀他的畫時,是會感受得到的:畫面雅致淡然,半點沒有鏗鏘聲與火氣味兒。那樣的氣質于不動聲色中,筆筆浸染著他骨子里的富貴氣,卻又并不喧嘩。
惲壽平用自己的一生,畫盡了見到的每一種花。那些開放的花朵,無論是華貴如牡丹,還是清逸如芝蘭,仿佛都是從他的生命里開出來的,沒有絲毫生活的困苦,而似有“歲月靜好”的投射,這般的神氣讓我們見識到畫品中的真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