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思雨
摘 要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輸的多元化和快速化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分析了輔導員崗位的特殊性,研究了新媒體時代輔導員工作效能的影響因素,指出了輔導員工作效能優化的途徑,包括:與時俱進改革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多措并舉,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師生協同努力,提升新媒體素養。
關鍵詞
新媒體;輔導員;工作效能;優化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05
2017年8月教育部頒布實施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與指導者。對大學生來說,輔導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又是最直接的管理者,同時還扮演了家長、朋友、心理咨詢師、服務者等多重角色。輔導員工作職責多,任務繁重,如何優化輔導員的工作效能,使輔導員既能充分履行各項工作職能,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做好學生工作,成為高校管理者和廣大輔導員老師一直在探究的課題[1-3]。
當今時代,互聯網與電腦、手機等終端融合的各種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信息傳輸呈現多元化和快速化態勢,新媒體已成為全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高等學校,新媒體既為師生溝通交流與工作學習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各種機遇,也為學生學習和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4],這就要求輔導員根據自身工作的特殊性,依托新媒體,創新工作模式、管理方法與管理手段[5],將工作效能發揮到最大,指導學生健康發展,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 輔導員崗位特殊性分析
1.1 輔導員從事的教育工作具有政治性
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是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有效方法。對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功能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輔導員要緊密圍繞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解決各種矛盾,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1.2 輔導員從事的管理工作具有綜合性
輔導員的工作職責還涵蓋了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與就業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一般情況下,輔導員要伴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四年大學生活,管理工作涉及除專業學習教育外的各個方面,包括各項方針政策的傳達與貫徹執行,班級活動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指導,從事的管理工作具有極強的綜合性。
1.3 輔導員所在崗位具有服務性
輔導員要全方位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服務。在學習上,輔導員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困難同學要進行心理疏導與幫扶。在日常事務管理方面,更要將服務意識始終貫穿,除了做好通知的上傳下達、出勤考核、各項活動的開展外,還要做好特殊群體與個體,如特困學生、生病學生、考研學生的服務等。
1.4 輔導員教育的對象具有靈活性
輔導員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大學生,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善于表現自我,享樂與權利意識較強,勇于接受挑戰,耐挫力差,人際關系趨于網絡化。輔導員需根據教育對象的靈活性和不定性,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案,對學生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做好教育與管理工作。
2 新媒體時代輔導員工作效能的影響因素
2.1 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增加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收的知識與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師的講授,社會文化和差異思潮通過互聯網迅速向高校滲透,西方的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觀充斥整個校園,極易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及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無法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
2.2 管理工作復雜性提升
2.2.1 新媒體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不良習慣
新媒體時代,電腦、手機與互聯網等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必需品。自控力差的學生,在外界無孔不入的誘惑下,極易沉迷于網絡聊天、玩游戲、看電影及各類社交網站,形成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導致學習時間和效果大打折扣。
2.2.2 輔導員管理范圍不斷拓展
新媒體時代,微信、QQ、微博等社交APP的興起,使得輔導員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溝通更加頻繁,受網絡化影響,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并不能僅限于處理各項常規性事務,還需關注學生的網絡行為,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情緒變化,及時答復并處理學生通過網絡表現的各種問題,洞察學生的思想變化趨勢。
2.3 師生新媒體素養不夠
2.3.1 輔導員新媒體素養落伍
新媒體技術在快速發展,但有些輔導員由于日常事務繁忙,或由于職業懈怠,不注重提升自己的新媒體技能,與學生溝通交流時,依然沿用傳統的思政教育和管理方式,引起學生的不滿和反感,影響了輔導員的工作效能。
2.3.2 大學生新媒體素養偏缺
新媒體致使海量信息層出不窮,大學生由于年輕,社會閱歷不足,真假辨別力差,經常出現大學生價值觀被帶偏的現象,有的學生過度關注娛樂新聞,傳播網絡暴力或色情信息,甚至觸犯法律底線;還有學生則過度關注網絡上的負面信息,不斷發出各種激進主張和極端評論,引發和加劇網絡輿情危機。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缺失,也給輔導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 新媒體時代輔導員工作效能優化途徑
3.1 改革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育人效能
輔導員需改革以說教為主的思政教學方法,融入新媒體時代特點,進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創新,才能高效履行崗位職責。
教育模式上,輔導員需將帶有時代特征的主流價值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如將時事熱點作為教學素材,開展新媒體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增強互動,平等交流,真實溝通,使學生由變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及時掌握最新資訊熱點,適時把握媒體輿情可能對學生的影響,進行正面引導。對于大學生關注的網絡熱點、難點問題,能提供觀點正確、內容鮮活、邏輯周密、說理透徹、形式多樣的解析。
教育方法上,需兼顧教育的原則性與時代的靈活性,兼顧師生的平等性與輔導員的主導性、兼顧教育的及時性與經常性,將新媒體與傳統教育相互融合。通過具有時代特點的思政教育向學生傳輸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個人思想和行為實踐,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價值遵循。
3.2 多管齊下,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3.2.1 善用社交平臺,提升管理效率
輔導員需善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進行班級事務管理、教學管理與主題教育,與更多的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日常互動,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感受到輔導員的關注和關心,及時得到學習與生活上的指導,提高學習自控力和學習效果。
3.2.2 細化時間段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對學生的四年大學生活,細化時間段管理,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一學生重在全面引導,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會規劃未來,這一階段輔導員除用新媒體平臺與學生交流外,需經常深入學生中,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大二學生管理重在具體細致,需加強學風建設和綜合素質培養,防止學生隨波逐流,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大三學生重在實質指導,加強學生的規范化管理,強化團隊意識。大四學生管理則重在穩定與幫助,幫助學生考研就業,開展考研輔導,制定職業規劃。
3.2.3 充分發揮朋輩教育功能,拓展管理廣度與深度
年紀相仿的大學生是背景與生活經歷類似的朋輩,在分享觀念、信息與技能方面常常優于教師的教育,通過組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宣傳隊伍,利用貼吧、海報、快閃等多種形式進行社會基本行為規范、社會詐騙預防、網絡虛假謠言識別等知識的宣傳;組建學生社團,積極推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建立學生交流平臺,鼓勵學生對實事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舉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相互交流,使學生融入和諧、健康的班級文化氛圍之中。
3.3 師生協同努力,提升新媒體素養
3.3.1 輔導員要做好學習的表率
輔導員要帶頭樹立新媒體學習觀,不斷學習和運用新媒體交流技術,積極參加新媒體技能培訓,提高自身信息素質和職業技能,做好信息發布、輿情疏導和學生服務工作,主動進入學生社交網絡和網絡空間,了解學生網絡話語興趣點和特征,與學生進行適時有效的網絡溝通,營造正能量和主流文化傳播的輿論場。
3.3.2 加強對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教育
指導學生參加學校或網絡新媒體素養課程,引導學生搜集新媒體素養知識,增加新媒體素養知識儲備,指導學生在規劃學習與生活的同時,帶著正確的目的和明確的需要使用新媒體,達到運用新媒體實現助學與提升綜合素質的效果;向學生推薦優質新媒體鏈接,讓學生能夠將新媒體作為學習途徑,降低娛樂在學生新媒體應用行為中的比重。
4 結束語
輔導員既是學生的老師,又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崗位獨特并且重要。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傳輸的多元化和快速化,輔導員應該與時俱進改革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多管齊下,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師生協同努力,提升輔導員自身和學生的新媒體素養,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高效能管理保證學生工作的平穩有序進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鳳娟.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發揮新媒體作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9(4):12-13.
[2]蔣珊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 2019, 10(15) :61-62.
[3]張幟.關于運用新媒體提升事務性工作效率的幾點思考[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7(11):199-200.
[4]嚴波,王勇,桂巧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86-96.
[5]劉道平,馬前鋒. 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工作創新策略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 2019,21(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