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雄 程群 郭磊 張志偉
摘 要
本文以研究生動力工程專業的課程《水電站自動化》為例,從課程大綱確定、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創新和課程后期考核等方面,論述了優質課程的建設方法。建設中以教學方法的改進為重點,其中不但包含了傳統教學法中的重點理論講解,而且還包含了混合式教學方法和“互聯網+教育”等方法。所述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具體運用,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從而為將本課程建設成為示范性優質課程打下了良好基礎。
關鍵詞
水電站自動化;優質課程;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 TV73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06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 Automation", aims at expounding the methods of course reforming. Study includes four parts, they are teaching outlines determination, teaching methods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course assessment, among wh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is most important. The new teaching mode consists two parts, which are blending learning method and "internet+education". These methods have applied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sults indicate these methods work well, which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become a model high-quality curriculum.
Key words
Hydropower Station Automation; Quality Cours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研究生教育屬于高級別的國民教育,對國家、社會和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研究生教育模式與常見的專科、本科教育模式不同,其不但要考慮受眾的高層次性,還要考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1-3]。本文以南昌工程學院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建設項目為契機,旨在對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建設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
《水電站自動化》為南昌工程學院動力工程領域的專業課,如果只是照搬照抄本校本科教學或其他學校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結合學校及生源的特點,不利于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因而在學校的支持下,啟動了本課程的優質課程建設項目。本文總結了教學大綱、授課計劃、PPT和課后練習等方面的研究,歸納總結出一套該課程的研究生教學方法,以期對后續的課程建設起到有益的借鑒作用。
1 以專業特色為導向的個性化教學大綱的建立
對于動力工程的學生來說,這門課程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是一門水電站普及課程,對將來從事水電站工作的學生受益匪淺。但理論是枯燥而且乏味,并且難以理解,所以建立以興趣和理解為導向的個性化教學大綱尤為重要。在教學大綱中,包括課程目標、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方式和評估方式等方面的內容。該大綱在2018級動力工程專業碩士的理論課程《水電站自動化》教學過程中試點,并逐步改進,旨在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學習能力。從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 混合式教學方法的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研究生培養[4]。本文就現有的教學模式,提出一種混合式教學方法。分別為書本上重點知識講解、實踐知識講解和學生自己講解,這種混合模式教學方法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理論深度,而且可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書本上重點知識的講解
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工作者在開始教學之前需要準備教案,在準備教案過程中就需要對書本的知識進行劃分,最終把未來工作中經常用到的知識提取出來作為重點,在教學中突出講解。以《水電站自動化》為例,課堂講授只有32個學時,一共有七章內容。其中重點為水輪發電機組的自動并列、水輪發電機勵磁系統和電力系統頻率和有功功率的自動控制,這三部分占用20個學時,課堂上會進行重點講解,由淺入深的講解。知識點講解完成之后,拓展一些目前水電站的設備和操作過程的講解。
2.2 實踐知識的教學
開展實踐知識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職業素養等,使其理論結合實際[5]。本課程是安排在學生對全國幾個大型水電站認知實習之后,學生對水電站的基本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對學習這門課程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另外《水電站自動化》優質課程建設課題組,為了更好建設本課程,專門安排課題組成員下到各個水電站進行實地調研,過程中拍攝大量視頻和照片,然后整理和剪輯出教學使用的視頻和照片,在教學過程中就每個理論講解之后,通過視頻或者照片講解其在水電站的實際用途,最終讓學生可以理解并記住這個知識點。
2.3 學生自學與互教方法
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形式,當下需要改變這種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充分發揮出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課程講授過程中的討論性和探究性比重,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和指出并糾正學生講解中的問題。《水電站自動化》在教學安排中特意加上學生自學與互教,具體過程如下:老師提前把下一節要講的內容羅列出來,安排學生課后自學和理解,然后下節課開始安排十到十五分鐘讓該學生進行講解,最后老師指出問題,并對本節內容進行補充。這種教學方法在該課程實際教學中實驗,通過測試發現對于自學和互教部分的內容,學生記憶牢靠并有一定的自我理解。
3 將互聯網運用到課程學習中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推廣,互聯網行業與教育行業逐步融合。“互聯網+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中學校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6-7]。網絡課程彌補了高校課堂講授過程中傳授知識量大、時間短和無法及時消化吸收的缺點,是課堂教學的很好補充。其中,教學資源建設作為網絡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高校實施遠程網絡教育的最基本條件[8-9]。
基于學校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建設了《水電站自動化》課程網站,并向全校所有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開放的課程網站,其教學資源非常廣泛,包括用于學生回顧的教學視頻、用于檢驗學習情況的試題庫和用于拓展課外知識的文獻庫。文獻庫中包括相關參考書的電子版、國內外水利工程學科和水電站自動化方向的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相關學術雜志、學術會議等信息和網址鏈接,為對本課程和水利工程感興趣和學有余力的同學,在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上提供進一步的指導。
其次為了滿足學生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還開設了網絡實時交互答疑區和討論區,對于其中一些很多人關注的問題,老師會在課上進行詳細講解,進而使課程網站成為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和輔助教學手段。
4 考核和評價體系的建立
為了合理、公平地對學生這門課程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價,需要建立一種具體針對《水電站自動化》考核評價體系,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及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水電站自動化》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混合的教學方式,所以考核和評價體系需要涉及多個方面。最終確定的考核評價方式為:閉卷考試(70%)、課堂講解(20%)、出勤率(10%)三個方面。經過近1年的實踐,建立的考核和評價體系能夠比較公平和實際的反映學生對該門課的掌握情況。
5 結束語
本課程建設從實際出發,結合研究生學生特點,運用當下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對課程進行綜合性的建設,首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提升了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其次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于水電站自動化知識的認識與了解。通過本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完善,《水電站自動化》課程教學體系也逐漸穩定和成熟,受到了多屆學生的肯定和好評。
參考文獻
[1]曹潔,張小玲,武文潔.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92-93.
[2]逄紅梅,黃宏.基于課程體系的研究生在線課程引入問題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5).
[3]李姍霖,熊淦,吳亭燕,等.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4).
[4]張大良.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10-12+23.
[5]李力,曾德學,姜愷.實踐導向教學方法在研究生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79-80.
[6]朱延寧.“互聯網+教育”理念及發展趨勢[J/OL].中國培訓:1[2019-10-08].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20170712.024.
[7]高小茜.“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統一教學質量評定體系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7):134-135.
[8]金哈斯.高校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探析——以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支持與共享為例[J].陰山學刊,2019,32(01):109-112.
[9]劉娜,劉靖,劉連,葉泉英,林品勵,劉芳.課堂教學改革與優質課程網站建設相輔相成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