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江
上課伊始,教師創設情境聚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習目標變得更明確、教學內容變得更生動,能達到激發興趣、啟迪思維的目的。教師要改變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導入要具有科學性,形式要多樣、材料要豐富,選材要合理,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具有針對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理解;具有啟發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動機,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具有簡潔性,要短小精悍,不拖沓繁瑣,占用時間不宜過長,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具有趣味性,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深入人心,讓課堂趣味無窮。有效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渴求知識的心理,讓學生從課前打鬧的興奮狀態導致進入嚴肅的課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沖動;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能促進生間的交流,讓他們的觀點交匯碰撞。
一、設疑導入,引發好奇
“學貴有疑”,學生有了疑,才會多問,才能促思,從而產生一探究竟的心理,教師要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身邊的事物設置提出有懸念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吊起他們的好奇“胃口”,讓他們迫不急待地進入課堂活動之中。教師在導入時,要依據教材、遵循認知規律,合理地設計疑問,將學生置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狀態,驅使學生為解開“謎團”而激活思維,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如在《細胞的增殖》一課教學中,教者呈現大象、老鼠的圖片,讓大家推測一下它們相應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大小差異如何?生物體的長大是靠細胞數量的增多還是靠細胞體積的增大?細胞為何都那么微小,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細胞的長大?教者提出疑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驅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
二、生活導入,引發共鳴
生物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選材,讓學生關注生活的現象,了解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教師用生活化的導入,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認識到學生物知識的價值,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感受生活、適應生活的能力。如在學習酶的特性內容時,教者導入如下:大家在生活中一定用過加酶的洗衣粉吧,在使用這個洗衣粉時,要注意些什么?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使用溫水洗,在洗前用洗衣粉在水中先泡一會。教者呈現洗衣粉上的注意事項,學生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用于洗絲、羊毛織物?為什么水溫不宜超過60℃?教者指出,這些問題都與酶的特性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今天的課堂。又如在《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一課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大家玩過過山車嗎?請說說你的感受。大家議論紛紛,說出在玩過山車時會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血壓上升、腎上腺激素會增加,教者順勢提出問題:人的這些反應,哪些與神經調節有關?哪些與激素調節有關?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三、復習導入,溫故知新
復習導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較高,教師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或利用他們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學生回顧舊知,在適當的切入點處順勢引入新知。復習舊知可以讓新舊知識相互“連通”,既能促進學生對舊知的鞏固,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新知。復習導入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促進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新知的學習奠定基礎。如在學習《減數分裂和作用》一課教學中,教者與學生一起回顧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并指出我們在前面學過了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現在學習減數分裂,并引入減數分裂的概念。
四、媒體導入,化難為易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生物課堂,它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借助于媒體呈現圖片、播放視頻導入,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使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易懂,能化難為易,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如在《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課教學中,教者以多媒體呈現足球比賽的視頻,并導入如下:足球比賽是一個團隊活動,要想順利進球,依據個人的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需要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這需要信息的傳遞接受,那么球員之間是如何進行信息傳遞的呢?身體的各個器官又是通過什么系統來協調配合的?教者以視頻引出話題,調動學生的興趣,自然地引入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調節的學習。
五、實驗導入,啟發思考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借助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想、提問、歸納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調動他們探求新知的渴望,但部分教師因實驗器材的不完備或節省教學時間,省去了實驗部分,影響了學生實驗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實驗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實驗中感受到生物學科的魅力,提升自己學習生物的興趣。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分別取幾片菠菜葉,平均放入熱水與涼水兩個燒杯中.觀察這兩個燒杯中溶液的顏色變化。教者提出問題:為什么熱水的溶液會呈現綠色,學生認為因熱水中的綠葉細胞死亡葉綠素出來使溶液呈現綠色,教者追問道:為什么活的細胞色素不可以出來,而死細胞的可以呢?從而引導學生去探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優化導入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建立新舊知識、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認知體系,促進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