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寧
【內容摘要】作為一門集人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較強的學科,初中歷史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人文精神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實現社會文明,健康和和諧的必備精神風貌。因此,針對學科特點,初中歷史教學需要擔負起學生人文教學的重任。
【關鍵詞】初中 歷史 人文精神塑造品格
初中歷史課程涵蓋著豐富的知識和歷史相關的內容,在人文精神塑造的指導下,教師應該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具體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外在人文精神,具體到內容上是指我們對人類歷史的一種深入了解和探索。第二,內在人文精神,具體是指我們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認同和個人感悟,往大方面來說是初中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初中歷史教學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開展,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人文精神的有效培養,塑造初中生健全的人格。
一、轉變教學觀念,呼喚人文精神
歷史學科初中教學中的重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初中教師要在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該格外注重喚醒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具體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初中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學中得到知識的掌握和人文素養的熏陶。教育為主,教學理念的更新也必須和教學特點相契合,初中歷史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是教師需要注意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卓越的個人魅力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在學習教師的過程中感悟優秀的品質對人生的促進作用,以及良好的人文精神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初中歷史教學的前提是觀念的形成。
例如,教師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去思考和理解人文現象。像隋煬帝楊廣在我們眼中一直是一個荒唐和殘暴的皇帝,他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導致百姓流離失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開鑿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的交通和貿易往來,為以后數百年的南北交通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滲透人文意識。歷史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轉換思維,養成正確的思維品質,不斷推動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創新教學環節,培養人文精神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結合初中生敏感的心理特點,突出入文關懷有利于初中教學的順利開展。構建基于互動教學的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打成一片,讓教師通過師生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真正實現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人文精神的一個表現學生對人類生存價值的肯定和對別人的關懷,要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去看世界。作者初中歷史課堂的組織者,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主題意識,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有效的教學方式,往往會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甲午條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劇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落后國家的無奈。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通過分組演示《甲午條約》簽訂時日本人和清政府官員不一樣的神態來反映不平等,呼喚學生的人文體驗和情懷。通過小組活動的思維的碰撞,初中生對歷史會形成個人獨特的理解,促進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健康發展。教師在互動中要扮演答疑解惑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對于學生表現不好的情況教師也要給予鼓勵,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教師更要一視同仁。創新教學方式是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有段,有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
三、聯系教學實際.豐富學生體驗
初中歷史的教學不僅僅是通過課堂教學,也需要在課外擴展中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學生實踐性的體現過程,在體驗中學生結合課堂理論進行正確的分析,做出最正確的判斷,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歷史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聯系具體的實際來進行初中歷史的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初中歷史的整體內容進行個人思考,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實踐環節中,通過學生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情感認知,有利于初中生對歷史學科的認同感,也直接導致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進程和影響力。
例如,在學習《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外擴展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國民黨的潰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兵力逐步增多,又有著老百姓的支持,解放戰爭必然勝利。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看相關影片,多層次去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樹立熱愛祖國的榮譽感,以及為國家建設作貢獻的使命感。在課外擴展和課堂教學的雙重教學中,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也會得到長足的進步。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有突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地位,才可以讓歷史學科得到最正確的教學,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情感的綜合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姜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