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鑫 顧金峰 程培堽 王志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蘇州市把產業興旺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把農業高質量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創新惠農。筆者針對蘇州市培育和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現狀提出建議,探究如何進一步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農業變革引發的農業產業新形態。一是發展生態農業。如獲得“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稱號的常熟市虞山鎮中涇村,圍繞“服務城市、帶動農區、農民增收”的功能定位,著力構建以“高效低碳、綠色生態、文化休閑”為特色的都市生態農業產業園,建立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與社區生活方式。二是發展信息農業。2012年,蘇州虞河設施蔬菜示范區成為工信部“智能農業”在蘇州的首家試點單位。打造“智慧農莊”的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整合現有“智慧農業”技術的基礎上,重點配備以物聯網控制中心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感知監控系統、農產品檢測站、移動感知智慧農業展廳,搭建農業科技研發、農業信息化服務等應用平臺,編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二維碼及追溯系統,實現了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銷售全過程的智能化。三是發展生物農業。采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育種,生產生物能源和生物醫藥等生物產品。蘇州依科曼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國內鰣魚、刀魚和黃金斑繁殖和育苗的發明專利,通過與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專家合作,在種質遺傳改良,仿生態生物技術、水處理工程技術等方面進行實用技術的研發,建立國內最先進的、全生態的智能型工廠化種、養繁育系統。四是發展光伏農業。中利騰輝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常熟的兩個光伏發電項目,就是利用沙家浜鎮的魚塘上方空間、農業大棚頂安裝設備發電。
農村變遷引發的農村產業新形態。一是發展休閑農業。近年來,蘇州市以保護和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為前提,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二是發展農村養老產業。長期定居型異地養老。吳中區胥口鎮子胥社區8000余名常住人口中,有半數以上是來自上海、山西等地在此購房、長期生活的老年人。“候鳥式養老”模式。太湖國際異地養生養老聯盟,有全國各個省份的30多家養老機構通過異地互換、輪流居住的方式實現邊旅游邊養老。還有掛牌出租生態養老房等模式。三是發展文化產業。蘇州傳統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的刺繡、雕刻、緙絲、古建工藝、青銅鑄造、古琴制作、書畫裝裱、演藝等文化藝術在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已經形成了新的產業形態,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四是發展物業租賃產業。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外來人口的快速涌入,各地整合土地、公共設施、破舊房屋等集體資源,建造集體宿舍和標準廠房出租給企業和外來務工人員,增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一些一二三產業發展比較快的農村,村民出租房屋的現象比較普遍,物業租賃業務在蘇州農村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新形態。
農民變化引發的農業經營新形態。一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在傳統農產品的加工領域,有亞洲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東海糧油(張家港)工業有限公司,其主要從事大豆、小麥、大米加工以及油脂深加工項目,擁有榨油、精煉、飼料、面粉、大米、專用油脂、大豆磷脂、谷朊粉、鋼桶等多個專業生產廠。二是發展農業連鎖經營。近年,蘇州在農業連鎖經營上主要有超市主導的農超經營一體化模式、農業經營主體主導的農超經營一體化模式以及農業直銷店的經營形式等。三是發展農村電商。“十三五”期間,隨著“互聯網+”熱潮席卷各行各業,蘇州農產品銷售也站在了時代的“新風口”。
農產品附加值整體不高。整體來看,當前蘇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較低、層次淺,附加值不高。主要表現為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整體不高。受精深加工技術水平的制約,目前蘇州大多數農產品加工處于初級階段,加工產品比較單一,在深加工、衍生品開發等領域未形成生產力,在市場上的綜合實力不強。
部分新形態風險較大。不同于單門獨院傳統農業,隨著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結合日益緊密,各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村產業新形態在成長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在農業規模經營過程中,土地流轉和承包的穩定性影響著農業生產經營者的長期投入與發展規劃;有的都市農業項目難以取得用地指標,經營存在不確定性。

雞肉加工廠 陸啟輝/攝
農村服務業需要資源整合升級。從農村服務業新形態的發展需要來看,尚需進一步升級整合相關資源。如休閑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管理規范與標準化問題、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與完善問題,農村新型養老服務業亟需解決與老年人健康相關的醫療服務與配套問題,另外,還需要解決鄉村公共交通便利問題、公共文體資源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成為蘇州這類新型產業形態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的制約因素。
粗放型發展模式對生態的破壞。初級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導致農村生態破壞,從種植業來看,長期不合理的對化肥、農藥、農膜、秸稈、農藥包裝廢棄物等生產資料過量投入和不當處理方式,使得農村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從養殖業來看,養殖地址的不當選擇、以飼料為主的養殖方式、動物糞便與污水與病死牲畜的不當處理方式都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從服務業來看,有些鄉村旅游資源建設偏重物質資源開發,不注重鄉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態美學的塑造,項目趨于城市化,致使商業化開發過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
支持產業多樣融合發展,夯實新形態培育基石。推進農業內部種養結合發展,試點發展稻蛙、稻蟹、稻鴨、果禽共作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拓展農業現有功能,充分開發農業的文化、科技、教育、觀光、休閑等功能,鼓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農村養老產業;加快農村產業的信息化發展,依托互聯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寬農村產業新形態的發展空間等。
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增強新形態發展動力。鼓勵合作社、農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立足本地,開拓創新,積極開展產品質量認證和品牌營銷,壯大自身經營能力;鼓勵工商資本積極投資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為農村產業新形態發展增添新的活力;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聯合社,提升合作社的發展平臺,充分發揮聯合社的引領作用。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降低新形態經營成本。通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民辦公助等方式扶持多元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專業性服務機構等第三方機構參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其在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稅務咨詢、農技服務、設備租賃等方面的專業功能;鼓勵農業產業聯盟建設,參照行業協會管理辦法監督管理農業產業聯盟,充分發揮產業聯盟在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融資擔保服務、農資集中采購、專業人員培訓、產品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優勢作用。
創新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穩固新形態組織運作。通過建立訂單農業信用體系、合同可追溯管理體系、龍頭企業為訂單農戶提供信用擔保等方式,完善訂單協作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鼓勵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戶以土地、勞務、資金入股成立企業,逐步推廣股份合作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發展農業眾籌,讓農戶提前獲取資金和穩定客源,而消費者獲得質量安全和價格優惠的農產品,強化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的利益聯結;通過建立產業聯盟,依托龍頭企業,推進企業和研發隊伍之間的利益聯結,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創建新產業試點示范區,降低新形態發展風險。結合特色小鎮建設,尋找各地農村產業新形態的亮點,建立篩選標準,確定示范主體,細化扶持方案,圍繞新形態探索發展模式、技術標準和政策創新,形成有效示范點,最后在全市推廣;鼓勵龍頭企業參與示范區建設,支持行業協會和社會力量為示范區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重點支持示范區朝“新、奇、特、優”方向發展;通過支持示范區內的經營主體對外開展技術服務、品牌輸出、人員培訓等方式將經驗介紹給非示范區的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