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淇
【摘 要】人才是第一資源,經濟競爭的核心歸根結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人才資源的缺乏、管理機制滯后、用人單位重視程度不夠、發展平臺不足,是制約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欠發達地區應采取大力發展制造業吸引人才、搭建好為人才服務的平臺、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等措施,吸引、培養、留住人才,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本地區經濟快速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激勵
【中圖分類號】C9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1-0205-03
人才是指具有相當的專門技術能力或專業知識,能進行創新性勞動,對社會做出比較大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素質及能力都比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強盛國家之基,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先進生產力的創造者[1]。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人才已成為各地區爭奪的核心資源,誰擁有更多的人才,誰就擁有知識優勢、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誰就能贏得市場競爭更多的主動權。“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興國”已是大家一致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總書記的指示,就是向全黨全國發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大號召。為此,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人才體制改革方面的政策,為加快人才事業發展,促進人才強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持續發展,主要是依靠其區位優勢、良好的經濟基礎及靈活的政策等吸引大批人才到當地工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資源并不缺乏,但由于在思想觀念、薪酬體系、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種種差異,造成這些地區對外地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也很難留得住人才。沒有人才,要實現經濟迅速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從改變思想觀念、完善人才管理機制、搭建人才發展平臺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本地區吸引并留住人才,實現經濟向前、快速、可持續發展[2-3]。
1 存在的問題
1.1 人才數量不足
人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經濟發達地區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個人發展機會,從而吸引大批人才到當地工作,促進當地經濟迅速持續發展,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形成一種良性發展循環。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人才數量和質量方面,都無法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人才資源的嚴重不足極大地制約了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落后的經濟,不但吸引不到外地的人才進來,而花了大量時間和資源培養出來的本土人才,也會因受經濟發達地區各種優厚條件的吸引而流走,進一步加劇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資源的缺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1.2 人才結構不合理
制造業是吸納和培養大批人才的產業,制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生產力水平,一個地區如果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支撐,是很難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的。經濟發達地區在發展之初都是依靠制造業而發展起來的,強大的制造業不但吸納大批科技人才,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又培養出大量的技術人員,尤其是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復合型高新技術產業,更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大量人才集中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非產業部門,產業部門吸收的人才數量嚴重短缺,即便在產業部門,也是一些農、林、牧、副、漁等傳統行業,沒有高端支柱產業的支撐,很難匯聚大批高技能的人才,造成人才的嚴重缺失。這種不合理的人才結構分布,直接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滯后和經濟增長速度緩慢。
1.3 人才隊伍不穩定
如果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環境及發展潛力大,自然對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經濟發達地區,因為經濟基礎好且增長速度快,各方面的生活條件良好,提供給個人發展的機會多,從而吸引大批人才匯集。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勞動者的整體工資水平不高、福利待遇普遍偏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子女教育、住房條件等各種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偏低的工資水平,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沒有體現出人才的價值,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肯定會向條件更好的地區流動,人才隊伍不穩定,使經濟欠發達地區本來就不多的人才資源變得更加稀缺,人才數量越來越少,沒有人才何談發展?
1.4 人才觀念落后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的數量本來就少,同時由于觀念上的一些原因,導致大量的科技人才的專業技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人才結構配置及合理使用等問題上,不根據實際情況,一味盲目地追求高學歷、高職稱等。更主要的是,官本位主義思想比較嚴重,一旦某人在業務上取得一些成績,不管其本人是否具備相應的管理能力,馬上封官加爵讓其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本來應用于做技術創新的時間大量消耗于日常的管理事務中,浪費了人才資源,荒廢了業務,沒能發揮人才應有的作用,根本無法體現出人才的價值,嚴重影響了人才的職業選擇與能力發揮。此外,在分配制度上,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吃大鍋飯和平均主義思想,不能把人才體現出的價值與貢獻與其收入很好地結合起來,沒能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造成人才缺乏與浪費并存,不能充分發揮人才對促進經濟發展應有的作用[4-8]。
2 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問題的對策
2.1 大力發展制造業,設法吸引人才
首先,制造業能促進經濟快速持續發展,能吸引大批人才,是培養人才的沃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海綿體”,因此政府要從當地的資源實際出發,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優先發展制造業,重點支持一些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項目,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發展制造業;其次,通過增加礎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有效措施,快速提高當地的整體受教育水平,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人才。
2.2 多渠道引進各類急需人才
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政府和企業都要想方設法多渠道地引進當地急需的各類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在政府層面,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出臺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用政策吸引人才,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吸引大量人才到當地工作,使人才能引得進、留得住;二是采用項目引才,挖掘當地資源優勢,尋找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為各類人才提供展示個人能力和價值的平臺;三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待遇、發展機會、生活環境條件等方面沒有任何優勢,大量引進人才可能存在實際困難,但可拓寬渠道,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借雞生蛋”,為當地企業和單位柔性引進各類急需的人才。
2.3 積極開發本地人才資源
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積極引進外地人才的同時,也需要重視本地人才的培養和人才隊伍的建設。一般情況下,政府和用人單位對引進的人才相當重視,在薪酬、生活、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會給予很多政策支持,但如果缺乏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和激勵,那么就會冷落到本地的人才,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對當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極大的打擊,甚至加快本土人才離開本地。因此,要正確處理好引進和培養本地人才的關系。首先,要為本地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實際出發,制定鼓勵本地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努力改善現有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提高其工資水平和生活福利待遇;其次,本地人才熟悉當地環境,對發展本地經濟、振興家鄉的愿望比較強烈,要大膽使用,努力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創造各種便利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為家鄉做貢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轉變人才觀念,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
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認識“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性,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建立一個有利于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環境,健全和落實人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福利保障政策,確保人才沒有后顧之憂。
在人才使用上,要摒棄“官本位”意識,改變“唯高學歷、唯長資歷、唯職稱”的落后觀念,代之以工作能力和業績為考核機制,激發各個層次人才立足自己崗位,安心工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選拔人才方面,要有識才、愛才、用才的意識,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才選拔及使用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時間被使用在合適的崗位上,使人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激勵人才做出成績和貢獻[9-11]。
在分配方面,為調動人才創新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分配的激勵與導向作用,就必須完善分配制度,保護人才的勞動價值,合理拉開收入檔次,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形式,對于在工作中成績突出和有重大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
3 結語
人才是實現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關鍵,經濟欠發達地區應該在人才理念、方法、制度上與時俱進,在思想觀念上要從領導型向服務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為人才積極搭建服務平臺,讓人才安心扎根于當地工作,使人才能引得進來又留得住;采取大量引進各類急需的人才與精心培養本土人才兩手并舉,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尤其是高尖端的制造產業吸引和培養大批人才;完善各種保障和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充分利用人才的聰明才干,激發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使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實現跨越式和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嬡.對企業留住人才的思考[J].煤礦現代化,2008(2):8-9.
[2]李曉蓉,周利民,蔣玉鶴.國有企業科技人才激勵現狀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7(8):104-106.
[3]解慧娟.習近平新時代科技觀探索[J].理論探索,2018(5):35-41.
[4]武模橋.留住企業關鍵性人才之我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5(6):67-70.
[5]王建生.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J].研究與探討,2007(7):28-29.
[6]蘭慶文.企業留住人才五策[J].人力資源,2018(10):73-74.
[7]黃開訓.企業如何發掘、培養并留住高水平人才[J].當代經理人,2006(21):982.
[8]韓曉莉.論當今人才激勵的形式和原則[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17(7):38-40.
[9]盛文考,肖軍政,胡國然.談談施工企業聚才與用才之道[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1(2):58:60.
[10]李寧,羅妍,蔣文沛.廣西工業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現狀的調查研究[J].現代商業,2018(4):105-107.
[12]劉洪銀.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成效評估[J].開放導報,2015(4):106-109.
[13]黃盛泉.淺論我國國有企業人才激勵機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30(8):49-51.
[14]劉志海.淺論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J].價值工程,2005(10):1-3.
[15]賈佳.淺談企業如何留住優秀人才[J].希望月報,2007(9):86.
[16]李瑛.欠發達地區人才激勵機制的創新[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4(2):6-13.
[17]趙紅.中小民營企業如何留住核心人才[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3(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