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化 許媛媛
【摘 要】港資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研究表明,港資企業對地方和區域經濟雙向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文章運用市場調研和統計分析方法,研究深圳市龍華區港資企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最終提出港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深圳;港資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1-0244-03
為深入學習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助力港澳發展,貢獻基層智慧,以摸清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港資企業家底為突破口,期望實現地方港資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以點帶面作用,促成深圳龍華區與粵港澳間經濟協同創新發展。
1 深圳龍華區港資企業發展現狀
調研統計表明,龍華區已集聚一定港澳人氣,利用港資企業高端服務業和科技創新這一特質,雙向支持龍華區與粵港澳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空間支撐和政策支持。
1.1 企業特點分析
(1)企業數量爆發性增長。2015—2018年,龍華區新增625家港資企業,年均增長量為92.42%。其中,2015年、2016年分別成立66家、56家,2017年大幅增加192家,2018年猛增311家。預測未來幾年港資企業數目仍有較大增長。
(2)企業規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2015—2018年,按注冊投資資產總額劃分,小于等于4 000萬元的小型企業增加598家,占比95.84%;介于4 000萬元至4億元之間的中型企業增加24家,占比3.84%;大于等于4億元的大型企業增加3家,占比0.48%。可知,龍華區新增港資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總占比高達99.68%。
(3)企業出資來源地以香港為主。2015—2018年,按新增港資企業出資額來源可分為中國香港、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省、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對應總的出資額比例分別為95.30%、3.91%、0.44%、0.17%、0.12%、0.06%,說明港資企業資金主要來自香港。
(4)企業類型以服務業為主,高端服務業企業數量可觀。一是以內向型服務業為主。2015—2018年,新增港資企業前5名依次為批發和零售業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二是制造業總量不低。2015—2018年,盡管鐘表儀器、摩托汽車零部件、照相機器械、塑料、藥品、玩具、酒類、箱包、電子元器件、工藝品、計算機整機、工業自動系統等制造企業的分項數量增加不多,但整體數量增加相對可觀,排前4名。三是高端服務業發展勢頭較好。2015—2018年,新增83家電子計算機產品批發服務企業,占比13.28%;92家信息和技術類服務企業,占比14.72%;17家軟件研發企業,占比2.72%;51家咨詢管理類服務企業,占比8.16%。以上高端服務業企業共增加243家,總占比38.89%。
1.2 產業布局分析
(1)港資企業主要分布在龍華、大浪、民治街道。2015—2018年新增港資企業中,龍華街道243家,占比38.89%;大浪街道152家,占比24.32%;民治街道103家,占比16.48%。以上前3名港資企業總數498家,總占比79.68%。
(2)不同街道港資企業分布呈現不同特征。2015—2018年不同街道新增港資企業分布情況:一是龍華街道共有135家批發零售企業、76家高端服務企業,分別占該區域港資企業數量的55.56%、31.28%。二是大浪街道有83家高端服務業企業,占該區域港資企業的53.21%。三是民治街道擁有57家高端服務類企業、36家批發零售業企業,分別占該區港資企業數量的55.34%、34.95%。四是福城街道集聚港資企業12家,企業數量較少、業態不夠分明。五是觀湖街道僅有29家港資企業,含20家高端服務業企業,占比68.97%。六是觀瀾街道擁有53家批發零售業企業,占該區域港企數量的63.10%。
(3)港資企業集聚與街道區劃定位總體匹配度較高。2015—2018年新增港資企業與街道區劃定位總體匹配情況:一是龍華街道集聚的批發零售和高端服務企業占該區域港資企業數量的86.84%,與該區域現代商貿片區規劃方向一致性較強。二是大浪街道以電子信息產品批發零售的港資企業居多,僅有時尚類的服裝批發零售企業7家,與時尚小鎮定位存在一定差異。三是民治街道集聚的高端服務業和批發零售企業占該區港資企業數量的90.29%,與北站現代商務片區的規劃方向非常一致。四是福城街道港資企業較少,未來引導產學研類企業聚集,與區域發展定位相匹配的活動性較大。五是觀湖街道集聚的高端服務企業占該區港資企業的68.97%,與該區科技文化片區規劃方向較為一致。六是觀瀾街道以各類批發零售服務類港資企業居多,與該區域科技生態文化片區規劃方向不太一致。
(4)港資企業與百強中小企業區域集聚性質有同有異。比較龍華區625家港資企業與當前百強中小企業發現:一是港資企業核心集聚區與百強中小企業集聚區高度重合,均在龍華、大浪街道,反映兩地企業集群優勢明顯。二是核心區域的港資企業偏向服務業,以批發零售和高端服務業為主,而百強中小企業偏向電子、計算機及其他制造業,反映港資企業生產性服務優勢相對明顯。三是從企業類型與區域規劃定位的匹配度看,港資企業空間匹配度顯著高于百強中小企業,體現港資企業區位選擇更趨理性。
1.3 法規政策分析
與港資企業相關的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202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生效后取代原外資三法。目前,深圳市對外資依據出資額的2%進行獎勵,由省市財政進行配套;龍華區按廣東省“外資十條”政策,給予外資企業在用地方面一定優惠。
2 深圳龍華區港資企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約束
當前,龍華以港資企業為著力點進一步實現港資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龍華與粵港澳經濟協同創新,面臨如下約束。
2.1 招工難、招工貴
港資企業面臨一般工程技術人員和中層研發及管理人員難招的雙重困境。一方面,青年不進制造業現象明顯。以大浪新百麗鞋業為例,雖然企業員工平均年齡達42歲,但園區周圍環境品質較差,較難招到織造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及青年優秀設計師。另一方面,企業員工難招。以順絡電子、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兩家港企為例,2018年以來,除去“五險一金”外,對一般大專、本科工程技術類人員的待遇為5 000~8 000元/月、8 000~12 000元/月,即便如此也較難招到合適員工。同時,因房租、小孩教育和生活消費水平提升的壓力,企業也較難留住中層研發技術及管理人員。
2.2 交通、生活配套設施和公租房有待完善
港資企業對工作生活環境品質的較高需求與現實供給存在一定矛盾。一是公交線路相對較少。由于龍華區人多地少、產業強大,形成職住分離和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人員大挪移現象,企業員工普遍抱怨園區廠區與地鐵站間的公交線路過少,上下班交通時常擁堵。二是生活娛樂配套設施不齊全。園區廠區周圍的購物中心、娛樂休閑和運動健身場所乏善可陳,不能滿足新生代青年員工主體的多樣化需求。三是針對港資企業中層研發和管理人員的住房優惠政策有待落實。認為人才住房優惠政策應該放寬擴大至大中型港資企業,以協助企業緩解中間層隊伍的經濟壓力。
2.3 產業空間約束趨緊、企業生產線外遷意愿較強
港資企業在高地價房價影響下戰略抉擇較難。一是企業就地擴張意愿不強。2018年工業用地上福城街道掛牌價不低于2.23萬元/m2,觀湖街道成交價約1.24萬元/m2;2019年民治街道北站商務中心區附近商品房用地掛牌價格不低于13.90萬元/m2,如此情況下港資企業擴張建廠的意愿不強烈。二是大中型港資企業對空間需求較大。以順絡電子為例,公司產值從2012年的74 493.42萬元增至2018年的236 204.28萬元,年均增速達31.01%,位于觀瀾街道的廠區已不能完全滿足產能擴張需要,拓廠意愿強烈。三是被迫外遷生產線至低成本區域。在房地壓力下,港資企業普遍選擇以龍華區現有企業為總部、注重研發和高毛利產品生產,同時外遷生產線至周邊低成本區域,如東莞塘廈、惠州等地。
2.4 市場競爭加劇、對企業和人才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港資企業和技術人員受市場環境的雙重影響。一是新電商零售業態對傳統百貨業形成較大沖擊。以傳統批發零售為主的紡織、服裝、鞋帽和其他制造型企業,在電商擠壓下發展舉步維艱,面臨從生產到銷售全鏈條改造升級的壓力。二是大創新環境逼迫企業創新。2018年龍華擁有2 234家高技術企業,R&D占GDP比重為2.51%(居全市第三),授權專利量為1.2萬件,在這樣的背景下,與普通中小企業競爭港資企業只能依靠高端服務和技術創新。三是技術研發隊伍穩定性欠佳。由于深圳房價較高,不利于公司技術團隊、中層管理團隊的穩定,并對公司新引入技術人才形成掣肘。
2.5 扶持港資企業的專項政策有待制定
促進港資企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有待制定。一是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暫未制定吸引、留住、扶持港資企業的相應優惠措施。二是針對港資企業稅收、人才及住房等方面的具體政策不夠健全。三是對本土港資企業擴張和準備進入的港資企業,尚無更加寬松的拿地拿房優惠政策。
3 深圳龍華區港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3.1 多方賦能優化營商環境
優化港資企業發展環境。一是加強政府服務。按區黨代會精神,高標準落實建設投資項目審批“深圳90”、“不見面”審批、人才引進和落戶“秒批”等改革舉措;健全跨層級、跨區域、全天候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力爭符合條件的行政許可服務事項100%網上辦理、100%按時辦結;設立企業投訴受理平臺、綜合服務平臺,規范基層行政執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干擾;同時,施行領導掛點港資企業行動,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二是全社會奉行誠信龍華建設。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樹立業界口碑;健全社會征信系統,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努力建成信用示范區。三是協助企業招工。建議政府組團港資企業定期進行高校巡招、社會普招等活動,同時推廣學習富士施樂等企業推行的“員工推薦員工有獎勵”制度,有效解決企業招工難問題。
3.2 加大港資企業服務配套
提供港資企業公共服務。一是增加公交線路。短期內,在港資企業園區廠區周圍增設公交站場,在大中企業附近增設公交班次,運用智能交通調控系統合理安排公交線路及出勤,對普遍反應擁堵的紅綠燈路口,進行紅綠燈調試或增加人行天橋、地下通道。長期內,重點在大浪產業園區綜合利用輕軌、地鐵、公共汽車等實現問題交通的無縫接駁。二是增加生活配套建設。提高城市品質,學習南山科技園經驗,在港資企業園區廠區周圍建設購物中心、公共食堂、娛樂休閑健身場館等基礎設施,滿足企業員工日常工作生活需要。三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對新開工商品房全面實行“雙競”;利用安居型商品房、人才房、保障房等措施,為企業人才住房提供持續保障。
3.3 實施精準空間扶持政策
拓展港資企業發展空間。一是深圳學習前海經驗,規劃專門港資企業集聚空間。當前,龍華區港資企業類型多樣、布局相對分散,不利于發揮輻射力和示范帶頭作用。建議規劃專門園區、樓宇及生活空間,用于對港資、港企、港人的特別扶持。二是加大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力度,在規劃產業用地用房中,專列港資企業用地用房空間,扶持港企增長。三是借鑒寶安“工業上樓”模式經驗,以規劃先行,按“廠房+寫字樓”復合標準建設港資企業及產業空間,以加強工業區、社區空間擴容改造。同時,規范產業企業用房租賃市場,開展工業廠房、城中村房屋等租賃市場專項治理,嚴查“二房東”違法違規行為。四是探索“新型產業用地+港資企業”用地用房新模式,招商引資港資企業總部集聚龍華區。
3.4 增強港資企業技術創新活力
支持港資企業發展創新。一是加大產業基金支持港資企業技改。利用產業基金對港資企業工藝、技術、產品、流程和營銷模式等升級與創新,減緩企業經營壓力。二是獎勵企業研發。對企業國內外專利、實用新型、軟件著作權等技術成果進行獎勵;將研發設計人才納入區級人才政策及住房補貼范圍。三是進一步設置創新載體、孵化器、產業園區等,鼓勵港澳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創新元素集聚龍華區。四是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發揮市場監督管理局作用,建立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機制,建設知識產權檢察室,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探索實施最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與國際知識產權制度接軌。
3.5 搶抓港資企業發展制度創新
探索港資企業相關制度。目前,港澳在法律、貨幣、關稅、文化等諸多方面與內地存在差異,港澳與內地合作的體制機制亟待創新。對此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創新社會融入制度。對港澳學子、青年和企業家,依據一定的港澳身份或經歷認證,可享受相應的就業、住房、就醫、上學、汽車上牌等優惠政策。對在港企工作人員,區、街道和社區給予相應情感關懷,使企業、老板、員工主動融入和奉獻龍華。二是改革減稅降費制度。香港對企業實際稅費負擔在20%以下,我國內地“營改增”后對企業實際稅費負擔仍較重,在特朗普減稅政策和中美貿易戰大背景下,當下稅費策略在國際上不具有比較優勢,應探索吸引外企來深來龍華投資的稅費新策。
參 考 文 獻
[1]林志鵬.珠三角地區港資企業轉型升級情況調研報告[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6(2):44-51.
[2]史會斌,陳金亮,楊東.戰略導向對外部創新搜索策略的影響——基于港資企業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7,36(1):14-21.
[3]佚名.“互聯網+”驅動珠三角港資企業轉型升級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