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琴


摘 要:在農村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沉默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教師要正確看待這一現象,分析總結學生沉默現象的成因,并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找到對策,讓英語課堂不再沉默。
關鍵詞:英語課堂;沉默現象;分析成因;解決對策
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上,也許很多老師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初中剛入學的七年級學生,當老師提出問題時,他們高高地舉起手,爭先恐后地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師生互動相當默契,如果不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還非常不高興。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到了八年級,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到了九年級,舉手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以保持沉默為主調,有些甚至頭也不抬,生怕被老師看到后叫起來回答問題。這樣的課堂氣氛顯然是十分沉重的,缺少英語課堂本應有的生機。那為什么隨著年級越來越高,學生會越來越不喜歡舉手發言呢?
筆者以Go for it 九年級教材Unit 2 3a 為例,這篇課文是關于中秋節的來歷介紹,是我國特有的文化內容,因此,文章的背景故事學生應相當熟悉。在導入話題前,讓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圍繞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話題說出腦海中浮現的單詞或詞匯。與此同時,筆者在投影儀上也呈現了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圖片,引導學生把基本的詞語說出來。
T: Now,boys and girls,today we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an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that is Mid-Autumn Festival. Could you please think it over and speak out words related with Mid-Autumn Festival?(面帶微笑,充滿期待地等待學生主動舉手發言)
學生非常熟悉這個話題,所以這項任務對學生來說可謂是小菜一碟。看到學生沒有動靜,老師加問:
T: Any volunteers? Please hands up!(期待有學生能主動舉手發言并帶動大多數學生參與)
可是,此時的英語課堂一片寂靜。大部分學生低著頭,有些學生裝腔作勢地在課文中尋找有關單詞;有些學生面無表情地盯著投影,與老師的眼光對視時,迫不及待地逃避開;還有些學生緊皺眉頭、抓耳撓腮,似乎在用表情告訴老師:這個真的有點難,我不會或者我暫時還沒有答案……
這樣的英語課堂現象,在農村初中應該經常可以看到,特別是初中高年級的教學課堂上。老師似乎也用了很多方法來鼓勵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如語言提示、語言激勵、思想感情教育,有時甚至動怒……但是效果似乎不明顯。英語課堂上時常出現的這種波瀾不驚的場面,我想深有感受的老師真的只能搖頭嘆息了。
那么,為什么農村初中英語課堂盡顯沉默?筆者通過提問英語教研專家、與同行們一起交流、開展自我反思、課后找學生談話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究。
一、原因分析
(一)學生因素
1.心理問題,學生懼說
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進入青春期,這一階段的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個明顯的心理表征,即心理閉鎖性:他們喜歡將自己封閉起來,內心也會變得敏感,尤其害怕在別人面前丟面子。筆者曾對初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中發現:有66.7%的學生表示害怕被老師提問,有26.3%的學生不喜歡和人交流、回答老師的提問。他們害怕自己的回答老師不滿意,得不到老師的認同,害怕自己的表現有可能遭到否定。久而久之,他們就很容易形成回答問題習得性無力感,在課堂上保持沉默的時候也就會越來越多了。
2.水平不均,學生拒說
英語課堂上,老師喜歡那些大膽舉手、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愛動腦筋、積極發言、敢于交流的學生。然而很多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是“觀眾”和“聽眾”,表現沉默。他們有的沒有發言的愿望,對于老師提的問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漠不關心;有的沒有發言的內容,沒有答案,心里沒譜,當然也不舉手發言;還有一些學習困難的同學,感覺低人一等,不在其中,即使聽懂了問題,有了答案,也缺乏發言的信心與勇氣;中等水平的同學覺得自己的答案肯定不如優等生,與其出丑沒面子不如做一個忠實的聽眾。
3.缺乏主動,學生懶說
在英語課堂上,有些學生沒有養成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積極回答老師提問等這些習慣,他們認為自己來到學校學習就是認真聽老師講課的,不是來發言的,他們的任務是聽課。于是那些同學在課堂上穩如泰山,似乎胸有成竹,樂于學習,卻不積極舉手發言。更有些老師見自己提問后,沒有學生舉手發言,覺得自己設計的問題可能太難了,沒有想辦法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而是急于把問題的答案講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懶得說的習慣,哪怕是最簡單的問題,也不愿意舉手,這樣就逐漸養成了課堂沉默不發言的習慣。
(二)教師因素
1.應試教育制度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體系的影響,教師采取“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學生課上忙著做筆記,課下忙著對筆記、補筆記,考前背筆記,但是在考試時又完全忘記。這種應試教育體系導致老師很少有機會向學生提問。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只顧講知識點,學生忙于記知識點。久而久之,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互動越來越少,他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
2. 傳統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滿堂灌的授課方式,通過細致、系統、詳盡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大量教學知識,教學形式比較單調。一般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被動地接受,拼命努力地聽老師整堂課講解,課堂上少有互動與交流。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豐富的想象力與靈活的個性得不到展現,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學生陷入課堂沉默。
3.缺少激勵性的評價
在英語課堂上,當學生回答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后,有些老師因為學生的答案不夠正確或不符合自己的預期答案,直接無視學生的表現,或者當堂批評學生錯誤的答案并認定其不動腦筋,不認真思考,然后著急地把發言權轉交給其他學生。可想而知,回答問題的學生沒有從老師那里得到期待的鼓勵、認可與表揚,慢慢地就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試想:讓他再積極舉手發言,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改變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的現狀?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要打破課堂沉默的僵局,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課堂的主人,關鍵還在于教師使用智慧的措施。
二、解決對策
(一)聯系日常生活,引起學生興趣
在現代國際化社會,英語的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提問,創造各種學習的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從而達到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目的。筆者以教學Go for it 九年級教材Unit 6第一課時為例。Section A 圍繞單元話題“發明”,引出被動語態的使用。課文中介紹了電視、電話、汽車、電腦等發明,包括它們被發明的時間、發明者及其作用。在講述此內容時,可以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發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物品的發明歷史有所了解,對這些也非常感興趣,很積極地舉手分享他們身邊的發明,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二)精心設計提問,激發學生思維
課堂提問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隨著英語新課改的實施,教師的重要作用已轉變成培養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能力,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課堂提問作為教師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英語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一堂優秀的英語課,教師的每一問都應精心設計。設計的問題應有層次性、靈活性和啟發性。
同樣以Go for it 九年級教材Unit 6第一課時為例。在熱身活動環節,教師利用PPT課件展示主題圖中的電腦、電視機、電話和小轎車,通過以下問題層層深入,激發學生思維與互動: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Do you know which one of them was invented first?
3.Can you guess which one of them was invented last?
4.Was the TV/telephone/computer invented before the car or after the car?
學生在本環節不需要說出物品的具體發明年代,所以以上問題都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思維力。這些問題的設計同時也為1b聽力做了內容和語言結構上的準備與鋪墊。同時利用圖片進行問答,提高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增加學生主動舉手的頻率,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單詞和句子結構,從而掌握課文的重難點。
(三)轉變傳統觀念,引導學生主角
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決不能再進行“滿堂灌”式的教學。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理解得更深了、掌握得更全了、提高得更快了。這樣的英語課堂完全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成為學生享受學習快樂的地方。
如在學習Go for it 八年級下冊教材Unit 6這一單元時,講的都是一些神話故事或者童話故事,學生小時候都聽過這些故事,自然對這些內容都非常熟悉。教師不需要多講,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就足夠了。在上第一課時,分別講到的是Journey to the West,Yu Gong Moves a Mountain,Hou Yi Shoots the Suns,Nv Wa Repairs the Sky這四個故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也非常感興趣。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就滔滔不絕地試圖用英語表達故事內容與情節,課堂上一片熱鬧。這時教師要完全支持學生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展示自我、自由發揮,體現課堂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享受積極學習的樂趣。
(四)賞識每位學生,樂于鼓勵傾聽
每個人都有希望自己被認可、賞識的需要。賞識教育正是肯定一個人的最好體現。適時給予表揚、肯定,讓每個孩子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同時傾聽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例如在英語課堂中,可以多使用“Good! Well done! You did a good job! You are so clever!”等來肯定并鼓勵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贊揚與賞識。哪怕學生有點回答不順暢,也要耐心地傾聽,理解他想表達的思想,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回答非常感興趣。哪怕回答不佳,也不急于否定。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現象之成因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英語新課程標準下,新時代的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改變傳統觀念,針對現狀找到問題成因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改進自身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學人文素養,打破學生的集體消極沉默,鼓勵并引導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英語課堂不再沉悶、乏味、枯燥,而是像這個年齡段的初中生一樣,熱情洋溢,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裴靜娟.淺析農村中學英語課堂沉默現象的成因及對策[J].校園英語(下旬),2015(10).
[2]楊治安.農村課堂沉默現象之成因及對策[J].語文天地,2017(2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