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珍
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黃金時期,作為教育者,要積極展開科學的幼兒教育,目的就是傳授給幼兒基礎的理論知識,開闊幼兒的學習視野,使幼兒年齡較小的時候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學生一般會受到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幼兒園在所有教育模式中占據主導,社區教育是進行幼兒教育、家庭教育的補充、延續,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成為教育合力,在推動兒童發展方面共同發揮作用。
一、家、園、社區協同育人闡述
如今,隨著科學水平的逐步提升,幼兒教育越來越被社會廣泛關注。然而,幼兒教育要想得到科學的發展,就需要集中社會全部力量,以幼兒園為核心,聯系家庭教育與社會關注,開展協同互助的教育模式。集中社會的教育資源,聯合實現高效的幼兒教育體系。而幼兒教育主要是構建全方位的幼兒園、家庭、社區育人模式。家庭是幼兒首要受到教育的場所,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成員的行為舉動會影響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的父母或其他成員,對孩子所展開的教育主要稱為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在所有教育活動中屬于主導,在教育部門的管理下,依據教育教學的要求展開有計劃的幼兒教育,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書育人,培養學生全面地發展。家庭教育主要承擔了對學生禮儀、道德的培養,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空間,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幼兒的教育問題,社區是學生活動的空間,社區又能把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可以更好地開拓幼兒的學習空間,社區當中可進行不同形式的服務活動,其是為幼兒成長提供科學教育咨詢服務的一種重要場所。
二、家、園、社區共同合作育人的現狀
1.對家、園、社區三方共育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同時缺乏一定的重視。就筆者所在的遠郊縣區來說,有的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父母都以務工維持生活,有的家庭忽視對幼兒的教育,在幼兒年紀較小的時候就放任不管,許多家庭對幼兒教育的重視不夠。社會組織也在忙著各種事務,無法與幼兒園達成共識。依據相關研究表明,80%的家長支持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培養幼兒,同時也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很多家長也愿意積極參與到各項教育活動中,但是,合作共育的模式還有一定的弊端,活動的開展缺乏科學的計劃。
2.家長與教師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不同的家長由于教育理念與教師不一致,有的家長在幼兒園配合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出現了很多負面的情況,比如說開家長會的時候,家長們表現出對幼兒的教育漠不關心的態度。某些幼兒教師對幼兒教育的理解也出現了一定問題,認為幼兒教育具有權威性,屬于家長的領導,對需要開展的活動,通常是硬性安排,導致家長往往處于被動的局面,出現了消極、抵觸的情緒。
3.合作共育活動形式單一。合作共育的核心就是要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產生一定的關聯,共同進行幼兒的教育,使幼兒全面發展。然而,現狀是聯合教育的教學活動較為單一,許多活動只是表面工程,對幼兒的教育毫無實際意義。家、園、社區三方共育模式,不管是在理論深度,還是在實踐廣度上,都還不能適應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的要求。合作共育的開展單純是在開學初期和末期等一些時期進行。
三、促進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建議
1.開展多彩社區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多樣化社區教育互動,將家、園以及社區等開展合作模式落到實處。家庭、幼兒園以及社區等教育都應發揮各自優勢。除了積極展開家長會、親子活動以及園教育外,還需要合理運用公共設施展開以社區服務為主的幼兒講座,指派較為專業的幼兒教師指導家長科學育兒,全方位增強和推動社區合作。
2.提升教師的素質和家長的管理意識。提高教師的素質,就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就可以使幼兒的家庭教育得到完善。合作共育模式下,不僅要重視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同時還要提升家長的教育意識。依據合作共育重視程度的問題,首先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幼兒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問題。積極提升幼師的素質,能夠提高課堂的素質與課堂的質量,也能夠讓家長重視幼兒園教育這一環節。其次,幼兒園的教師也要將家庭、幼兒園、社區這三方共育的理念傳達給家長,讓家長的心中能夠形成共同培養學生的意識。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這三方面必然要形成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負責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社會教育集中優質的教育資源,校園教育則可使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幼兒園與家庭、社區攜手互助,就可以發揮巨大的教育力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教育。
注:本文系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中小學品質提升校長專項課題“構建家園社區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19]GHXZ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