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玲
摘 要:“物哀”美學在日本藝術與文化中遍布各個角落,在文學領域中,川端康成用自然意象塑造了美麗而悲哀的雪國世界,將其“物哀”的美學思想體現在其筆下那些脆弱而美好的自然意象之中,并利用這些意象將《雪國》的故事推向了對于死亡與消逝之美的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川端康成;《雪國》;日本美學;自然;“物哀”
“物哀”美學是日本傳統審美觀念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源氏物語》的寫作,“物哀”的產生和日本的民族性格有著緊密的聯系,根植在日本民族中的不安感使得短暫而燦爛的美成為最受日本文化所接納的美,如櫻花、焰火等諸多形象,都具備這種特點。
川端康成自然而然地在其生長環境中接受了這一日本傳統意識中的美學觀念,他將“物哀”與其本人的情感與生活體驗融進他的作品之中,體現著他特有的創作風格。
一、自然景象的描寫
在《雪國》中,川端康成用不少的篇幅描述了“雪國”周邊的自然環境,且寫景的文字都別具匠心,川端康成捕捉到了“雪”與“幻影”這兩種同樣美好但虛幻而易逝的意象,美好與易碎是“物哀”美學最主要的特征,這些鏡花水月的形象使人感到莫名的哀傷,流動的幻影構成一種悲哀的淡紫色的底色,從開篇持續到小說結束,都給讀者以憂郁之感,但這種憂郁之感是具有“物哀”特色的,它只給人以將近的一種喪失的哀愁,含蓄而又收斂,并不強調毀滅的痛苦與掙扎。
這些美好易逝的事物,在日本美學觀念中是不容忽視的,這些注定毀滅的美好之物使人感受到一種找不到出口的黑暗與陰郁的失望感,因而這種“哀”是無法解脫的,但其卻激發出了一種充斥著悲哀的美,正如同櫻花的悲愴之美一樣,日本人強調櫻花的悲愴之美,更是把其作為賞櫻的最高境界。這樣的觀念即是“物哀”在日本民族審美觀念中最直觀的表現。
在《雪國》中,川端康成用雪、楓葉、冰柱等脆弱美好的意象構造了一個幻影一般美好卻也易碎的故事發生的場景,憂郁之感在故事開頭的火車穿過隧道之后就彌漫開來,形成了貫穿全文的哀婉、凄清的底色。
在這樣的底色之上,川端康成用克制到波瀾不驚的語言講述了已婚男子島村在三年當中多次拜訪山村藝伎的故事,其間表現出這三年中時光在緩慢消逝過程中使得生命變質、枯萎的悲哀。
二、暮色的悲哀
川端康成將這種時光流淌的悲哀之感寄托于他筆下的雪國,而這個雪國似乎總是處于黃昏之中,他反復在作品中描繪黃昏這一時刻,黃昏是晝夜循環往復中一個短暫而美好的瞬間,其中洋溢著夕照時溫暖的陽光,同時也總象征著終結與死亡,其中映射出日本民族對于死亡與美的思考。
黃昏在日本文學中頻繁出現并非偶然,這是一種憂郁不安的情緒的外在體現,是一種日本文學在“物哀”微妙作用下的產物。憂愁的黃昏作為白晝的一種延續而存在,但在日本文化中,死亦是生的延續,更是對生本身的一種超越與解脫,黃昏作為白晝的延續而存在,更是作為一日輪回的時段而存在,死亡也是如此,死亡仍然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人借以超脫生前諸多束縛而升華自身的過程。
川端康成將夕陽的余暉反復涂抹在他的作品之上,在《伊豆的舞女》中,這種黃昏就象征著主人公朦朧愛情的退潮與了結;而在《大川之水》中,黃昏的場景則包含了更多的憂郁與離散的愴然,這種無法把握的消逝感正是物哀美的來源之一。
川端康成將黃昏作為他故事的時間背景,使得整個故事被黃昏美好卻憂郁的氛圍所籠罩,這種氛圍的堆砌與醞釀使得葉子在故事結尾處的隕落宛如一顆流星般炫目燦爛,但同時也將人留在徹底的黑暗之中,正如每一次的黃昏一樣。川端康成對于死亡的體驗可以說是毫不陌生,他甚至有過多的死亡體驗,祖父母、父母、妹妹的相繼離世使得他的童年缺少關愛與溫暖,隨之而生對于死亡的恐懼與孤獨感讓他具備了一種將死亡描寫到深入骨髓的美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借助他勾勒出的所有意象而得以展現的,他將人物生的故事設置在將死的背景與諸多意象之中,也是他對于生命從生到衰微再到死滅的“滅亡之美”的一種體現。事物的消逝與死亡帶給他對于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日本文化中,從來不強調什么死就是等于要和過得好好的日常生活一刀兩斷,也就是不強調死的殘酷而戲劇般惹人注目的非日常性。”這種觀念讓故事中人物的命運與黃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其中既有駒子在平靜而無法掙脫的苦難宿命中的一次次徘徊,也有葉子莊嚴如落日一樣的隕落,這兩個最主要的女性角色在作品中充當著川端康成闡釋其美學理念的角色,暮色是她們悲劇命運發展的背景板,在這樣充斥著美麗與悲哀的畫面中,也適宜于發生這樣美麗而悲哀的故事。
三、銀河與葉子
在《雪國》故事將近尾聲的時候,川端康成用大段的文字描寫了天空中浩渺澄澈的銀河。一個火災的夜晚,一個美麗女子的死亡,要在怎樣的情景下發生?川端康成用一條虛無、夢幻的銀河將故事推向了一處交織著美與死寂的高潮,之前所有的平靜,緩和的淡藍色的景象都在灰燼中變得失控而混亂,“物哀”在此時被點燃,綻放出最美好的焰火,轉而又歸為死寂。
這條銀河的變換正對應著葉子生命的轉變,當島村看到那條銀河時,他腦海中必然出現葉子的身影,澄澈、美好如白銀一樣的存在,銀河的柔美正如葉子一般,而這又不同于其他女子,銀河在柔美之余又顯現出一種脫離世俗的孤寂感,幾乎就是葉子性格的完美寫照,川端康成曾經說他對永遠圣潔的女性有由衷的傾慕與贊賞,所以他賦予筆下的 “處女”具有真誠、雅致、無邪的特征,以至于他自己都常常被這些人物所深深吸引,而暫時忘卻生活、戀愛上的悲傷與哀愁。他將葉子的形體化為銀河,讓銀河成為葉子生命的另一種展現形式,最后再讓葉子縱身在火光中隨著那一條曼妙無比的銀河從空中傾瀉而下,這里將葉子與某種自然景物相融合進行創作,使得自然景物更替轉變的哀傷映入人的生命,將這條隨著時光遷移變化的銀河與一個女子的生命相結合,讓人為之驚艷,也讓人為之心碎。
四、結語
川端康成的《雪國》中的諸多自然景觀皆有其作用,最基礎的雪、幻影等在黃昏的憂郁底色上組成了這場將美從塵世打撈出成為不朽的儀式的基礎要素,而那一條銀河與火光則是最終美得以獲救的最重要的關鍵線索,這場從凡間搶救美的工程到此也得以結束。
參考文獻:
[1]張榮.春空紙鶴若幻夢:解讀川端康成小說的美學特征[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下旬),2010(3):84-86.
[2]陳家雨.從《雪國》領略“寂”之美[J].文學教育(下),2019(2):132-133.
[3]劉娟.“物哀”在日本文學中的美學意義[J].文學教育(上),2018,451(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