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智琴
摘 要:師生之間書面交流是通過文字的傳遞和反饋,打開師生雙向交流的通道,最終達到心理上的相互理解、接受,從而在提升認知和思維水平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書面交流;融洽關系;方式方法
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教育何嘗不是這樣。教學實踐表明,情感是有遷移功能的,學生對老師積極正面的情感,是能夠遷移到學習上并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的。可見,教師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就是增強教育的“親合力”,教師構建與學生溝通交流平臺的能力,是決定他教育教學效能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筆者多管齊下,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嘗試了多種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通過作業本,激勵學生的積極性
作業本是師生書面溝通的重要平臺。在作業中,筆者用談心說話式的語言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會觀察,讓學生從小養成以自己純凈的眼睛、獨特的視角來描繪心中的世界。筆者經常在作業本上給學生寫上鼓勵的話語,提出具體的要求,這些都會激起學生的共鳴,并產生更大的學習動機。
二、小小日記本,記錄傳達師生情感
去年筆者接了一個一年級班。兩個月后,學生已經掌握了拼音,學習了一些漢字。這時筆者讓學生準備一本日記本,記錄每一天的生活點滴以及所見所聞和對事物的感受、看法等。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通過日記來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試圖和他們拉近感情;原因之二是想及早訓練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這個本子采取自愿的形式,因為學生的層次不一,有的家長起步工作做得很早,孩子認識和會寫的漢字比較多,有的學生還不會寫幾個漢字,表達起來有很大困難。評價有對學生語言方面的,也有對學生心靈交流的,更有和家長交流的。小小的日記本記載了學生一步步成長的足跡。
本子雖小,卻在日復一日的交流中無形拉近了筆者和學生、家長之間的距離,小小日記本在三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彩虹。
三、書信雙向交流,讓學生“揚善棄惡”
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學生表現出的閃光點、不良情緒、錯誤行為等,及時寫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關心、啟發、開導他們,能很快使其端正學習態度,主動積極投入學習中。如班上的女生趙×,第一周上課時認真聽講,表現很好。也許是一周以后和她周圍的同學熟悉了,上課趁老師不注意和前后同學打鬧,作業也出錯很多。于是,筆者為她寫了一封信:“趙×同學:你是個非常文靜可愛的小姑娘, 開學第一周的你給老師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坐得端正,聽講專心,作業整齊干凈。可是最近幾天你的課堂表現讓教師覺得你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老師多么希望再看到第一周那個遵守紀律、學習認真的你呀!”孩子第二天回信,表示一定會改掉壞毛病,做一個好孩子。果然,她說到做到了。筆者又及時寫信鞏固這一教育成果:“你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孩子,老師就喜歡擁有這樣言行一致品格的孩子。”
用書信方式進行委婉批評教育,既避免了當面批評同學,讓同學難堪,也節約了其他同學的時間,從而達到既不傷害他們的面子,又使其改正了錯誤的目的。
四、一則信息,溫暖著師生的心靈
如在國慶節期間,筆者給家長的手機發了祝福信息,之后就收到了家長或孩子的回復。從語言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家長和孩子收到信息之后的興奮。有個叫占××的孩子是自己回復的信息:“祝請愛的老師節日快樂!”看著孩子稚嫩的話語和出現的別字,真是感到既好笑又親切,筆者馬上又回信糾正她:“哈哈,孩子,謝謝你的祝福!不過,老師可不是‘請愛的,分清前后鼻音哦!”
五、階段性書面評價,給孩子指出明確的努力方向,加足前進的動力
學生一個周期后的學習等各方面表現,筆者用評語的方式進行全面評價,及時點評其現實表現,突出閃光點,指出不足,從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使自己更加有信心,明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通過以上種種方式,筆者覺得和學生進行交流的能力在逐步提高,表現在教學中,就是學生越來越喜歡上筆者的語文課,每天就盼著上語文課。這一點從學生每次課前的充分準備和飽滿的精神以及發亮的眼神里越來越感受到了。
因為書面溝通交流,筆者和學生的心理越來越零距離,情感上越來越親。在和學生一學期的書面交流中,筆者總結出了以下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更新觀念,保持一顆童心
首先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老師一定要有威嚴的觀念,放下“架子”,真心和學生做朋友;其次,教師要用一顆童心,真誠對待每一次交流,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努力達到與學生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的狀態,讓學生覺得自己獲得了尊重,因而尊重老師,理解老師的用心。
2.書面交流,教師要有愛心、耐心和恒心,更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愛心是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情感基石。書信交流這種溝通方式,會占用老師的很多業余時間,有時候為了鞏固某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果,會連續觀察寫信,所以,教師既要細心,更要有恒心來堅持這個工作,只有這樣才會讓書面交流產生良好的教育鞏固效果。
教育不是輸入與輸出,而是心靈對心靈的撼動,是兩個靈魂的相互影響。無論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只有當師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夠聽到對方的心跳,能夠感受對方的脈搏的時候,教育才有可能發生。只有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伴隨著師生情感交流而進行,才能讓教育達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