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瑩
摘 要:通過“抓團隊、抓反思、抓培訓”的途徑,序列化推進學校校本研修的模式構建,著力提升教師的研究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校本研修;教師研究力;教育教學質量
如何借助有效的研修平臺,在“情境教育”理念、“問思辨”課堂建模的指導下切實提高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教科研水平,提升教師的研究力,我校經過長期探索和不斷調整,漸漸走出了扎實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抓團隊,促研究
1.構建課題研究模式。以基于課題的校本教研模式為載體,健全學校的校本教研制度。首先,構建了學校的科研體系,形成以教科室為主導、教導處為橋梁、科任教師為主體的三級課題教科研網絡。其次,推動教科室轉型成為研究學習型教研室,推動課題教研行為自主化。最后,通過不同層次的課題研究,逐步形成全員參與的教研網絡。
2.搭建青藍工程模式。青年教師和優秀中年骨干教師結對子進行教學研究,通過傳、幫、帶,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每年學校都實施“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在傳統的“一師一徒”做法基礎上,采用“一師多徒,一徒多師”的方式構建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不僅要幫助青年教師盡快“為師”,掌握基本的教學常規、教學流程,還注重學校種子教師的培養,使他們能迅速成為學校骨干青年教師。目的即為充分發揮優秀中年骨干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帶好日常幫扶的同時不斷發掘和激活青年教師的發展潛能,幫助他們梯次前進。
3.創建骨干教師工作室模式。學校相繼成立了“名校長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通過名校長、名班主任師帶徒的方式為骨干教師的成長搭建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平臺,同時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成長經歷轉化為推進骨干教師繼續發展的有利資源。這種工作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帶來了具有前瞻性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經驗。
二、抓反思,促研究
1.系列化推進。系列化的教研活動具有全程性、主題性、延時性等特點。實行教研活動系列化,能為堅持開展反思性校本教研創造條件,保障反思性校本教研的可持續性。2020年,我校的教研活動緊緊圍繞情境教育六個研究專題開展,“研、訓、用”融為一體。
2.實效性把控。要思在課前,對教學理念、學情以及教材分析、教學設計進行推敲,選擇最適合的方法;要思在課中,對課堂、方法、練習的調控精心琢磨,選擇最恰當的策略;要思在課后,對教學風格、精彩之處、遺憾之處仔細揣摩,選擇最適宜的表達。
3.磨課式研究。成功構建了“跟進式磨課教研”——“13335”模式。將課堂作為提升教師能力素養的主陣地,磨課教師確定了磨課篇目后,自己設計形成“初案”,試教時主管領導、導師和教研組長、同年段教師都會參與聽評課,反復琢磨、修改后形成“復案”,再次試教后反思研討設計和實施策略,最后呈現自己比較滿意的課堂教學,形成“定案”。
“13335”模式的內涵——
1:一個研究總專題——“‘問思辨情境教育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
3:語文、數學、綜合三個教研組的全科參與。
3:磨課教師需要磨課兩次,公開教學一次。
3:“初案”“復案”和“定案”三案。
5:五個做課形式依次進行——組內研討課、骨干教師示范課、入職教師亮相課、優秀課例展示課、師徒結對推門課。
針對磨課中發現的問題,設計了以“課堂觀察”為目的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內容分別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實施、教學行為的落實、教學評價的精準”。“觀察量表”的應用使觀課老師正在逐步養成細節觀察和及時反思的教學意識。
三、抓培訓,促研究
1.校本培訓多維化。顧及教師的感受和內在需求,強化教師在培訓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增強培訓的實效。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制定了教師培訓規劃,建立了教師專業發展檔案——《教師成長手冊》,大力推進“請進來、走出去、長出來”的培訓實效,積極參加省、市、區各級各類高端培訓,全學科覆蓋,認真落實每位教師五年不少于360學時的培訓要求,我們構建了“行動起步年—協同發展年—提升品質年—跨步超越年”教師專業發展四部曲,有計劃地開展教師自主研修活動。通過主題讀書匯報、配樂朗讀大賽、教師基本功比賽等活動展現教師的成長足跡,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2.專家引領深度化。學校誠摯邀請市級名班主任,市、區級名師,市、區級教研員蒞臨學校進行學科指導和專業培訓。采用了“走進請出更新理念,專題講座掌握方法,范例培訓模仿起步,相互交流學習借鑒,階段回顧總結提升”五步研訓模式。培訓—實踐—總結—再培訓—再實踐—再總結,在培訓和實踐的結合中,螺旋式提升教師的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習慣,掌握反思方法。同時,專家的高屋建瓴進一步拓寬了教師的研究思路,夯實了研究基礎,成為教師專業化成長尤其是研究力提升的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吳積軍.校本研修與教師專業成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
[2]邱惠群,余利芬,王林發.校本研修的創新策略[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胡同祥.做一個有研究力的教育者[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注:本文為2020年省級規劃課題“基于校本研修提升教師研究力的實踐研究”(申報號:LZ2020-0001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