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認為“同伴教育”引入中職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解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并提出“同伴教育”引入中職體育教學的策略:同質分組,實現差異化教學;統一進行教學設計,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新型體育教學體系;借助信息技術,搭建多元化校園體育交流平臺;“以評促學”,完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關鍵詞】中職體育 同伴教育 價值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159-02
“同伴教育”,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更愿意聽從和接受與其年齡接近、知識背景趨同、擁有共同愛好等,具有某一相同或相近特點的同伴的建議,利用同輩間的影響力,彼此之間傳播知識、傳授技能、分享經驗等,以達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人群的趨眾心理,而這種趨眾心理在涉世未深的中職青少年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
當下,同伴關系已然成為寄宿制中職學校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將“同伴教育”理念引入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通過積極引導及教學干預,借助正向行動者的運動觀念、鍛煉態度以及體育行為等,完成對周邊同齡人群或者是同特質人群的有效影響,有助于促進學生正向體育態度的轉變及體育行為的發生,促使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一、“同伴教育”引入中職體育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調查研究顯示,在回答“在學校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問題中,60% 以上的被調查者選擇“同伴”,選擇“家長”“老師”“校外親朋”等其他選項占比尚達不到 40%。由此可見,涉世未深、可塑性較大的中職學校學生具有較大的依賴心理和從眾心理。“同伴教育”使得學生的受教育活動超出傳統課堂教育教學的時空范圍,學生即便在閑暇時間亦會受到身邊同伴影響或者是自身影響到周邊的同伴。朝夕相處同伴的運動觀念、鍛煉態度以及體育行為都會引發彼此之間的對照、模仿、攀比等,同伴間良好的帶動作用對彼此之間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有著春風化雨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為了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部分中職學校體育教師往往沿用以運動技能教學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固化的教學流程、統一的教學進度及教學要求等約束了學生的自由發展空間,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體育課及體育鍛煉的興趣。將“同伴教育”理念引入學校體育教學,給予學生更多“伙伴式”交流學習機會,學生在更加平等、和諧的氛圍下學習鍛煉,在這過程中同伴之間亦師亦友,互相反饋意見并分享學習經驗,學生主體地位得以提升,學習主動性不斷增強。“同伴教育”靈活的參與形式及濃厚的伙伴氛圍,對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有助于解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現階段中職學生在運動能力、身體素質、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異性,而在傳統體育課堂中常規教學手段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鍛煉需求,“一刀切”的課堂教學模式看似“面向全體學生”,但勢必會導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兩極分化的不良現象。“同伴教育”理念將“同質”學生聚集成學習小組,這種分層教學有助于教師有計劃地制定個性化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上實現因材施教,解決了學生個體差異性問題,促使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四)有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中職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應緊扣學生專業的職業屬性,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都應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服務,然而受課堂容量的限制,在傳統形式的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體育知識、運動技能、鍛煉方法等的教學,主要是教師單向學生教授知識的過程。而“同伴教育”則更加強調同伴間的互動學習及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靈活多變的“同伴教育”組織形式,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為學生營造更加和諧的成長環境,而且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協同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職業人文素養也有著極大的裨益。
二、“同伴教育”引入中職體育的實踐
(一)同質分組,實現差異化教學。實現差異化教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將“同伴教育”理念引入中職體育教學,首先,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以中職一年級學生為例,入學初期多數學生會選擇與同宿舍小伙伴組成學習小組,推選宿舍長或性格外向的同學作為小組長,擔任小組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其次,隨著教學活動的深入及“同伴教育”活動的擴大化、多元化,部分學生因未能融入小組學習環境出現懈怠情緒,教師要根據學生訴求、學習能力、運動水平、學習習慣等實際情況對分組情況及時進行二次調整,幫助學生重新建立同伴關系。再次,教師要盡可能地分別為各個學習小組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及明確的、可測量的訓練目標和任務,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太極拳新授技術課中,可要求各組學生至少完成五次新授技術動作練習,基礎組學生能達到跟隨小組同伴共同完成動作演練的水平、提高組學生能達到在同伴的提示下完成動作演練的水平、強化組學生能達到獨立完成動作演練的水平。最后教師應當成為“同伴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對每個學習小組學練情況進行巡回指導,并針對各小組“同伴教育”開展情況及時給予持續不斷的反饋意見和幫助,實現體育課從教師主導的“講臺”向學生為主體的“學堂”的有機轉變。
(二)統一進行教學設計,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新型體育教學體系。學校體育不應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自發的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社團、興趣班等“第二課堂”活動都應成為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第二課堂”開展情況也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教學成效。然而研究發現,中職學校考試、升學壓力雖然較小,學習環境相對寬松自由,但是學生課外自主運動積極性不高,課外體育活動行為多呈現零散式,碎片化狀態,隨意性明顯,缺乏明確的鍛煉規劃。體育教師應結合學校專業設置、校園文化、基本學情等實際情況,嘗試對體育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體育活動進行統一教學設計,使二者有機銜接在一起,如預留課外體育作業、舉辦校園體育文化節、開展體育課學習成果匯報表演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活動,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新型體育教學體系。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將體育課堂中的同伴關系延伸至課外,同時也有助于將課余生活中的同伴關系擴展到體育課堂,借助同伴間的互相影響力,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將隨意的個體體育行為轉化為相對有規劃的集體體育行為,一定程度上吸引并帶動身邊更多的小伙伴參與其中。
(三)借助信息技術,搭建多元化校園體育交流平臺。隨著科技發展,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當代中職學生的生活習慣及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體育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及新興體育鍛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搭建多元化的校園體育交流平臺,推動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現代化改革。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當代中職學生的交流方式,體育教師應聯合學生管理部門對學生的體育興趣、運動意向、校內運動項目開展情況展開摸底調查,幫助學生建立各個體育項目的在線論壇、QQ 群、微信群、微博群組等交流平臺,在第一時間將興趣愛好相同的小伙伴最大范圍地聚集在一起,為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打造學習鍛煉的交流平臺,便于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互助交流。經研究發現,部分中職學生非常重視自己在朋友圈運動達人排行榜中的名次,并樂于為此努力,也會為朋友圈中成績優異者或每天堅持運動的小伙伴點贊。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宣揚這種校園體育文化潮流,鼓勵學生嘗試使用 KEEP、悅動圈、微信運動等運動類 APP 和健身小程序。另外,鼓勵學生通過 QQ、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社群和平臺中“曬”“秀”日常健身圖片、跑步路線圖、鍛煉經驗心得等,傳播校園體育正能量,以此吸引更多的小伙伴加入日常體育鍛煉行列。
(四)“以評促學”,完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相對于由體育教師主導的常規課堂教學,“同伴教育”過程中學生學習及鍛煉環境更加寬松自由,然而部分中職學生自我控制力較為薄弱,如若缺乏有效監管機制,極易產生松懈情緒,將會大大消減“同伴教育”成效。教師可通過完善傳統體育課程評價方法的方式,構建以教師評價為主、同伴互評為輔,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以評促學”,加強對“同伴教育”過程中學生學習及鍛煉情況的跟蹤和檢測。鑒于當下中職學校一線體育教師普遍承擔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研究認為中職體育課形成性評價可由體育教師和學生協同完成,如鼓勵各小組同伴之間對彼此學習態度、參與表現、進步程度等情況每周進行實名評價,由小組長對評價情況進行監督、整理、匯總,報授課教師核準后,作為形成性評價的參考因子,納入學生綜合成績評價體系,對學生體育成績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以評促學”既反映了“同伴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鍛煉成效,又能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促使同伴之間能夠做到互相督促、互相激勵、互相指導,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進而也提高了“同伴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不但要為學生未來職業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也是提高學生職業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將“同伴教育”理念融入常規體育課堂教學,便于教師根據具體學情組織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因材施教;“同伴教育”亦可以發生在學生課余點滴生活中,時刻影響著學生的運動觀念、鍛煉態度以及體育行為等。將“同伴教育”引入中職體育教學,有效實現中職學生校園體育活動的生活化、習慣化、常態化,更加符合現代中職學校體育教學需求,也為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曉霞.“同伴教育”在游泳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9).
[2]傅 森.對體育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
[3]鐘晴偉.基于同伴教育的德育創新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4).
[4]劉遠海,左婷婷,但愛蘭,等.課內外一體化改革背景下高校體育第二課堂構建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5).
[5]彭文剛,呂在艷,曾志海.“第二課堂”制度下體育社團活動對提升學生能力的路徑探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3).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陽舞獅技藝校園傳承的機制研究與實踐”(GXZZJG2019B144)。
【作者簡介】王振亞(1984— ),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廣西中醫學校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