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文 郭紅
摘要:美國著名小說家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裔女作家。其代表作《寵兒》更是獲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被譽為美國黑人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文章從生態女性主義角度解讀《寵兒》,分析《寵兒》中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同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剖析塞絲作為受壓迫女性與動植物的相似性,從而探索女性在生態社會的地位,對了解這部作品的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寵兒》;生態女性主義;自然;和諧
一、莫里森與《寵兒》
非裔美國小說家托尼·莫里森共出版了十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最藍的眼睛》《蘇拉》《所羅門之歌》《寵兒》等。莫里森的小說重建了一種根植于當代黑人歷史并融入現代美國生活的黑人文化。對于莫里森來說,黑人的歷史可以說是黑人文化的精髓,更是一條不可割斷的紐帶,牽引她回到過去,找尋靈魂的寄托。在黑人女性主義觀的表達上,托尼·莫里森經歷了從備受指責到顛覆再到重建的過程,最終完成了獨立的黑人女性主義表達體系。
《寵兒》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塞絲的女奴,從肯塔基州一個名為“甜蜜之家”的莊園逃到辛辛那提一個名為藍石路“124”號的房屋,獨自尋求自由。(1)28天后,奴隸主抓住了她。為了不讓她的孩子們經歷和她一樣的悲慘命運,她決定殺死他們,最后,她割斷寵兒的喉嚨,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塞絲也因為殺害了她的孩子而被社會所憎恨和排斥,一直忍受著良心的譴責和孤獨的折磨。然而,18年后,女孩的鬼魂在“124”號附近出沒,向她的母親索債,償還丟失的母愛。她不僅折磨她的媽媽和家人,還引誘塞絲的情人保羅·D,破壞塞絲穩定而正常的生活。
二、生態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是生態學與女性主義的交集,是婦女解放運動與生態運動結合的產物。這一學派出現于20 世紀 70 年代,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是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生態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生態女性主義突出了根植于家長制邏輯中的父權統治和自然統治,從性別的角度切入生態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批判。生態女性主義是政治和社會運動的產物,是第三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重要流派。它認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與自然的退化之間存在著相似性。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性別歧視、性別控制、自然控制、種族歧視、物種歧視和其他社會不平等之間存在互動關系,批判以男性為核心的社會體系,主張以生態學和女性主義為原則,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烏托邦。
三、《寵兒》與生態女性主義
(一)塞絲和她的三個男人之間的關系
1.學校老師——塞絲精神上的壓迫者
奴隸主加納先生死后,學校老師負責“甜蜜之家”,他是一個冷血的虐待狂、狂熱的種族主義者。他對種植園采取了一種強硬的懲罰制度、把對奴隸的壓迫看做科學研究,包括提出問題,進行身體測量,他甚至教他的白人學生奴隸的動物特征。(2)學校老師和他的侄子不僅打塞絲,而且他的侄子在她逃跑之前吸走了她的奶水,留給她一個無法忘記的噩夢。也正是他們的追捕導致塞絲殺死寵兒,并在其靈魂歸來后過著悲慘的生活。綜上所述,這位學校老師可以被認為是塞絲的精神壓迫者。
2.黑爾——塞絲逃避現實的推動者
作為一個奴隸,塞絲直到遇見她的丈夫黑爾才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黑爾是一個慷慨、善良和真誠的男人,他們在“甜蜜之家”結了婚,過得很開心。她不僅從黑爾那里得到愛,還得到了他們的孩子,她愛他們。而當塞絲遭到欺侮時,黑爾卻眼睜睜地看著白人在塞絲身上施暴,不敢為她與白人爭斗,最后忍受不了而逃跑了,丟下妻子和兒女不顧。這一切推動了塞絲保護孩子的想法,進一步轉為行動,為了不讓孩子繼續和自己一樣的生活而逃離“甜蜜之家”。
3.保羅·D——塞絲自我意識的引導者
保羅·D和塞絲一樣,是“甜蜜之家”的一個奴隸,18年后,他們在“124”號相遇,談論著同樣的記憶。保羅·D的到來使塞絲有更多的機會和動力忘記過去的痛苦,喚醒塞絲重新認識自己、做自己的自我意識。因為兩人相似的經歷使他們的男女關系在“124”號持續了很長時間。在保羅·D提出讓塞絲給他生個孩子時,塞絲認為自己被鬼魂控制后的未來沒有希望。她已經失去了三個孩子,所以她還沒有準備再要一個。塞絲拒絕保羅·D這一行為也是塞絲自我意識的體現。
(二)塞絲和大自然的關系
生態女權主義者認為,對女性的壓迫與自然的退化相似。事實上,女性和大自然的作用相似,人類經常把地球看作母親。人類生活的地球為人們提供了空氣、水和其他供給,讓人們活著,過上好日子,就像一個成為母親的女人一樣,給孩子提供奶水和其他需要的東西。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中,女性都處于男性統治下的劣勢地位。在《寵兒》中,女人總是被男人控制著,尤其是在“甜蜜之家”,塞絲總是被奴隸主鞭打,很明顯,女性處于劣勢。學校老師的兩個侄子抓住塞絲,吸走了她給孩子的奶水,揭示了女人和自然之間的相似性,男人向女人索要食物和其他補給,就像人類向自然索取的一切一樣。
《寵兒》的開頭寫道,塞絲走在美麗的田野上,眼中不斷閃爍著梧桐樹之美,可是一個年輕的黑奴尸體掛在那棵美麗的梧桐樹上,由此美麗的梧桐樹變成了死亡之樹,自然成為了死亡的象征。(1)當奴隸制盛行的時候,奴隸們整天都在地里干活,田里茂盛的植物不可避免地成了黑人苦難的見證和象征。在大自然的見證下,塞絲與黑爾在玉米地結合,大自然與黑爾的愛使她擺脫了痛苦的過去,開始新的生活,這表現出自然不僅治愈了他們的創傷,也給了他們繼續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四、結語
社會生態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多種客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諧有序的系統。(2)而生態女性主義思想則通過對男與女、個體與社區、黑人與白人的再生產,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個體與自然的關系。除了拯救生活在生態危機和精神危機中的人們,女性和自然受到更多的關注。莫里森的《寵兒》不僅體現了生態女性主義的精神實質,同時,歌頌了人性與自然的美,表現了女性與自然的同一性。小說中對自然與女性關系的挖掘,揭示作者追求女性解放的強烈愿望。莫里森呼吁女性主動建立平等互助、互敬互愛的性關系,批判父權制、奴隸制、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意圖為整個黑人民族找尋生存之路和希望,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共同建立和諧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