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績飛
摘 要:蠶桑作為績溪縣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制約,績溪縣蠶桑產業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蠶桑生產面臨著新的困境?;诖耍P者分析了績溪縣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針對性地對策建議,旨在促進績溪縣蠶桑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績溪縣;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建議
績溪縣地處安徽省南部,屬于典型亞熱帶季風山區地貌,氣候溫和、水資源豐沛、光照充分,適宜栽桑養蠶,是安徽主要蠶桑生產大縣,特別是承接“東桑西移”工程后,蠶桑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用工成本的提高,績溪縣蠶桑養殖量和生產效益有所下降,桑園面積呈縮減態勢。針對績溪蠶桑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轉變蠶桑產業發展思路,探究促進蠶桑產業健康發展的可行性對策,對于提高蠶繭產量、鞏固蠶桑產業根基意義重大。
一、績溪縣蠶桑產業發展現狀
蠶桑生產作為績溪縣主要支柱產業,是當地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近些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通過采取低產老桑園改造、共育小蠶、優良蠶品種發放、訂單收購服務和產業布局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蠶桑產業的發展。隨著績溪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就業途徑的多樣化,養蠶農戶逐年減少,加之繭絲綢市場波動、當地諸多桑園地被征用以及農村養蠶戶老齡化嚴重等各類因素的影響,使得傳統的蠶桑產業受到較大的沖擊,績溪縣桑園種植面積、年飼養蠶種量和年產蠶繭量均有一定程度的萎縮。
二、績溪縣蠶桑生產存在的問題
桑園種植面積逐步減少,桑蠶產業比較效益降低。近年來,繭絲市場波動大,桑蠶產業比較效益下降,蠶農桑蠶生產積極性不高,特別是中藥材、蔬菜等經濟作物栽培方興未艾,以致大部分蠶農轉行,甚至出現毀桑棄桑現象,造成桑樹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嚴重制約了績溪縣蠶桑產業的發展。具體體現在:國內肥料等農資價格呈上漲趨勢且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致使種桑養蠶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降低,蠶桑生產效益不明顯;相較于經濟作物栽培,蠶桑生產用工量、用工成本較高,而種桑養蠶收入相對較低,比較效益下降,勢必會出現桑園拋荒或挖桑改種的情況。
蠶桑產業技術服務人員不足,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蠶桑產業技術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更新慢,服務不到位,技術推廣具有較大難度,同時農村蠶桑養殖勞動力多為年長的老藝人,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蠶桑生產勞力不足且老齡化嚴重,進一步制約了績溪縣興桑養蠶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全縣桑園布局分散,蠶桑產業未能作為一項產業發展,缺乏專業化發展意識,致使蠶桑生產水平較為落后,經營管理粗放、專業化程度不高,規?;?、集約化生產難以形成。
蠶桑生產缺乏扶持資金,省力化養蠶技術推廣受阻。蠶桑產業缺乏項目資金支持,桑園基礎和養蠶設施較為落后,蠶桑新技術的研發和試驗、引進和示范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特別是省力化養蠶技術的推廣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礙,導致蠶桑生產效率和效益下降。同時,隨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戰略轉移及“東桑西移”工程已實施結束,用于扶持蠶桑產業項目的資金逐步減少,不能更好地為蠶桑產業發展提供必需的資金保障,勢必會影響蠶桑生產基礎。此外,蠶種市場監管難度大,非法蠶種流入多、品種混雜,蠶繭收烘體制弊端突顯,表現為優繭不優價、收烘設施落后影響蠶繭質量、突擊收繭和隨意定價等現象嚴重,難以保障蠶農基本利益,挫傷農民種桑養蠶積極性。
蠶桑技術與現代先進技術難以有效融合,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桑蠶產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人工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絕大部分的工序仍需要人工來完成了,其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總體偏低,要想與現代先進技術有機融合實屬不易。機械設備無法完全替代人工,也不能有效滿足人們對多樣化織品的需求,同時由于蠶桑養殖和綢品制作的勞動力多為年長老者,學習智能化、自動化機械產品相對困難。此外,蠶桑養殖農戶對高成本蠶桑業在產品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能否獲得高回報有所擔心,也對蠶桑產業發展前景較為迷茫,致其發展后勁不足。
三、績溪縣蠶桑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推廣省力化蠶桑技術。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情況,必須加快省力化蠶桑技術的推廣,主要體現在小蠶聯戶共育、大蠶蠶臺條桑育、大棚養蠶和方格簇上簇技術等方面,在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實現繭質優良、穩產豐產;在推廣實用技術過程中應注重適用于蠶桑生產的機械,譬如桑園統防統治器械、蠶室消毒機和桑枝剪伐機等,提高蠶桑生產效率。此外,鼓勵收烘單位應用先進設備,推行標準化收烘,探索蠶繭收烘體制改革,激勵蠶農生產優質蠶繭。
擴大蠶桑生產規模,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一方面,加快蠶桑生產基地和優質繭基地建設,蠶桑重點村鎮可建設規?;Q桑示范片,促進蠶桑生產和蠶繭加工標準化,穩定蠶桑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實行“蠶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聯合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蠶桑專業村鎮、蠶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帶動與示范作用。發展蠶桑大戶,培育一批蠶桑生產示范戶,鼓勵引導蠶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加強與龍頭企業合作,推進蠶桑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實現蠶桑生產專業化、規?;?。
加快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拓寬蠶桑產業鏈。一是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度開發蠶桑產業資源,擴大桑枝食用菌、桑葉茶和蛹蟲草以及蠶絲被、織綢、精紡、混紡等加工產品的生產,形成多樣化和多渠道的發展格局;二是加快桑園套種套養的推廣,使桑蠶規模逐步擴大,拓寬蠶農增收渠道;三是促使“蠶桑業+旅游”的聯合,注重蠶桑產業的生態旅游價值,將蠶桑生產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適度開發絲綢服飾、絲綢旅游工藝品,從而高效利用蠶桑資源,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
加大蠶桑產業項目資金投入,加強產業政策引導。積極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來企業,使其在蠶桑產業給予資金支持,建立蠶桑產業發展基金,用于養蠶大戶設施補貼和種桑建園補助,同時政府部門應給予蠶桑產業更多政策方面的支持,譬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蠶桑的生態價值進行評估,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予經濟補償,從而對蠶桑和糧食等農產品的比較效益加以有效調節,增強農戶種桑養蠶的信心;采取針對年輕人的優化政策,鼓勵支持青年一代投入蠶桑產業,使蠶桑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加大蠶桑生產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提升種養水平。一是根據績溪縣蠶桑生產季節,通過多種形式,譬如種桑養蠶大戶宣傳、開展現場會和培訓會等多樣化的活動,推廣蠶桑生產新技術,加大標準化養蠶技術的培訓,進而提升全縣科學興桑養蠶水平;二是結合績溪縣自然氣候和種養條件,積極引進、推廣抗逆性強、出絲量高、穩產優質的蠶桑品種;三是加快推廣桑蠶病蟲害綜合治理關鍵技術,建立健全桑蠶病蟲害防控體系,從而保證蠶繭質量,提高桑蠶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袁詠平.推進蠶桑產業發展的建議[J].廣東蠶業,2019(9):1,3.
[2]江永勝.皖南山區蠶桑發展的現實問題與應對策略[J].農技服務,2010(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