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摘 要:高職院校的學分制改革,基本上都是從學習本科院校的學分制開始。在實施學分制的過程中,高職院校也發現了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在本科院校很少出現。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在辦學的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習實施本科院校學分制模式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問題。本文對這些差異進行分析,為高職院校實行學分制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本科院校;學分制
根據2019的數據統計,我國現有高職院校1418所,在校生達到1134萬人。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達到5.8萬個,涵蓋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充實到國民經濟建設各個崗位,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職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高職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學分制改革,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由于本科教育早已實施了完全學分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學體系和管理模式,因此廣大高職院校的學分制改革,基本都是從學習本科院校的學分制開始的。
在高職院校實施學分制的的過程中,出現了若干問題。有的高職院校對實施學分制提出的質疑,還有的高職院校進行了反思,尋找問題所在。
作為一種制度,學分制本身并沒有任何問題,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在辦學各個方面主客觀條件的較大差異,才是高職院校照搬本科院校學分制出現問題的原因。下面從幾個方面對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進行比較,總結一下二者的差異。
一、教育地位的比較
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兩種形式,二者側重點不同,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分工也不同。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二者本來不應該有地位的差異。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二者不但存在地位的差異,而且差異非常大。
首先,高職教育屬于專科教育,從學歷上說,要低于本科教育。學歷的差別,導致在廣大群眾的心目中,特別是有學歷情節的學生和家長心目中,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也低于本科教育。
其次,高考填報志愿的先后順序不同,也在潛意識之中影響了學生報考學校的選擇。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不是平行的,高職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補充了。這就造成了家長和學生在擇校的時候,不是根據將來的發展和自身的特點合理選擇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而是在分數允許的情況下,首選本科院校;只有分數不夠本科線的時候,才“無奈”的選擇高職院校。
另外,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設置學歷門檻,存在學歷決定待遇的情況,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職教育的地位。
二、生源的比較
由于高校是按照分數來招收錄取學生的,在高等教育的起跑線上,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差距。雖然分數并不能完全與能力劃等號,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某些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力上,甚至還超過本科院校的學生。但是,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考分數不高,也基本上就是前期學習情況的真實寫照。
生源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質量。本科院校實施學分制,提倡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沒有任課教師全面指導的情況下,也可以完成學習內容,真正學到知識。另外,本科院校學生學習和就業目標明確,可以合理選擇選修課,全面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本科院校的學生在中學時期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度自律性,是保證本科院校學分制實施的重要條件。
相對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獨立性較差,在中學已經習慣了任課教師和家長的督促。而且即使在有人長時間監管的情況下,他們也不能保證學習的質量。在很多高職院校里,學生的學習風氣非常差,作業和考試抄襲現象嚴重,這些情況其實都是學生在中學學習問題的延續。有的高職院校在試行學分制的時候,也設置了一些選修課程,但是學生選擇非常隨意,缺乏目的性,失去了選修的意義。
三、辦學經費的比較
學分制的實施,需要高校在各個方面提供足夠的支持。2004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對高校辦學條件提出了若干指標,這些指標都是由辦學經費來支撐或者與辦學經費有關的。
辦學經費的差異,是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各方面條件里面差異最大的。根據2019年的數據分析,全國前六十位的本科院校,辦學經費都超過20億,而處于山東省地級市的高職院校,辦學經費普遍在2億到3億之間。沒有充裕資金的支持,高職院校在學習和實施本科院校學分制的時候,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一般來說,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包括財政撥款、科研經費、校辦產業和社會捐贈。
(一)財政撥款。公辦的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的辦學經費來源是財政撥款。財政撥款對于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政策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按照教職員工和學生數量撥付。但是,本科院校的規模普遍比高職院校要大,教職員工和學生數量也多,因此獲得的財政撥款也多。另外,985、211和雙一流高校,由于自身的優勢,也容易獲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政策傾斜,額外獲得一些財政支持。
(二)科研經費。本科院校大多是綜合類院校,承擔一定數量的科研任務,因此也可以獲取一定數額的科研經費。名氣較大、科研力量較強的本科院校,獲得的科研經費就更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為社會各行業培養熟練技術人員,科研能力較弱,很難從政府和相關機構獲取科研經費。
(三)校辦產業。很多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校辦產業,包括公司、工廠、附屬醫院和出版社等等。這些校辦產業依托本科院校的社會名氣和科研能力,大多經營的非常出色,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有的高校的控股企業甚至做出了非常大的業績,在本行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名氣都超過了高校本身,比如清華同方、清華紫光和北大方正等等。這些校辦產業的資金和社會關系反過來又為本科院校提供了巨大的回報,形成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良好循環。高職院校基本都是由直屬職能部門和教育部門雙重管理,缺乏自主權,加上自身資金和人力缺乏,很難再興辦下屬產業。
(四)社會捐贈。隨著社會總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思想的進步,社會捐贈也逐漸成為高校辦學經費的重要來源。根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正式發布《2019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愿填報指南(校友會版)》的數據顯示,社會捐贈排在第一的清華大學和第二的北京大學受捐金額分別達到123.09億元和91.49億元,即使排在100位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得到了超過1億的捐款。
然而,在這份名單里,卻沒有找到任何一家高職院校的名字。名牌大學的學生,畢業之后取得成績確實更多一些,特別是在商界和政界。在自身價值實現以后,他們既有能力,也愿意回報母校。從社會層面來說,一些知名企業在選擇捐贈院校的時候,也確實存在名校情結,更愿意把錢捐贈給名牌本科院校,而不愿意捐贈給籍籍無名且對企業宣傳沒有太大幫助的高職院校。這就造成了社會捐贈資金的分配不平衡,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加劇了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辦學經費的差距。
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在主客觀方面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高職院校在學習本科院校的學分制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這些主客觀條件,在短時間無法彌補這些差距的情況下,制定和實施適合自身情況的學分制。
參考文獻:
[1]專家解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N].中國教育報,2019-03-20(04).
[2]許志軍.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現狀分析及對策——以遼寧省17所高職院校為例[J].遼寧教育研究,2008(11).
[3]楊延.高職教育實行學分制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