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佐彤
題解:
“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素養(yǎng),一種品質。從小處著手,并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潤澤課堂”,指教師和學生均能相互安靜輕松地認真傾聽用心交流的課堂。
一輪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收獲頗豐。同時,我們也應該沉下心來靜思: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課堂是否真正做到高效益?熱熱鬧鬧的外表下面,大部分學生是否真正學有所得?流暢得幾乎無瑕疵的教學流程,是否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理想標準?
如果進入課堂觀察,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反饋出來的情況其實讓人憂心:有些課堂雖然教學流程看起來完整流暢,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但近半數(shù)的學生思想早已游離于課堂之外。
析其原因:新課改理念的沖擊,使得教師致力對教材的把握,把研究重點放在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流程方面。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注,忽略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尤其是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設計雖精巧,但課堂教學實效收效甚微。傾聽能力與習慣的缺失,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以“培養(yǎng)學生傾聽能力”為切入點,以“營造‘潤澤課堂”為目標,從而帶動教師對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關注,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1 對影響傾聽能力與習慣的歸因探究
我們從各個層面探究一下影響學生傾聽能力與習慣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當前的家庭的教育觀,讓孩子擁有比較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不喜歡聽別人說,只喜歡“我來說,你來聽”。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原因。教學設計缺乏吸引力,無法全程調動小孩強烈的求知欲。
(三)缺乏系統(tǒng)的傾聽習慣訓練。傾聽習慣并非與生俱來的,須經(jīng)過后天的訓練與強化。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在傾聽方面做過專項訓練,學生在聽課時會只顧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繼而等待老師的贊許及同學的羨慕,不能自覺地敦促自己認真傾聽。
(四)環(huán)境氛圍的影響。班額超標,一個班幾達四五十人,教室擁擠,空間狹窄;學生在校生活學習節(jié)奏較快,學校常常用校園廣播提醒學生。久之,學生易心煩氣躁。
2 培養(yǎng)傾聽能力與習慣的對策與措施
2.1 創(chuàng)設寧靜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
2.1.1 減縮班額,合理調配
對于班額超標過多的,應該報請上級部門進行擴班;班級人數(shù)比較多又確實無法減縮的班,學校應將該班教室調配到空間更大的教學區(qū)。這樣就使得教室不再那么擁擠,每排前后左右都有一定的間距,孩子們進出座位自由輕松。
2.1.2 創(chuàng)設溫馨而富有情趣的校園氛圍
首先,減少校園廣播的播放次數(shù);部門間的上傳下達改為平臺信息發(fā)布或個別電話通知;校園上下課的廣播音樂應選取輕松柔和的
曲目。
其次,營造和諧宜人的校園文化。將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與精神文化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在過道、走廊設置“輕輕走路、悄聲講話”等提示語。教室的墻上,貼上有關引導人們靜心傾聽的名言。引領學生“聽花開花落的聲,賞春去秋來的韻。”
2.2 增強課堂活力,激發(fā)傾聽興趣
一方面,以教學內容為出發(fā)點,教師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傾聽興趣。備課重點除了研究教材、吃透重難點,也要要求教師更多地在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運用新穎實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一定新異感;教學活動盡可能讓全員參與,讓學生普遍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以教師為出發(fā)點,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力求兒語化和趣味性,并以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專注傾聽有了感情基礎。教學語言還包括教師的姿體語言,如:手勢暗示、目光暗示、語調暗示、接觸暗示、教具暗示等。教師應經(jīng)常從三尺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進行交流,在提問時能關注全體學生。
此外,針對小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點,教師還可以在課中適當安排一些放松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如低年級安排韻律操,運用兒歌組織教學;中年級則可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活動,高年級做五次深呼吸等形式,從而使課堂做到動靜結合,有序有效。
2.3 加強傾聽能力與習慣的訓練
2.3.1 做好傾聽的準備
課前教學用具的準備。對學生課前學習用具的準備,應提出一定要求,并安排班干部課前進行檢查。根據(jù)課表安排,按老師要求準備好下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其他無關的用品一律整齊地放入課桌內。這樣,有利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不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也能有效地預防課堂學習中玩學具、翻弄書包找學習用品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
聽課姿勢的準備。課堂上,要對學生傾聽的姿勢給予指導。比如:身體基本端坐,兩腳平放,腰桿挺直,兩手又疊放于桌面,目視前方;聽同學發(fā)言時,眼睛看著書上或老師出示的內容,盡量不要轉身看發(fā)言同學的臉,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或贊同。
2.3.2 教會方法,使學生善于傾聽
讓學生學會傾聽,也得教給學生一些傾聽的方法。
教師要教會學生要做到“五心”。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fā)言人說的每一句話。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發(fā)言,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學生應學會評價同學的發(fā)言,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fā)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這樣“說”、“聽”、“思”并重,學生才能在交流中相互促進。
2.3.3 進行傾聽能力與習慣的技能訓練
結合各學科的特點,教師可平時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性布置一些有關聽的技能訓練,適當安排一些聽讀的作業(yè),以加強學生傾聽能力與習慣的培養(yǎng)。如語文科的聽記訓練、聽答訓練、聽述訓練、聽辯訓練、聽改訓練、聽感訓練……英語科的復述和轉述、討論和辯論、摘要訓練等。
平時,開展一些聽力游戲活動,既受學生的歡迎,也能巧妙地強化學生的傾聽意識。如“拷貝成功”,就是很受孩子們歡迎的游戲。教師把一句完整的話講給第一個孩子聽,第一個孩子再輕聲傳給第二個,第二個再傳給第三個……這樣,能在快樂的游戲中培養(yǎng)孩子傾聽的準確性。又如:聽猜游戲。利用晨讀或者閱讀課時間,教師選擇兒童感興趣的課外讀本,聲情并茂地朗讀給孩子聽。在讀的過程中間或停下讓學生猜測一句話中的一個詞語、故事里面人物的語言,設想故事中的一個情節(jié)或者故事的結尾。這種訓練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又有效地訓練了孩子的傾聽能力。
3 良好的傾聽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當教師持之以恒地訓練與培養(yǎng),學生能慢慢感受到傾聽的魅力,感受到傾聽帶給他們的快樂,學會了先聽后說,想好再說,逐步養(yǎng)成善于傾聽的好習慣。這樣,課堂上不僅有活躍、熱烈的討論、爭論場面,也有了更多的靜靜的傾聽和深深的思考,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課堂教學效益的大提高:學生從“愛講”轉“會聽”,在“會聽”中促“多思”,從而營造出真正“思維靈動”的、“潤澤”的高效課堂。
更值得指出的是,在“潤澤”的課堂中,學生還能學會尊重,懂謙虛、禮貌,養(yǎng)成良好的交往習慣,也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