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麗
摘 要:培養核心素養問題的提出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改革要指向學生的發現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語文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的學科,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但是,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呢?合理設置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開展趣味性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途徑。針對語文趣味性教法,搜集有關資料進行文獻歸類。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課堂教學;趣味性教法
基于培養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教學法將語文的人文性,也就是語言文字教育對立德樹人、情感熏陶的作用有了更好的優化。在核心素養影響下的語文趣味性教學要求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重視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及個體情感體驗,并要求教師為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
1 語文核心素養的認識
我國教育部自2014年以來倡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由此開始新一輪的教改。李世紅在《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語文課程整合》中提到,要融合學科、課堂內外、單元教學于一體,凝練教學主題,創設教學情境,從而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旨在培育學生的語言、文化、思維、審美四個方面,使學生養成在教學實踐中終身學習的習慣,尊重他們個性化的發展,最終形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概念的出世,也一直存在著百家爭鳴,少有統一共識的地方。鄭新麗等諸多學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最本質和重要的東西。筆者認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學語文教學,主要是指生字詞句的積累,朗讀的訓練,課外閱讀的延伸拓展、寫作、交際、審美情趣、價值態度等的綜合體現。通過教師專業的引領,由語言知識體系的教學向人文教育轉變。
2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
2.1 從社會生活中擷取
初中語文的核心素養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連。為了培育這一素養,學生要對于自身所處的環境足夠了解與熟悉,并參與其中,方可在特定的情境下習得言語知識運用的能力,建立語感。
上海部編版六下教材中與社會相關的單元有:民俗文化、珍惜光陰、環境保護、緬懷革命先烈,這幾個單元分別展現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淵遠流長,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在記敘、抒情、說明中描繪了社會變遷中平凡人物身上淳樸、天真、英勇、崇高的形象,也能看出編者對學生歷史文化、家國情懷熏陶培育的重視。《開國大典》、香港作家何紫文字中的《別了,語文課》,教師在講授過去的歷史變遷時,要與愛國情懷的培養聯系起來。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重難點的針對性設立,能幫助學生提高關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認識,讓學生認清歷史,珍惜現在強有力的祖國,激發學生以建設中華為己任的使命感。
2.2 從自然中窺探、采擷
對學生而言,自然這一名詞太過寬泛,抽象,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山川湖海,培養他們熱愛自然、擁抱自然的情懷。
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地球、青山、土地,從今昔的對比中,得出作者對于環境保護的一種呼誥、吶喊。在教學時,把單元教學和學生現處的自然環境結合對比著看,讓學生知悉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的規律,事物進化發展改變的原因。自然界正因人們的濫砍亂伐而面臨的威脅。面對日益惡化的社會進程,學生需要結合實際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案,更深入踐行環境的保護,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3 趣味教學法的實施途徑
“教學方法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以教學原則為指導,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傳統的教學方法例如問題法、討論法、朗讀法、練習教學等方式,教師熟練的掌握多種教學方法是有必要的。靈活多樣的指導教學方式,使得師生互動更加收放自如,教師因文而異的教學途徑,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維度也多了起來,最終達到培育學生思維開放的目的。
中學語文的學習,既是讓學生繼續接受中外文化的熏陶,又是進一步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提高了語文能力,也就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見,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而學習是要有興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過去的學生長期面對的是一言堂的老師,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受到抑制和束縛,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是大勢所趨。這種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出發點,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人試從以下教學方法來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1 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上“真正的學習”要得以發生,教師要先理解學習發聲的原理,要理解學生,理解學習。當講到《橋》一課中的“感受父愛繾綣”這一片段時,我悲從中來,情不自禁紅了眼眶。一個學生從課后安慰我說,老師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嗎?這樣的寒暄讓我陷入沉思:為什么會這樣?課后,我隨即去翻閱《語文教學研究》、《中學語文教學》,有一句話點醒了我:什么是教學?作為教師,我竟然沒有關注這個問題:教學就是教與學,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經過幾次修改教案,磨課后在另一個班級進行了實踐,同一個課堂情景還原如下:
師: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漢在全村命懸一線之際,他忠于職守,可謂仰不愧天。在緊急關頭,老漢作出的生死抉擇,表現出的大愛讓我們為之動容。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他對于兒子的態度,我覺得有一點不近親情。你難道沒有感覺到父親的絕情嗎?
生:我覺得他還是愛他的兒子的,大概因為當時的情況緊急,老漢作為老支書,兒子又是個黨員,他只能這樣做。
生:我從“小伙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快走。”和“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橋”這兩句話讀出了他們面臨生死時,都先想著對方,看出父子情深。
師:這時再讀這一個“吼”字,他為什么要吼?從吼聲了你聽出了什么?
生:我聽出了對兒子的愛。
生:還吼出了對兒子的擔心,因為老漢想讓自己的兒子趕快逃生,不要再管自己。
師:你能將這種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生:讀。
師:你讀得很不錯,我讀到了老漢的憤怒、焦急。
師:同樣是一個兇巴巴的“吼”字,第一次吼是對群眾的大愛,對兒子的氣憤;第二次吼,吼出了父愛的深沉。原來作者將對比的手法隱藏在了此處,藏得真深啊,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這個寫作手法嗎?誰能把大作家的秘密都挖掘出來。
生:“老漢似乎要喊什么”。
師:橋轟的一聲,塌了,當兒子被洪水吞沒的時候,“老漢似乎要喊什么”,大家想象一下,老漢可能會喊什么?
生:兒子!(嘶啞聲)
生:我對不起你,兒子!(哽咽)
生:兒子,你是好樣的!!(自豪、悲壯感)
師:我聽出來了。只是那一瞬間,老漢什么都來不及喊了,就只剩下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那是一個父親痛失愛子的絕望而傷心的喊,那是一種心存愧意而又無悔的喊。
師:出示:“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把“兒子”這個充滿親情的字眼,送回到文章中去,你會看到一座閃爍著人性至美的高山!
激情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加速課堂生成、提高教學效率的催化劑。如果沒有情感的激發,學生就很難有學習的熱情和展示的欲望,也就很難提升核心素養。
3.2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角色特色
詩歌可通過演唱等形式,話劇可通過念白,人物傳記可通過設計采訪稿,進行角色扮演的方法,虛擬出一個當世環境氛圍,使同學們能身臨其境,受到熏陶,從而激發興趣。如教《陳毅市長》時,教師應采用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欣賞并感受一代偉人的光輝形象。
3.3 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展開教學
部編版教材中選編的文言簡短、易懂,適合學生誦讀。古語云:讀能通神。文言文閱讀更應該以讀為經,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圍繞語言的建構,讓學生續寫文言故事。例如《書戴嵩畫牛》中,杜處士展示自己的畫作,面對來往的過客他會這樣稱贊他的畫。再如《學弈》的故事結尾,要求學生續寫,“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在續寫的活動中,學生對文言的學習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僅升華了對文章中心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長此以往,學生能品出文言的“味”,也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3.4 拓展知識層面熏陶法
語文具備人文性,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詩歌的意蘊、傳統文化的魅力。如部編版教材中,六下一單元的詩歌提到了七夕、寒食節等傳統節日。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通過講解或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了解節日的起源,對傳統文化的淵源有清晰的認識,最終以視頻、課件、思維導圖、手抄報等形式做一匯報。這些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也能增強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通過語文課內外的實踐活動,使學科承擔起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語文趣味法教學要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關注每一位學生知識的建構與運用,調節教學設計的過程,創造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教學情境,使我們的課堂氛圍趣味橫生。
參考文獻:
[1] 李節,王寧.語文教學需要科學性和理性[J].2016,(5):19.
[2] 辛濤,姜宇,林崇德.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6):4.
[3] 魏書生.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樹[J].語文教學通訊,2015,(4):35.
[4] 劉永康.構建語文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體系[J].名作欣賞,2016,(13):100.
[5] 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30.
[6] 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9
[7] 呂愛敏.如何讓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高效化[J].新課程(中旬),2013(5).
[8] 時金華.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索[J].才智,2014(6).
[9] 曹兆霞.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J].課外語文(下),2014(24).
[10] 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1] 林崇德.21 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2] 辛濤,姜宇,王燁輝.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基礎教育論壇,2016(9).
[13] 邵朝友,周文葉,崔允泖.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研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4] 鄭毓信.聚焦“數學核心素養”———“學科視角下的核心素養與整合課程”系列之三[J].小學數學教師,2016(3).
[15] 竇桂梅,胡蘭.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建構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5(1).
[16] 顧明遠.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的原動力[J].人民教育,2015(13).
[17] 鄭毓信.從“整合數學”到“整合課程”———“學科視角下的核心素養與整合課程”系列之二[J].小學數學教師,2016(2).
[18] 梁忠球. 試論提高初中語文課堂趣味教學[J].現代閱讀,2011(6).